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样态混班游戏:小班幼儿室内微运动的新探

2020-12-07章艳艳

家庭·育儿 2020年5期

章艳艳

【摘  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建议“幼儿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一般不少于两小时”,要求我们“保证幼儿的户外活动时间”。但是受空气天气多因素的影响,室内运动的频率越来越高,室内微运动也是对户外运动的补充。通过情境、多元化器械、混班的“多样态混班游戏”形式的开展,在保证幼儿运动时间的同事,有效促进小班幼儿运动能力、情绪情感、运动品质的提升。

【关键词】多样态;室内微运动;混班情境游戏;小班幼儿运动能力

一、问题提出

(一)小班幼儿运动水平发展现状

《指南》中明确指出:小班幼儿的动作发展目标是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小班幼儿由于高级神经系统还未发育完全,骨骼还没有完全骨化,软骨成分较多,内脏器官娇嫩。小班幼儿动作发展水平较低,最常见的动作就是爬、走、跑、跳跃、投掷等,幼儿兴趣锻炼点容易转移,达不到锻炼的根本目的。我们将根据小班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动作发展特点,并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对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的方法进行探究,从而提炼出适合小班幼儿的室内微运动游戏,以及提供适宜的场景和材料,在多样态的形式下促进小班幼儿运动能力的发展。园内幼儿运动水平(活动开展前)调查如图1:

(二)从小班开始需在不同环境下的“运动”

根据我园小班体育活动状况进行分析,普遍认为体育游戏内容种类少、形式缺乏多样性、质量低,而且小班幼儿锻炼时间短,尤其是小班幼儿,早上父母总是想让孩子多睡一会,这就缺少了锻炼的绝好时机,虽然很多幼儿园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室内微运动,但是形式过于局限,导致小班幼儿的运动兴趣及持续性不高。所以我们试图通过小班室内混班微运动的有效组织和开展,让小班幼儿能达到一天运动量并且通过混班的游戏形式提供幼儿更多的时间快乐地游戏,快乐地锻炼,从而促进小班幼儿的运动能力发展。

二、研究设计

(一)关键概念

“多样态混班游戏”:由卡通形象或场景为媒介形成属于本班的情境,通过多元化的材料投放设计微运动场景,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班级情境的微运动游戏,在体验混班微运动的趣味性中,提升运动水平的发展。

(二)研究架构

通过研究调查了解当前小班幼儿运动经验能力的现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以丰富幼儿微运动形式提高幼儿运动经验为主要研究指向,着重围绕“多样态混班游戏形式的室内微运动”,从而有效提高小班幼儿运动经验的发展。

三、“多样态混班游戏”的设计

(一)类型设计

“情境式”:围绕幼儿感兴趣的卡通游戏及场景为主题,创设相关的场景及情景的室内微运动的情境。

“环绕式”:通过材料的多元利用,将每个运动关卡向串联,形成闯关的微运动游戏形式。

“挑战式”:根据室内微运动游戏的开展,结合小班幼儿运动能力的“最近发展区”,通过改变原有的器材位置、距离等,提升难度不断挑战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二)主题设计

1.基于主题背景下的“多样态混班游戏”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小,参与游戏及活动的热情更是直接来源于兴趣,而兴趣的诱发和培养主要源于良好的活动环境的创设。在实践中,我们更是发现小班幼儿对带有游戏性质的情景活动尤其感兴趣,开展“多样态混班游戏”,借助情境、多元化材料及混班的游戏形式,不仅让小班幼儿充分体验到了室内微运动的快乐,更是让他们在活动的参与中身体机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小班段各班各情境主题的创设:小一班:Line的花园、小二班疯狂动物城、小三班佩奇乐园。基于小班感兴趣的角色形象及卡通主题创设属于本班特色的室内微运动游戏的情境,是真正属于小班幼儿的微运动游戏。在形象鲜明的场景,富有可爱卡通形象的氛围中,小班幼儿的游戏专注度得到提高,参与度也随之变高。

2.立足各领域发展的“多样态混班游戏”

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言:“教學艺术就是在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有了兴味就肯全力用脑去做事情。”“多样态混班游戏”下,小班的室内微运动通过情境、多元材料、混班游戏的形式结合。通过情境游戏作为第一媒介促进微运动过程变成引起幼儿极大兴趣,激发幼儿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索的教育方法。

“多样态混班游戏”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在混班的形式中,小班幼儿不仅要遇见本班的小伙伴,更会遇到许多不同班级的伙伴。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幼儿擦出的是“快乐火花”、有的幼儿擦出的是“困难火花”、有的幼儿擦出的是“生气火花”,那么幼儿在游戏中,更深入地处理游戏同伴间的大小“火花”,帮助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多样态混班游戏”促进幼儿科学及幼儿语言的发展。在投放材料的过程中,我们小班段的教师通过讨论为各班增添了许多探索材料及自制材料“小班幼儿在用垫子搭建山洞时”“给小动物投食相应的食物”等都融入了科学领域的探索。

(三)层次设计

1.指向运动能力较弱的幼儿发展的“多样态混班游戏”

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其体质、个性、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体育活动要做到因材施教。如果统一标准、统一要求,将会出现或是损伤体弱幼儿的健康或对强壮幼儿的锻炼效果不大的效果。因此,在考虑活动量时,要以中等体质的幼儿为标准。尤其对体弱的幼儿要减少难度、练习时间和密度。

