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育之论儿童挑食
2020-12-07苏双辉
苏双辉
【摘 要】宝宝挑食是指儿童对饮食挑剔或仅吃几种自己喜欢或习惯的食物。挑食是一种不好的饮食习惯,既不利营养摄入又不利健康发育。由于儿童对食物不感兴趣,吃得少,或只挑自己喜欢的食物,会造成体重下降、面黄肌瘦、皮肤干疼,甚至出现贫血、低血糖、体温下降、脉搏缓慢、血压下降、营养不良。
【关键词】挑食;挑剔;健康食物发育
一、什么是挑食
(一)为什么会挑食
挑食(偏食或拒食)是幼儿常见的坏毛病,小儿挑食、偏食都是非常不良的习惯,对生长发育极不利。特别是现在的孩子以独生子女居多,大人们都争着宠着。不劝阻孩子,孩子会养成习惯,不管在什么场合什么地点就是不吃自己不想吃的,久而久之挑食越来越严重,身体也跟着产生了相应的疾病。大部分孩子会挑食可以从以下三方面了解:
1.食物自身的特殊味道。
2.零食对幼儿进餐状况的影响。
3.家长的过分迁就。
(二)挑食的影响
人们一直认为,孩子视力减退是“悄悄”地降临,等到发现视物模糊时,木已成舟。其实,在视力减退之前,近视的发生是有先兆的。比如说饮食,如果偏食、挑食就会影响眼球的正常发育而导致视力不良。甜食是儿童比较喜欢的食品,但是多食甜食可以助长近视眼的发生。这是因为糖在体内代谢时需要大量维生素B1,如果糖分摄取过多,维生素Bl就不足了。维生素B1缺乏会使视神经生长发育受影响,而导致视力减退。过多地摄取糖分也会减少体内钙质,使眼球弹力减弱,助长近视眼的发生。
二、儿童挑食的危害
(一)挑食产生的疾病
挑食是指只喜欢吃某几种食物的不良习惯。例如有的人不喜欢吃蔬菜、水果或不喜欢吃肉类,从而导致缺铁性贫血。因为在他们的膳食中,尽管并不缺少铁,但是,由于铁需要与维生素C和肉类中分解的胱氨酸结合成为可溶性物质后才易吸收。因此,不吃蔬菜和水果,维生素C摄入不足,自然也就影响了铁的吸收。不仅会导致孩子摄取营养不足,严重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还会使他们养成任性违拗的坏习惯。
(二)挑食、偏食的害处
一、研究发现,由偏食、挑食导致的锌、铬、铜、硒等微量元素缺乏,是造成儿童视力障碍和近视的原因之一。二、偏食、挑食导致的维生素缺乏,还可能引起儿童皮肤病。例如,缺乏维生素A,可能引起皮脂腺和汗腺萎缩;缺乏维生素B6,可能引起皮肤发红、脂溢性皮炎等:缺乏维生素B2,容易引发口角炎、舌炎和唇炎:而缺乏维生素C的孩子还会发生“糙皮病”。
三、挑食案例
在实习中,遇到这么一个小朋友。他叫小燊,是家中的老幺,有两个姐姐,在家中真的是呼风唤雨,爸妈也是非常宠爱他,而二姐甜甜也是如此。但是,如果从外表看的话,你一定不会觉得这两姐弟是亲生的。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姐姐读大班,体重已经八十多斤了,而弟弟读中班三十斤还不到。为什么会出现这个事情呢?因为姐姐不挑食,什么都吃,而爸妈也不阻止。弟弟却非常挑食,爸妈又宠着,想说这个不吃,别的也是会吃的,久而久之成为习惯,孩子变得非常瘦小。在幼儿园的时候也是一样,别的小朋友津津有味地吃着点心的时候,小燊总是在位置上玩着自己的食物,一点一点地舀出来,又一点一点地放回去,不管怎么哄怎么骗,就是不吃。要是威胁说不给点心,他还会说:反正我又不喜欢吃。而且,在离园时,家长还会怕饿着他给他带零食。这才是小燊挑食一直改不过来的缘由。在家访时,我们也与小燊的爸爸妈妈沟通,他们也知道挑食的严重性,也愿意配合老师改变小燊的挑食习惯,在期末的时候,小燊总算有些小进步,愿意吃饭了,不会再像以前一样一味地排斥食物了。
四、怎么改变挑食坏习惯
(一)巧妙搭配食物
(二)家长的正确引导与鼓励
家长要多了解食物本身的特点,知道哪些食物中含有孩子健康成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再针对孩子和喜好进行正确的引导。
(三)教师的正确教育与培养
在学校,教师要尊重幼儿,不要勉强幼儿吃自己不喜欢吃的食物。应该接纳幼儿对食物的偏好,同时循序渐进地帮助幼儿改掉挑食的坏习惯。
五、结语
(一)教育感悟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收入也有了大幅提高,于是在饮食方面也变得挑剔起来。但孩子只有各方面的营养均衡了,才能身体健壮,发育良好,但若是偏食,就会导致营养不良,出现小燊那样的状况。不管孩子挑食是出于哪方面的原因,结果都会危及孩子的身体健康,因此父母要尽快想办法改掉孩子偏食的毛病,确保孩子均衡吸收各种营养,让各种有机物、维生素等全面供给,这样才会保障孩子的身体健康。
(二)专家建议
父母要想使孩子改掉挑食偏食的坏习惯,就要从各方面着手,多管齐下,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1.父母首先要做到不挑食、不偏食。
2.让孩子知道营养缺乏的危害。
3.让孩子当自己做饭的助手。
4.尽量把饭菜做得色、香、味俱佳。
總而言之,不管孩子吃多吃少,父母都要看到孩子的进步,并且及时表扬,这样能够使孩子感觉到自己的行为受到了关注,可以增强孩子继续进步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供名.儿童习惯养成全书[M].北京大德联合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