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学转向:库恩“不可通约性”论题的嬗变

2020-12-07操睿

西部学刊 2020年20期
关键词:语言学范式

摘要:“不可通约性”是库恩提出的语言学重要论题之一,然而,这个论题在库恩后来的理论体系中由“局部不可通约性”转变为“不可翻译性”。将库恩前后期的“不可通约性”论题进行比较,发现前期的“不可通约性”论题与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在语言封闭观、能指与所指的概念上有所重合,但存在指称范围的不同;后期的“不可通约性”论题受到奎因的影响,转化成“局部不可通约性”,本质是“不可翻译性”。提出“不可翻译性”正是库恩为消除范式之间“不可通约性”作出的努力,表示与奎因的相对主义不同。最后,经过改良的后期“不可通约性”论题仍然存在瑕疵,“不融贯性”是后期“不可通约性”论题中仍然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不可通约性;范式;语言学;不可翻译性

中图分类号:N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0)20-0157-04

一、引言与研究现状综述

(一)引言

以“科学何以发展”为题目的讨论绵延至今,同时,科學知识作为发展的主体,关于其来源的论题同样备受关注:从常识科学观到关注观察和实验,后来发展成归纳主义;经过证伪主义的推翻,到库恩提出“范式”的观点。与前人不同,库恩认为科学显著进步的方式是科学革命,即:当旧范式中存在不可忽视的危机,新范式应代替旧范式。然而,并非所有的范式都能以新旧判断优劣,在两种不能明显区分高下的范式下,存在“不可通约性”(Incommensurability)。不可通约性的前期概念在范式的比较中得到体现,成为库恩科学观中的重要论题,同时隐含了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特征。后来,在库恩的理论体系中,“不可通约性”历经其他哲学家的质疑,在The road since structure一书中得到改进,借用语言学的思想资源,由“局部不可通约性”(local Incommensurability)变为“不可翻译性”,成为有语言学内涵的精致概念。此处的“翻译”不只是日常语言背景下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有时也被借用来表达不同理论范式之间的相互转换、改写,例如用物理学概念来诠释化学理论,这也可以在一定意义上被看成是某种翻译。虽然“不可通约性”论题本身尚且存在值得商榷的细节,但语言学在不可通约性论题中的内容变化,体现了库恩考虑到科学研究之社会性、科学史性的视角,对科学交流、科学史的进步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归纳主义与证伪主义的科学观致力于推理或证伪零散的理论。从库恩开始,科学知识的框架备受关注。与传统的科学哲学家不同,库恩在关注科学哲学的同时,也在科学知识的框架内引入了语言学、社会学等要素,更加关注人在科学活动中的作用。就此,实验之外的科学活动,譬如科学交流、翻译等行为被正式考虑进科学知识的框架内。笔者通过研究语言学在库恩不可通约性论题中的变化,意图更加深刻地认识科学研究中翻译、交流面临的困境,并且根据困境的来源找寻解决方法。科学知识框架下的语言学研究,为一些新、旧科学术语之间的转化提供了方法,对科学史发展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同时,能够给不同话语体系、知识框架下的科学工作者提供交流的方法,让科学不是封闭领域内的自说自话,为学科的大众化传播提供一些方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作为科学哲学的重要学者,库恩在国内外得到诸多关注。

国内外对库恩的研究主要依据《科学革命的结构》与补充性文集《必要的张力》,针对“不可通约性”的概念进行了思想来源、概念比较的研究。《库恩在科学哲学中首次使用了“不可通约的”术语吗》将术语来源追溯到爱因斯坦与马赫;《库恩“不可通约性”思想探析》《奎因与库恩比较研究》将“不可通约性”概念与费耶阿本德、奎因的思想资源进行比较;A Gadamerian critique of Kuhn s linguistic turn incommensurability revisited试图用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代替库恩的不可通约性论题,Two Paradigms for Scienti? Knowledge?Criticism and the Growth of Knowledge则提及了与库恩“范式”相近的——拉卡托斯的科学纲领概念。在这些概念比较的研究中,“不可通约性”概念按照其内涵的嬗变,明显地出现了前后期的划分。对于后期“不可通约性”概念与语言学的关系,国内学者已有较成熟的研究,《不可通约性在库恩范式理论中的演变》《关于库恩的“范式”——一种科学哲学与社会学交叉的视角》《论库恩的语言学转向》《词汇系统、真理和不可通约性:库恩的<结构之后的路>》则明确提出了库恩“不可通约性”概念后期的语言学转向。