2.指向材料多元化的“多样态混班游戏”

提供多元化的运动材料:常用材料、探索材料、自制材料通过常用的室内桌椅、柜子,幼儿园内现有的探索材料,以及幼儿感兴趣的材料形象下手制作的自制材料进行多元化结合,形成适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满足小班幼儿运动兴趣,丰富小班幼儿运动形式的“多样态混班游戏”。

四、“多样态混班游戏”的操作

(一)空间资源的充分利用

通过班级场域资源和空间的调动,游戏主要分为:室内游戏、廊道游戏、楼道游戏。所谓的室内微运动不仅仅是局限在教室内的,包括了廊道楼梯等。室内——将室内的桌椅、柜子尽量靠近墙边角落,让室内有更多可利用的空间进行活动。走廊——走廊相对空旷,呈狭长形,可以投放一些探索性的材料供幼儿游戏。楼道——走楼梯本身就是一种锻炼,是天然的活动设施和区域。小班幼儿可以通过手印脚印对应走的形式进行楼道游戏。

(二)运动器材的多元整合

我们通过运动材料的多元整合丰富幼儿的室内微运动。常用材料:桌椅、柜子。我们的桌椅摆放上以促进小班幼儿“向前投掷”“手膝着地爬”“单脚向前跳”的经验为主,同时确保幼儿个体活动和集体活动的可利用空间。幼儿活动的材料与材料之间的摆放不能过于拥挤,要留有空间。更重要的是物体的摆放应该便于幼儿操作时互不干扰,能够充分施展手脚,充分活动,有效促进小班幼儿运动经验的积累。所以桌椅、柜子等常用大型器械,我们的摆放原则为:靠墙而放。

探索材料:PVC网格、呼啦圈、垫子、奶粉罐等

运动的材料应该满足幼儿进行不同身体活动的需求,投放的材料以形象生动为主,如:小二班的投掷区域,我们就创设了“打怪兽”“给小动物送食物”形象生动的器械,小三班的运输区创设乐“佩奇的朋友们小背篓”,探索区“打地鼠”等自制器械材料,小一班“超级割草机”等器械材料调动小班幼兒的兴趣,从而促进小班幼儿积极投入情境微运动中。

(三)促进小班幼儿运动能力发展的游戏评价创新

对“观察”这一概念进行解读,学习科学有效的观察方法,掌握深入观察、客观记录、有效分析的研究方式。开展教研活动与日常室内微运动,班主任对《情境微运动小班幼儿发展评估表》的量化进行阶段性的分析,及时反思改进促进小班幼儿运动经验发展与运动兴趣的器材及场地创设。

通过教师观察后对比小班段三个班级幼儿混班情境微运动发展评估表,进行总结对比,小班段幼儿参与“多样态混班游戏”后的总体能力变化如图2:

对比《情境微运动促小班幼儿动作发展评价表》,多角度对小班幼儿的运动水平发展及参与兴趣的阶段性发展做出评价。通过统计园内教师的评估表可以发现,在经过基本动作发展有所提升,但是兴趣度也有所降低,那么可以通过对比对幼儿的游戏情境及材料上进行调整。

五、研究成效

(一)运动能力

通过“多样态混班游戏”小班幼儿基本掌握了情境性室内微运动的规则,以及各个班级的关卡及器械的玩法;小班幼儿的基本动作及运动能力(如:走、跑、跳、爬、投掷、平衡)等到了较好的发展,身体动作的协调性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二)运动品质

通过“多样态混班游戏”促进小班幼儿意志品质(独立性、坚持性、自制力)的提升。我们在情境式的室内微运动中设计的“困难”贴近小班幼儿“最近发展区”,在层层突破的“多样态混班游戏”的活动中,小班的意志品质也获得了有效的提升。

(三)教师的教研及观察能力

通过《情境微运动小班幼儿发展评估表》为依据,教师对幼儿表现进行观察量化记录,对小班情境微运动有效改进。对“观察”这一概念进行解读,学习科学有效的观察方法,掌握深入观察、客观记录、有效分析的研究方式。过教研活动与日常室内微运动的开展,通过班主任对《情境微运动小班幼儿发展评估表》的量化进行阶段性的分析,及时反思改进促进小班幼儿运动经验发展与运动兴趣的器材及场地创设。并且在教研活动中,进行探讨改进游戏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时反思,时刻关注幼儿“运动能力的最近发展”。

(四)幼儿园园内的室内微运动发展

经过“多样态混班游戏:小班室内微运动”的研究,园内对室内微运动的情境创设、器械投放、幼儿观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接下来可以推进小班段这批幼儿进入中大班后的“多样态混龄游戏:中大班幼儿室内微运动的再探”的开展,也为接下来的游戏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推进了幼儿的微运动游戏形式。

参考文献:

[1]顾荣芳,薛菁华.幼儿园健康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许卓娅.幼儿园健康教育与活动设计[M].长春出版社,2013.

[3]张生静.微探小班幼儿户外游戏的合理引导[J].好家长,2017(70).

[4]张月芬.浅析小班幼儿玩沙游戏中教师的定位及指导策略[J].试题与研究,20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