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治未病”网络管理系统与一体化模式为基础的慢性心力衰竭干预研究

2020-12-07张彩英胡铭赵跃武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20年28期
关键词:干预效果治未病慢性心力衰竭

张彩英 胡铭 赵跃武

【摘要】目的 分析和探讨以“治未病”网络管理系统与一体化模式为基础的慢性心力衰竭干预效果。方法 以2017年9月~2019年9月我院所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当中,随机收集66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和主体,将其按照“动态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3例患者。前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后者采用以“治未病”网络管理系统与一体化模式为基础的慢性心力衰竭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EF、CO、CI以及SV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治未病”网络管理系统与一体化模式为基础的慢性心力衰竭干预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中效果显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治未病”网络管理系统一体化模式;慢性心力衰竭;干预效果

【中图分类号】R5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28..02

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又被称作慢性心衰。慢性心衰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临床治疗难度大,致死率高。慢性心衰不仅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还会对其生活品质造成影响[1]。临床上对于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多采用药物治疗,并且予以护理干预作为辅助[2]。本文将对以“治未病”网络管理系统与一体化模式为基础的慢性心力衰竭干预效果进行深入的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院2017年9月~2019年9月接受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6例进行研究,将其分为两个组别(对照组+观察组)。

对照组33例,年龄47~75岁,平均(57.4±2.2)岁;病程7~15个月,平均(9.5±1.1)个月,;其中男17例,女16例。

观察组33例,年龄46~76岁,平均(57.5±2.1)岁;病程6~16个月,平均(9.4±1.0)个月,;其中男15例,女18例。

组间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常规护理干预。对患者进行药物指导,定期监测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

1.2.2 观察组

患者:以“治未病”网络管理系统与一体化模式为基础的慢性心力衰竭干预。①未病先防。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均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因此,在存在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对其饮食以及生活方式进行指导,辅助散步、太极拳等训练,预防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病等心衰相关慢性病的发生。②已病防变。对于已经患病的患者,要对其发病的机制、原理等进行研究,找出预防的关键之处。药物方面,可以选取生炙、黄芪、党参、当归、丹参、白术等,如果患者伴随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的,可以选取麦冬、五味子、郁金以及枳壳等药物。③愈后防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容易反复,因此,要促进机体的正常,预防疾病的反复发作,患者要保持情绪的稳定,饮食清淡,早睡早起,劳逸结合,药物方面可以选取山茱萸、海藻、蒲黄、当归等,进行气血阴阳的调节。④建立网络管理系统与一体化模式。对患者进行档案的建立,评估患者的疾病风险,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从而提升患者的配合度和依从性,患者出院后,对其进行定期的随访工作,告知患者相关注意事项,一旦发生异常,要及时的就医。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临床总有效率作为表达,分为显效、有效以及无效三个等级。

对比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涵盖EF(左室射血分数)、CO(心排出量)、CI(心脏指数)以及SV(每搏量)。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软件处理6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EF(左室射血分数)、CO(心排出量)、CI(心脏指数)以及SV(每搏量)的变化,并以t检验进行,计量资料采用%的形式表示临床总有效率,并以x2检验进行,组间对比P<0.05即证实有差异。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EF、CO、CI以及SV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3 讨 论

根据临床数据显示,慢性心力衰竭在临床上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并且逐渐的趋于年轻化[3]。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与很多因素均有关,很多老年患者对于这方面的相关医学知识较为缺乏,因此在治疗的过程当中要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从而提升临床治疗效果[4]。常规护理干预往往只关注临床指标的改善,而忽略患者的心理、饮食等等方面,并且不会将预防作为护理的重点,因此临床效果不佳[5]。

“治未病”的理念属于中医范畴,目前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古时候并无心力衰竭一说,只是以“心悸”“怔忡”“水肿”等来描述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表现[6]。“治未病”的理念多以预防为主,从而控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促进疾病的快速康复和恢复,既可以未病先防,也可以既病防变[7],效果显著。

本文的研究当中,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EF、CO、CI以及SV均高于對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在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当中,采用以“治未病”网络管理系统与一体化模式为基础的慢性心力衰竭干预的效果显著,能够显著的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从而将临床治疗效率大大提升,适合在临床进行开展和普及,也适合将其作为常用手段作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 宋晓龙,瞿惠燕,戎靖枫,王 咏,杭 宇,周 华.周华教授基于“治未病”理论防治心力衰竭及鹿角系列方运用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16(02):236-238.

[2] 张振宇,普勇斌,赵 淳,叶 勇,唐 彬,吴 英.赵淳教授以“治未病”思想指导防治慢性心力衰竭学术经验[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5,38(02):79-81+84.

[3] 刘 阳,张冰睿,薛一涛.中医“治未病”理论对慢性心力衰竭二级预防的指导意义[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23):47-48.

[4] 汪朝晖,段 骄,杨忠奇,陈汉裕,陈 洁,冼绍祥.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药疗法的文献分析[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5(02):371-374.

[5] 孔爱云,聂雅萍.“治未病”思想在慢性心力衰竭护理中作用[J].中医临床研究,2019,11(27):28-29.

[6] 赵 惠,李七一.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治疗经验[J].江西中医药,2017,48(05):20-22.

[7] 杨明晔,冼绍祥.中医“治未病”理论在慢性心衰防治中的价值[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8):124-125.

猜你喜欢

干预效果治未病慢性心力衰竭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阿托伐他汀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的二级预防和干预效果评价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
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联合治疗方法对透析低血压的干预效果
综合性护理措施对前列腺炎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干预效果
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心肾综合征护理探讨
真武汤加减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