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扶贫思想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应用
2020-12-07李筝
摘要:习近平扶贫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时代的重要成果之一。中國边疆民族地区,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和文化条件,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形成了代际传递的特征。这里既有环境因素制约、硬件设施薄弱、人口分布不均等外在制约因素,又有受教育程度低、内生动力不足等内在制约因素。在边疆民族地区应用习近平扶贫思想,就要凝聚合力、精准识贫、创新模式、整合各方力量对口支援,同时调动群众脱贫致富积极性,才能啃下这块“硬骨头”。
关键词: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0)20-0005-03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一个庄严承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向全世界许下的诺言。言必信,行必果。为了实现这一承诺,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的高度,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依照深度贫困地区的新特征、新变化安排部署新任务、新要求,推动了我国扶贫事业取得了历史性进展。在全国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边疆民族地区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扶贫思想为指引,坚持实干、精准施策、集中攻坚,改变连片贫困现状,改善边疆民族地区群众生活,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小康。
一、边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具体情况及特点分析
(一)边疆民族地区贫困现状
边疆民族地区大多地处偏僻,经济基础薄弱、自然环境恶劣、民族问题复杂,再加上长期以来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提升贫困农牧民自我发展能力异常困难,因此,边疆民族地区多数成为了国家深度贫困地区,亟待打通扶贫开发“最后一公里”[1]。
以西藏阿里地区为例,2016年贫困发生率为28.3%,2017年下降至16.4%,2018年下降至8.3%,2019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降为0,仅仅四年就实现了脱贫摘帽,但脱贫难度却是逐渐提高,短期脱贫的影响可见一斑。另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显示,西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有19501元,在公布的31个省(市)、自治区中倒数第二,远低于全国30733元平均水平,可见边疆民族地区贫困频发、高发,贫困程度更深。
(二)边疆民族地区长期存在贫困的代际传递
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因为经济欠发达、教育水平落后、思想观念守旧,贫困呈现代际传递,贫困阶层从父辈向子辈传递,从而使子女成家立户之后又遭遇贫困,通常陷入“放羊、娶媳妇、生娃、放羊……”的恶性循环,每一代贫困现状无太大改变并呈现周期性规律,传递周期一般是15年,即一代人成长和受教育的年限,对于每一个贫困户、贫困人口而言,贫困代际传递造成了他们长期贫困,同时也是他们长期处于贫困现状造成的结果[2]。
(三)边疆民族地区区域发展不平衡
大部分贫困地区特别是处于边疆民族地区深度贫困地带,长期脱离经济快速发展中心,造成城乡发展差异逐步增大。西藏阿里地区行政公署统计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39879元和12281元[3],收入相差了两倍,广大农牧民生活水平虽有所提高,但城乡贫富差距仍然巨大,城乡发展不均衡依然存在。
(四)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不协调
边疆民族地区大部分都有着丰富的矿产、林木、水力、风力等自然资源,是我国的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因为贫困造成这一类地区资源开发过度,存在重经济效益、轻生态效益的现象,从而破坏了生态环境的稳定性,进一步影响了资源开发利用,又造成了长期的贫困。一定程度上讲,边疆民族地区的贫困和生态脆弱互为因果关系。
二、运用习近平扶贫思想找准致贫原因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治病要找病根,扶贫也要找“贫根”。对不同的贫困户、不同类型的贫困现状,要采取差异化脱贫措施,才能做到对症开方、照方抓药、精准治疗。随着脱贫攻坚的稳步推进,边疆民族地区切实贯彻习近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针对农牧民致贫原因各异、脱贫方向有别的特点,立足贫困户实际,念好“准”字经,科学、精准施策,统筹各方力量、凝聚各界共识,整合各类扶贫资源和力量,制定行之有效的脱贫方案、扶贫举措,按时、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与全国人民一道步入小康社会。
(一)外在条件
1.环境因素制约
