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汗水铺就成长路,劳动催开成才花

2020-12-07陈肖霞

学生学习报 2020年16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有效策略小学生

陈肖霞

【摘要】劳动是生存的根本,是每个人必备的基本要素。小学生要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汗水铺就成长路,小学生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挥洒汗水,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生活;劳动催开成才花,加强劳动教育既能增长小学生的知识,又能丰富小学生的阅历,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德智体美劳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 劳动教育;劳动意识;有效策略

热爱劳动历年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美德的源泉。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在小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同样重要,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汗水铺就成长路,劳动催开成才花。加强劳动教育,五育并举,已成为新时代的呼唤。

一、加强小学生劳动教育的迫切性

(一)新时代社会需求迫切性

1.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劳动是生存的根本,是每个人必备的基本要素。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但不是唯一任务。新时代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新人才,德智体美劳缺一不可。加强劳动教育既能增长小学生的知识,又能丰富小学生的阅历,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小学生懂得劳动创造生活,没有劳动就没有一切,能感受到长辈的不易,让小学生懂得感恩。德智体美劳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只有全面发展,才能成就更好的未来。

2.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的重要性。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中国现今国力的强大,全都归功于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更是未来的创新者。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不但要努力学习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还要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让孩子在劳动教育中爱劳动,爱生活,才来创造更好的生活。

(二)父母教育观念的转变

现今安逸、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是先辈们付出无数的生命、汗水,不知道多少个日日夜夜换来的,吃苦的日子是刻苦铭心的。作为父母,一定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像自己一样吃苦。我们曾经会听到家长在教育孩子认真学习的例子:不好好读书,长大后就去扫大街。重文化,轻劳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很多家长的教育观念。各种兴趣班、提高班填满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孩子们很少有真正的时间认真学习各项劳动技能,以至于部分孩子成为了“高分低能”,更有甚者生活难以自理。各种活生生的例子,无不敲醒了家长们的“美梦”。

培养孩子,不能重文化,轻劳动,这样会使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营养不良。因此,加强劳动教育,五育并举,成为家长们现今教育观念转变的迫切需求。

(三)小学生自身对劳动教育的追求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参与劳动与坐在教室学习文化知识的体验是不一样的,学习文化知识,能让小学生们的精神食粮得以充实,而参与劳动的过程中,小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整个实践过程,加强了动手能力、生活经验,身心同时得到锻炼,这种经验的获得弥补了精神世界的缺失,互补不足。

小学生对生活中的各种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一颗充满创造力的大脑,一双勤劳的双手,是创造生活的双刃剑。一份水果拼盘、一碟拿手菜、一次洗衣服、我们的菜地……小学生年纪虽小,但他们已经具备了学习的能力,在适当的指导下,能较好的掌握生活各项技能。在每一次的劳动过程中,孩子们身心都会得到锻炼,成功感油然而生,兴趣不断提高。小学生对于生活的创造力,是成人们意想不到的。只要我们给他们一个机会,他们会给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由此可见,加强劳动教育成为了社会、父母、学生现阶段教育的迫切要求,五育并举,已成为新时代的呼唤。

二、培养小学生劳动意识与习惯的有效策略

新时代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強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小学生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挥洒汗水,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生活,用汗水铺就成长的道路;加强劳动教育既能增长学生的知识,又能丰富学生的阅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走向更好的未来,成为国家栋梁。

(一)家校配合,以生活为导向,提高劳动培养有效性

随着家长对劳动教育越来越重视,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家长都会要求小孩承担一部分的家务劳动,以锻炼孩子的劳动技能,提高生活能力。但孩子承担的家庭劳动大部分是扫地、拖地、丢垃圾、洗碗等分散式劳动,学生的劳动技能没有得到更好提高。

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劳动技能的培养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驗出发,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在学校,学生通过劳动课程,懂得了各种劳动技能的操作方法。方法是知识层面的,把方法用到生活中,得以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并运用各种劳动技能。因此,这就需要家长的配合,家长可以根据老师制定的劳动实践方案,指导孩子在家认真完成对应的劳动活动,与学校及时反馈孩子的掌握和运用情况,便于学生进一步指导。通过家校配合,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技能得到同时锻炼,相互配合,形成以学校为教学主阵地、以家庭和社会为实践主阵地的劳动教育模式,真正让孩子将所学技能与实践相结合。

(二)开展劳动系列活动, 把形式变为习惯

习惯决定人一生的走向,而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要让小学生有机会劳动,愿意劳动,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必须充分发挥教育指挥棒的作用,制定相应的政策,让孩子从被动接纳走向自动自发。

1.密切联系生活,开展主题日系列劳动活动。

日常的生活中,有各式各样的节日,我们可以抓住这些节日,对孩子进行适当的劳动引导教育。如劳动节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的共同节日。家校联动,抓住这一契机,开展劳动节——今天我是一名劳动者,参与客厅整理、美化房间、洗衣服等劳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会大大提高,还能感受到劳动的意义,劳动技能和思想教育都得到了提高。6月5日环境日,开展环保小卫士,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通过节约用水,如用洗菜水冲厕所、洗米水浇花等,节约用电等等的活动,让学生接受不同形式的劳动教育。又如:母亲节,以为妈妈做一份爱心早餐;父亲节,为爸爸做一份拿手菜,儿童节,为自己做一份甜品等节日,让孩子用劳动的方式送给家人祝福,意义更深远。

2.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展示活动。

参与劳动,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启迪智慧,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竞选活动,更能提高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的兴趣,形成习惯。开展劳动小达人竞选、劳动手抄报评比、劳动征文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小学生在日常的劳动活动中目标明确,积极性高,会更加投入的参与其中。通过多种形式劳动展示活动,学生与学生之间分享各自的劳动心得、趣事,形成一个强大的劳动氛围,小学生养成了爱劳动的好习惯。

(三)打造学校劳动基地,渗透劳动意识教育

劳动教育不只是简单“说教”,而是通过实实在在的实践,让孩子认识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生活,获得劳动成果,赢得他人尊重。劳动教育不仅仅是扫地、洗碗等传统意义上的劳动,还包含劳动意识、劳动兴趣、劳动习惯、劳动创造以及劳动追求等。学校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在校内打造一个劳动基地,给学生提供劳动的场所,既能手把手的教导学生参与劳动实践,还能从中渗透劳动意识教育。

通过开展劳动实践基地活动,小学生获得了一定的劳动技能,养成了一定的劳动习惯,受到了集体主义、团结协作、勤俭节约的教育。小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愉悦学生身心,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总之,新时代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強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汗水铺就成长路,学生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挥洒汗水,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生活;劳动催开成才花,加强劳动教育既能增长学生的知识,又能丰富学生的阅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德智体美劳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向东.关于开展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2019年14期.

[2]胡倩云.简述小学教育中劳动教育的意义[J].才智,2019年24期.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有效策略小学生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浅析初中地理课堂合作小组创建的有效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
构建职校高效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
有效开展幼儿游戏课程教学的策略探究
我是小学生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