然而,库恩后期“不可通约性”概念的语言学转向并非毫无凭据,实际上,“不可通约性”的前期也隐含语言学的思想资源。笔者通过“不可通约性”概念与语言学的比较研究,试图对库恩“不可通约性”概念中的语言学嬗变进行厘清。

二、库恩前期不可通约论题中的语言学内容

(一)库恩不可通约性论题的来源与内容

在库恩之前,归纳主义与证伪主义的科学观致力于推理或证伪零散的理论,但20世纪在科学中占据主流的牛顿理论系列为“科学理论处于框架之中”的观点提供了范例;除此之外,与科学相关的观察、实验、交流等活动,都需要主体之间具有共同的话语体系、语言等要素,这表明科学工作的基础之一是需要共同的理论框架。为了将这种框架明确化地进行研究,库恩提出了“范式”的概念:范式为在它所支配的科学内合法的工作规定标准[1]169。

随着科学仪器或实验的进步,在特定范式之下的常规科学开始出现异常范例,即范式下的危机。库恩表示:在科学发现的正常方式之中,即使是对变化的阻力也具有一种作用……这个事实正是常规科学顽强的传统性标志,也是传统的探索为自己准备好了变化方式的标志[2]54。这种阻力,即范式下的危机,担任推动新、旧范式更替的角色。但并不是所有范式都有优劣之分,即使是出现危机的旧范式也或有可取之处。在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下称《结构》)一书中,对于不同范式进行比较,并提出了“竞争着的范式最不可通约的三个方面”[2]124:第一,不同范式下的科学家对科学的标准和定义不同;第二,新范式建立在旧范式之上,可能沿用旧范式的一些语词,但内涵出现差异;第三,竞争着的范式的支持者是在不同的世界观中从事着他们的事业[2]124。

(二)前期不可通约性论题中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重合

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提出:语言是一个自足且封闭的系统;同时,语言被区分成能指(Signi?r)和所指(Signi?d)两个部分。竞争着的范式最不可通约的三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与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重合。

首先,范式之间的不可通约性导致了语言或话语体系的不同,这种不同结合索绪尔的“语言封闭观”,成为库恩科学革命思想的充分条件。将“竞争着的范式最不可通约的三个方面”中的第一、第三点联合,可得知:范式作为起指导作用的理论框架,当处于这些不同的知识框架下,科学家或范式的支持者对科学的标准、定义、世界观皆不同;语言或话语体系作为范式这种理论框架下的一部分,经过演绎论证可知,不同范式中的科学家或范式的支持者使用的语言或话语体系也会不尽相同——这种语言或话语体系中的不同与索绪尔观念中的“语言封闭观”结合,成为了库恩科学革命观的充分条件:范式的不可通约性导致了语言或话语体系的不同,结合索绪尔观点中的语言封闭,让范式之间难以比较,甚至难以沟通。使范式这种知识框架不可能通过外来输入的观点产生革新或进步,最终导致了库恩思想中的科学革命观:即科学通过范式内部的重要反常进入革命。

其次,在库恩的不同范式之间,存在着一些语词相同、意义不同的现象,这与索绪尔的“能指”与“所指”概念既有重合,也有不同。范式库恩在“竞争着的范式最不可通约的三个方面”中的第二点指出,经过科学革命的新、旧范式更迭,新范式中会出现沿用旧范式的一些语词,但内涵出现差异的现象,这与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中的“能指”和“所指”产生部分的重合:能指指音响形象,不是单纯的物理声波,是经过大脑思考,形成音响的发音;所指是符号在其使用者心里的表象,完全是符号使用者的心理活动,即符号所表示的是概念[3]。能指对应新、旧范式更迭时没有产生变化的语词,但这些语词的所指,即指代之物产生了不同之处。这种能指相同、所指不同的现象,不仅出现在新、旧范式更迭时,还可能发生在两个竞争着的范式之间。不过,这种体现在库恩范式语词上的不可通约性,与索绪尔的能指与所指有代指范围的不同:在库恩的不同范式之间,这些相同语词、不同意义的使用者是“科学工作者群体”,而索绪尔更关注语词的个体使用者,“能指”与“所指”皆体现在个体使用者的认知范畴里。

