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疫情环境下电视媒体的舆论引导方式研究

2020-12-07李春亮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电视媒体舆论引导新冠疫情

李春亮

摘要:本文在系统剖析新冠肺炎所带来的舆论事件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电视媒体在此过程中的舆论引导价值,据此提出了针对性的舆论引导策咯。由此深化对新冠肺炎舆论特征的认识,指导电视媒体高效开展舆论引导工作,营造良好的社會氛围,助推疫情防控工作顺利进行。

关键词:新冠疫情;电视媒体;舆论引导

一、新冠疫情环境下的舆论特征

(一)事件丰富多样

新媒体用户广、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此种环境下的新冠肺炎疫情具有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破坏性大的特征,不仅直接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健康,而且还因隔离观察、居家防护、封城禁行等原因,而对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构成严重影响。而且疫情防控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需要政府行政部门、防疫部门、交管部门乃至于公益组织的协同参与,才能强化疫情处理效果。这一庞大事件中的每一个方面、环节、内容,都有可能催生出舆论事件,导致疫情环境下的舆论事件表现出类型多样化的特征。舆论事件表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大大提高了舆论监测与引导工作的难度。

(二)事件关联性强

新冠肺炎在特定时间段内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事件,与之相关的事件乃至于议题都会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关注,而疫情防控工作涉及到诸多工作、单位、主体,因此其衍生出的每一个舆论事件,都不仅仅对特定单位与个体造成直接性的影响,而且还会带来关联性的破坏作用。这促使相关舆论事件往往不会遵循常规“抛物线”式的发展过程,而是表现出“渐缓波浪式”的过程,一个舆论事件带来一系列关联舆论,产生严重的关联效应。这也进一步突显出了电视媒体加强舆论引导工作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三)传播方式零碎

新媒体的蓬勃发展改变了传统舆论传播环境。肺炎疫情环境下的舆论事件之所以表现出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类型多样化的特征,很大程度上在于各类事件无论是电视媒体作为信息源,还是网络自媒体作为信息源,最终都会进行一定的事件演化和延伸,形成挑衅公共道德底线、激发公众愤慨情绪的事件,继而在海量的自媒体平台,犹如“病毒裂变”般,快速蔓延开来。诸如“黄冈唐主任一问三不知事件”本是中央督察组在官网上发布的一段视频,目的是暴露基层防疫工作存在的问题,督促基层官员加强防疫活动。然而,大量自媒体广泛引用这一短视频,并配合以“疫情当前、卫健委主任却一问三不知”的标题,迅速激发公众愤慨情绪,并被碎片化地进行转载与传播,形成广泛批评、抨击的舆论事件。这反映了新媒体环境下舆论事件生成根源的突发性、传播渠道的碎片化、传播过程的快速性与规模性特征。

二、新冠疫情环境下的电视媒体舆论引导的意义

(一)可以发挥正本清源的作用

系统梳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所催生的舆论事件发现,各类舆论事件层出不穷,原因之一是相关信息披露不及时,或者是核心信息影响力小,从而为部分自媒体乃至于个人留下了“想象”空间。部分自媒体为了提高点击率、传播流量,而根据公众的信息兴趣点、情绪爆发点,传播推测信息乃至于虚假信息,潜移默化之中催生了大量的舆论事件。信息传播不及时、不到位所带来的公众认知需求无法及时得到满足,成为舆论滋生的重要根源。电视媒体是官方最主要的大众媒介,一方面拥有政府背景,能够获取大量第一手信息;另一方面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塑造出具有良好公信力的媒体形象以及优质新闻节目品牌。电视媒体可以通过对舆论事件的调--查、测评与预估,先人为主地传播相关公众亟待认知和了解的信息,从源头上掐断舆论源头,避免滋生负面舆论。

(二)有效化解舆论事件关联效果

新冠肺炎瘦隋的产生、防控、处理、宣传工作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涉及到的工作内容、防控单位、社会个体比较广,形成的信息资源比较多,每+“源信息”及其衍生出的“关联信息”,都有可能在海量化的自媒体平台上催生出庞大的舆论事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疫情环境下舆论事件信息源不可控的问题,而准确掌握舆论事件动态,加强对舆论事件的介入,及时纠正信息偏差,引导舆论走向,则是降低舆论事件负面效应的又一重要策略。自2010年层出不穷的网络舆论事件蓬勃发展伊始,作为党和政府核心宣传平台的电视媒体便致力于建构舆论监测与引导机制,并逐步形成一套具有明显系统性、实效性的舆论引导工作方案。这大大增强了电视媒体对舆论事件信息源的精准掌握能力,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舆论事件,继而展开对舆论信息的调查与验证工作,再发布真实信息来纠正信息偏差,或者是帮助公众答疑解惑,从而有效地引导舆论正确走向。

