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2020-12-08梁奕

魅力中国 2020年35期

梁奕

(上海市嘉定区烟草专卖局,上海 201821)

一、“大数据”的内涵与特征

“大数据”作为当代社会大众公认的时代热点,正在如火如荼地推动着卷烟营销的变革,而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也随之出现了一定的 “大数据”特征。在2020 年发布的《2019 年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中显示:截至2019 年12 月31 日,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9191.4 万名,比上年净增132.0 万名。女党员2559.9 万名,占党员总数的27.9%。少数民族党员680.3 万名,占7.4%。大专及以上学历党员4661.5 万名,占50.7%。以上这些来源于数据,其内容本身也是 “大数据”,揭示了党员队伍结构持续优化,党员质量不断提高。而在“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也需要用数据说话,即把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对象、范围和内容,通过记录、分析、提取,转变为易于分析的量化形式。

二、“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三个冲击”

(一)海量资讯对意识形态的冲击。“大数据”时代,繁杂的海量信息助推了员工对网络信息内容的饥饿感与好奇心,无形中对员工的思维认知和价值判断产生影响。

(二)信息普及对传统教育的冲击。在“大数据”时代,网络信息的普及化,使得员工可以自由选择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学习,并追求平等、共享的价值观,主流思想政治工作手段面临巨大的挑战。

(三)技术革新对政工人员能力的冲击。“大数据”环境下,要求政工人员必备现代媒体技术,能够熟练地将教育内容融合进媒体技术当中,实现这两者相互结合、相互运用。

三、“大数据”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的机遇

(一)“大数据”助推“精准教育”。以“学习十九大精神”为例,不同的员工认真学习的时间段和频率存在差异,对知识点的关注不同、交流学习体会的积极性也不同,达不到齐头并进的效果。运用 “大数据”可以帮助企业对不同个性、不同学习进度、不同学习效率的员工,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

(二)“大数据”拓宽工作途径。在传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中,主要以填鸭式的教育为主,而在 “大数据”环境下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传播载体得到进一步的扩展,互联网、手机、远程云端等都可以通过其自身丰富的形式来达到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大数据”的大众化和生活化得到充分体现。

(三)“大数据”增强思政工作魅力。通过网络公开调查调查,了解受访者对 “数据化”式教育的看法,85.71%员工乐意接受“大数据”所带来的新变化,反应出了“大数据”的吸引力。“大数据”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员工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魅力性和感染力。

四、“大数据”环境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途径

“大数据”打破传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大势所趋和必然要求。因此必须探索出创新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途径,其基础是“123”模式——整合1 个数据库、健全2 项机制、提升3 种素养。

(一)整合1 个数据库,即:整合现有平台资源,搭建工作数据库

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数据库的建立,并且在党纪国法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公众信息的搜集。微信、QQ、微博、“学习强国”等软件和各大论坛已成为员工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一旦数据库建立后与这些社交软件直接进行授权绑定,利用这些数据进行分析。

(二)健全2 项机制,即:建立部门联合机制和完善考核机制

首先,企业应该成立 “大数据”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建立部门联合机制,实现政工部门、党建部门、信息部门、安全部门等各个部门的协同合作,各个职能部门齐抓共管。

其次,完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考核体系,不仅把 “大数据”运用到教育中,还应在考核体系中充分发挥 “大数据”的作用,通过利用数据和多媒体平台能够及时把握员工的思想政治状况,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解决的方法。

(三)提升政工人员3 种素养,即: 数据意识、分析能力、法律意识

1.提升数据意识。员工经常通过微信朋友圈、微博等客户端抒发自己的意识形态活动,这些都传达着员工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企业政工人员应该提升自己的数据敏感度,增强教育的预见性以及前瞻性。

2.提升分析能力。“大数据”时代对政工人员处理数据信息,不但需要在海量的信息当中挖掘出富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还要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及时地去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

3.提升法律意识。由于“大数据”具有关联性,在采集所要研究对象的数据信息时,不可避免地会疑似侵犯员工的隐私权,收集到的数据稍有不慎可能会被一些不法分子所利用,因此一定要有充分的法律意识,加强法律风险防范。

综上所述,作为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大数据”技术相结合,把握好“大数据”这个势,扬长避短,为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提供保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大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