总之,在库恩前期不可通约性的论题当中,与索绪尔的语言封闭观、能指和所指概念出现重合,论及后者时,两人的代指范围略有不同。

三、库恩后期不可通约性论题中的语言学内容

(一)后期不可通约性的内容变化

库恩在上世纪80年代把不可通约性转变成“局部不可通约性”(Local incommensurability),内涵是“不可翻译性”,希望借用语言学的思想资源,解决范式之间不可通约遗留不可沟通、不可选择的问题。早在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不可通约性的论题之后,遭受了一些诘问,最典型的诘问之一如下:不可通约性导致了范式之间难以沟通,不同范式指导下的科学工作者如何在理性的标准下选择范式?库恩尝试着提出了能够充分评价一种理论的标准准则,它们是精确性、一致性、广泛性、简单性和有效性[4]。然而,由于这五个准则的模糊和矛盾,范式之间仍旧难以比较与沟通。查尔莫斯指出,库恩的范式选择最终将会归于非理性因素:“对于个别科学家由忠于某一范式转为忠于不相容的另一范式这种变化,库恩比之为‘格式塔转换或‘宗教信仰的转变,没有任何纯逻辑的论据可以证明一种范式就比另一种范式优越。”[1]178库恩被称为“非理性主义者”也与这种范式选择的非理性标准不无关系。晚年的库恩一边在答复诘问,一边把消除不可通约性的方法转向语言学,希望能通过语言的翻译和解释来消除不可通约性造成的不良后果[4]。

库恩20世纪80年代编撰的The road since structure一书中,明确地将不可通约性转变成“不可翻译性”。在这一时期,库恩将不可通约性看成是:一个理论之中的语句集合,无法完全地、彻底地用语言翻译成另一个理论中的语句集合,即局部不可通约或局部翻译的失败[5]。至此,库恩在范式框架中明确地使用了语言学的思想资源,并且阐述了他的思想体系中的语言学内容:“在将术语与其所指物(referents)相匹配的过程中,人们可以合理地使用任何他们所知道或相信的、有关这些所指物的内容(与所指物进行匹配)。”[6]也就是说,不仅“天鹅”这个术语可以对应所指物天鹅,“鹅毛”也能够对所指物天鹅进行代替——一个所指物可以被多个语词指代,即使这些语词可能存在别的含义,即这些语词原本可能指向另一个所指物。可见,不可通约性现在不是发生在“范式”或整个理论之间,而是在一小部分相互定义的术语之间[7]。

这印证了库恩把不可通约性转向为不可翻译性的观点,也为范式之间的沟通与比较提供了可能。翻译要求语词的所指物一致,是因为假如语词的所指不一致,当共同体按照其通常的用法去理解另一个共同体相同的语词时,就可能会导致误解[8]17。比较于不可通约性的前期内涵,局部不可通约性的内涵不再是《结构》中提及的那三种表现,而是说由于少数词项在两个理论中有不同的意义,这就使得无法对两理论进行没有损失的翻译[9]。这种精致化的不可翻译性为范式的沟通与比较提供了可能性,原因是:第一,两个范式之间并非完全不可通约,只是在一些语词与所指关系不同的时候产生不可翻译性;第二,这种语词之间的不可翻译性通过学习对方的语言体系或可得到解决。此外,库恩认为,语言学习这种解决方法同样会面临困境:当语言没有共同的词汇结构、指称表达和分类系统时,就会发生混乱,体现为我们无法翻译。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运用上下文结合的方式理解语言[7]。

(二)“不可翻译性”遇到的质疑

即使不可通约性的概念被库恩逐步精致化为局部不可通约性,以至彻底聚焦语言学的领域,成为“不可翻譯性”,并提供了范式之间比较、交流的可能性,一些学者仍旧对不可翻译性提出了质疑。