(三)潜在地增强公众的媒介素养

以微博、微信、BBS论坛、抖音、快手为代表的自媒体快速发展,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的信息十分泛滥,公众必须具有良好的舆论素养,才能更好地认知、识别、解读信息,不会被不良用心的媒体和个人所“牵引”。而提高公众舆论素养的关键在于从具体事件中吸取教训,积累经验。电视媒体一方面有责任承担起公众舆论素养教育的任务;另一方面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诸多优质的新闻点评、新闻访谈、新闻聚焦之类的深剖析、深介绍、深宣传的节目,有能力对公众实施潜移默化的舆论素养教育活动。电视媒体可以针对具体的舆论事件,从媒体原因、公众反思的角度展开分析,提出公众面对真假难辨信息所表现出的极端情绪而造成事件恶化,引导公众以冷静、理性的心态来看待相关信息,做出正确的评论乃至于转载决定。这可以逐步培养公众形成良好的舆论素养,从根源上消解负面舆论事件的生成与传播能力。

三、新冠疫情环境下的电视媒体舆论引导方式

(一)秉持公共责任建构舆论工作机制

当前,政府部门虽然并未制定出明确的法律、法规,界定电视媒体的舆论引导责任。然而电视媒体作为核心官媒,理应自觉秉持公共责任、媒体责任来建构舆论工作机制,也即是要以强烈的社会公德心、媒体责任感来看待舆论引导工作,将监测、预警、验证、传播、引导舆论作为电视新媒体的核心任务。据此,电视媒体一方面需要引入大数据技术,增强对自媒体环境下的舆论分析与监测能力;另一方面需要建构起系统化、高效性的舆论监测、舆论预警、舆论验证、舆论传播、舆论引导乃至于舆论恢复工作流程,发现舆论之后,能够立即将舆论信息转交给相关部门和单位,或者是主动展开舆论信息验证工作,随后在第一时间将信息传播出去。这是+庞大的信息处理系统,但却发挥着事半功倍的舆论引导价值,是电视媒体需要重点实施的一项舆论引导工作。

(二)电视媒体内形成整合传播效应

从舆论产生根源的角度来说,疫情环境下各类舆论事件主要是在自媒体平台上生成与发展的,表现出明显的传播主体模糊、传播媒体碎片化、传播过程快速性的特征,可以在瞬间形成庞大的舆论“声量”。电视媒体既要增强对舆论信息监测、预警、验证与传播能力,同时还必须提高信息传播的“声量”,才能在规模性、一边倒式的舆论环境中发挥正确的声音,引起大众的关注,有效地改变舆论走向。

当前,电视媒体的首要任务是整合内部的媒体资源,进行整合传播活动,一是表现在电视台内部各个新闻节目之间也形成协同效应,结合各个节目定位、内容特征和观众群特点,将正确的舆论信息分解为不同的内容,通过多个节目协同传播同一主题的舆论信息。二是需要充分利用线下电视节目、在线电视节目、新闻节目网站、公众号之类的多种平台,来协同传播舆论信息,进一步提高舆论信息传播的“声量”,强化电视媒体的舆论引导效应。

(三)电视媒体合作来提高话语声量

在新旧媒体蓬勃发展,自媒体形式多样、快速传播的环境下,提高话语声量是提高舆论引导力的重要举措,尤其是在蜂拥而至的疫情舆论生成与发展过程中,更是需要进一步提高话语声量,在纷繁复杂的信息环境中传播具有公信力的、积极正确的“声音”。

当前,电视媒体不仅要整合内部线下与线上平台资源,围绕着舆论事件信息,实施整合性的信息传播活动,而且还必须加强与其他电视媒体之间的合作,充分利用各个电视台所共有的政府背景、优质节目资源、公信力媒介形象、社会公德心与媒体责任感方面的特征,来协同传播积极正确的舆论事件,从而在短时间内进一步提高輿论引导工作的话语声量。在此过程中,电视媒体之间重点需要加强“信息共享”活动,包括共享监测到的舆论时间,共享舆论验证信息,共享舆论引导计划等,保证各个合作媒体,能够在第一时间,按照统一计划,协同传播相同主题的舆论信息。这可以大大提高电视媒体舆论引导效应。

电视媒体作为官方核心媒体,在新冠疫情环境下的舆论引导工作中表现出突出价值,包括先入为主地掐断舆论的源头,积极介入降低舆论关联效应,加强恢复提高公众舆论素养。基于此,电视媒体需要秉持公共责任建构舆论工作机制,一方面利用媒体内的平台资源,形成整合传播效应;另一方面加强与其他电视台的合作,进一步提高话语声量,增强对舆论事件的引导能力。

(作者单位:兰考县融媒体中心)

猜你喜欢

电视媒体舆论引导新冠疫情
新冠疫情视阈下感悟“四个自信”国家共识
“心理成长任务包”助力学生安度疫情
关于疫情对地区经济金融影响情况的调研
新冠疫情对县域脱贫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地方金融支持的建议
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探讨
老龄化社会电视媒体惠老服务的反思与对策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及对策分析
法制节目策划的再创新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