第一个质疑来自澳大利亚哲学家霍华德·桑基(Howard Sankey),他指责库恩主张本体论相对主义[10],这一点体现在语义学形式的不可翻译性上,即:不同的范式应用不同的概念工具,并将库恩与奎因相比较[11]。这是因为,首先,对于指称而导致翻译失败这一观点,最早来自奎因;在“不可翻译性”的内核里,库恩引用奎因的“一对多的翻译导致意义模糊”的观点来谈论翻译要求意义一致的思想[8]19。其次,在提出整体主义知识论时,奎因阐述了自己的语言整体论:即不能孤立地考察个别陈述,而应该考虑陈述的总体网络,这样才能确定接受、抛弃或修改任何单个陈述的理由[12]。这种概念之间、概念与理论之间密切关联的思想影响了库恩,导致库恩在后期提出不同范式之间具有不可翻译性。可见奎因与库恩之间存在相同性,两人都注意到了语言翻译的困难;但与奎因最终因为本体的相对性导向翻译不可能的观点不同,两人在语言观上的着重点有所分别,并且库恩正是通过语言学习、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解决这种相对主义。可以说,库恩提出局部不可通约性乃至“不可翻译性”的意义,就是积极解决“范式”概念中的相对主义。

第二个质疑是关于不可翻译性的不融贯性(incoherence)[10]。在库恩的范式体系里,局部不可通约性,即不可翻译性的体现之一就是:宣称一个过时的科学术语不能被任何当前的科学术语所翻译[13]。譬如“燃素”这个科学术语,曾在化学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后来被证明是过时的不正确定义:化学革命的真正完成,则以科学共同体摈弃燃素说为标志[14]。然而,“燃素”这个旧术语经过体系内的其他词语解释,可能被当代的讲话者所理解。“燃素”是早期化学家们对燃烧的一种解释,是化学家施塔尔(Georg Ernst Stahl)于18世纪提出燃素的概念,用现代科学的体系解释,即:燃素在燃烧的过程中从可燃物中飞散出来,与空气结合,从而发光发热[15]。虽然燃素的概念被证明有误,但拥有现代科学背景的科学工作者仍然能够理解这一旧范式之内的过时术语。这一事实表明,过时的科学术语实际上可能被翻译成现代语言——悖论现在产生了,只有翻译者领略了过时的科学术语的含义,他才能确定这个术语是如何被任何现代术语识别为不可译的,但当翻译者完全领略了过时的科学术语的含义时,它就不再是不可翻译的内容了。

结语

在研究库恩“不可通约性”论题的变化的同时引入语言学的思想资源,能够表明库恩为消除范式之间“不可通约性”作出的努力。可以看到,库恩试图澄清自己“相对主义者”的指责,然而,即使是后期的不可通约性也存在一些问题:“不合逻辑性”的质疑至今没有解决。另外一些逻辑学家认为,库恩“不可通约性”的概念无法通过演绎、归纳推理证明,概念的正确性存疑。不能否认的是,库恩的“不可通约性”论题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对于个别理论的过度关注,考虑到科学的整体性,并且采用科学研究之社会性、科学史性的视角,对科学交流、科学史的进步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查尔默斯.科学究竟是什么[M].邱仁宗,译.第1版.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3]胡英华.浅谈能指与所指的关系[J].现代交际,2019(5).

[4]刘小傑.不可通约性在库恩范式理论中的演变[D].昆明:云南大学,2015.

[5]张伟尉.库恩“不可通约性”思想探析[D].济南:山东師范大学,2015.

[6]Thomas S Kuhn.The Road since “Structure”:Philosophical Essays,1970-1993,with an Auto-Biographical Interview[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2:50.

[7]Albedah A.A Gadamerian Critique of Kuhns Linguistic Turn:Incommensurability Revisited[J].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2006(3).

[8]林涤凡.库恩后期不可公度性论题的认知研究[C]//哲学与认知科学国际研讨会,2004.

[9]李蓉.论库恩科学哲学的社会学转向[D].武汉:武汉大学,2010.

[10]Sankey H.Kuhn's ontological relativism[J].Boston studies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1997.

[11]常春兰.科学哲学中的相对主义及其超越[D].上海:复旦大学,2006.

[12]万丹.奎因与库恩比较研究[J].开放时代,2003(2).

[13]Sankey H.Incommensurability:An Overview[J].1999.

[14]任定成.论氧化说与燃素说同处于一个传统之内[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3(8).

[15]袁振东,范美晨,于夏颖,葛丽丽.一氧化碳的发现与燃素说的终结[J].化学教育,2015(23).

作者简介:操睿(1999—),女,汉族,新疆乌鲁木齐人,单位为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语言学。

(责任编辑:李直)

猜你喜欢

语言学范式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神经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述评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转换的范式:反思知识产权理论
评几种质疑共时和历时划分的语言学观点
“祖”文化之于“地方感”与“超越性”的表达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