边疆民族地区或处于高海拔地带,或处于多山、少水地区,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衡,因为生态系统结构比较单一,所以生态系统的可恢复性很低,生态环境异常脆弱[4]。例如新疆喀什地区,土地总面积中仅山地就占57%、沙漠戈壁也有23%,平原和绿洲等适宜耕种居住区域只有20%,再加上系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带,自然环境恶劣,干旱少雨,荒漠广布,植被稀疏,风沙灾害频繁,自然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后的抗逆性和承受能力相对小。又如四川凉山80%以上面积是山地,海拔多在1500米以上,盆地、冲积平原等地带与山地高度差可达1000米。但是丰富山林资源遭受过度开发,导致凉山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而脆弱的生态修复能力无法减弱人类活动的影响,制约着凉山的发展,致使群众生产的基础不牢固。
2.硬件建设薄弱
边疆民族地区在医疗卫生、教育教学、交通运输等方面非常薄弱,其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仍然落后其他地区,严重阻滞了当地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失去了更多致富增收的机遇。在西藏阿里地区行政村通路已实现全覆盖,通讯信号也基本覆盖了大部分的行政村,饮水工程也在逐步实施,但住房、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相较于西藏其他地区仍然落后,与全国其他地区差距更大[2]。冬季缺水、大雪封路,太阳能电板无法正常工作时,牧民缺水无电已是常态,因此对他们来说,道路畅通、电力稳定、水源干净是最大、最多的诉求。
3.人口分布不均
边疆民族地区以少数民族为主,大多地广人稀,人口密度远低于内地省份,人口分布也极其不规则,甚至存在无人区域。例如新疆作为占我国六分之一面积的自治区,人口密度仅为15人/平方公里,而南北疆因为人口结构和经济发展不同,南疆少数民族居多,北疆汉族居多,又呈现人口分布的“南多北少”特点,总的来说,人口分布不均衡也造成了南疆脱贫成本比北疆大。
(二)内在因素
1.农牧民受教育程度低
近年来,边疆民族地区教育硬件建设、师资力量提升得到了根本性改善,但是仍然存在失学率较高的现象。在阿里,就有相当一部分牧民家庭没有扭转“上学无用,不如放牛”的落后观念,致使大多数适龄儿童、青少年没有完成义务教育,仅上完小学就主动或被动失学,导致农牧民受教育程度较低,使农牧民脱贫致富综合能力无法满足短期脱贫和高质量脱贫的要求,他们或缺一技之长,或缺眼界思路,或缺身体条件,对脱贫方式、发展方向的选择极具局限性。
2.农牧民内生动力不足
边疆民族地区因循守旧思想比较突出,大多数农牧民“等、靠、要”思想严重,内生动力不足,不主动从自身发展困境找原因、求改变,将希望更多寄托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与支援上,没有形成内外联合发力,不利于农牧民自主脱贫,也造成了各类扶贫项目实施后,效益低、效果不明显。
三、运用习近平扶贫思想精准发力
习近平扶贫思想是一个完备的、科学的体系,有着极其丰富内涵和理论实践意义。边疆地区、民族地区要准确把握习近平扶贫思想的深刻内涵,结合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等实际情况,将其理论与科学有效的脱贫措施相结合,运用于不同扶贫对象的帮扶,同时又要认识到习近平扶贫思想精准的要义,下一番“绣花”功夫,找准贫困人口贫困症结所在,进行靶点“治疗”,才能确保精准施策、精准发力,从而一举脱贫。
(一)加强统筹,凝聚扶贫合力
习近平扶贫思想内容丰富,包含了消除贫困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思想、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任务的思想、科学扶贫的思想、精准扶贫的思想、内源扶贫思想、社会扶贫思想、阳光扶贫思想、扶贫开发要坚持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思想、共建一个没有贫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等九个方面内容。边疆民族地区要充分强化领导,统筹协调好各支扶贫力量、各类扶贫项目、各种脱贫举措,进行有效整合分配、组合施策,凝聚起社会各界甚至国际力量,形成脱贫攻坚巨大合力。
(二)精准识贫,做到底数清楚
边疆民族地区要坚持把精准识别扶贫对象作为脱贫攻坚的基础工作,按照国务院扶贫办工作要求,建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动态调整机制,全面摸清贫困人口底数,逐村逐户完善基础数据,健全信息台账,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信息准确、数据统一。同时对贫困户信息做到精准化管理,建立地、县、乡、村、户五级精准扶贫工作台账,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薄、县有电子档案、地区有平台”,实现所有贫困人口信息精准管理,地县乡依据贫困信息绘制脱贫攻坚“作战图”,明晰扶贫对象分布状况、脱贫计划措施、产业发展规划和任务进度,确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内容、方向和目标,实行挂图作战、按图销号。
(三)结合实际,创新脱贫模式
边疆地区、民族地区贫困面广,很多地方都属于深度连片贫困区,脱贫的难度相当大,必须结合不同区域的资源条件、先天禀赋,突破发展瓶颈和脱贫陷阱的限制,建立贫困社会空间、贫困地域空间和扶贫资源、扶贫项目之间关联性,引導不同的资源力量投入到不同的空间,形成系统连贯的脱贫举措。在打破各类限制条件的同时,还要创新脱贫模式,提高脱贫效率。例如,新疆、西藏等地引入援疆、援藏省市的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本地,带动当地的社会各方资本与人力资本的投入,助力当地产业改造升级和产业结构转型,形成支柱产业,产生“1+1>2”的效果。西藏阿里坚持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构建特色小镇体系,打造民族手工业强镇、特色生态农牧业大镇、休闲旅游业名镇,用民族文化特色,引导资源要素向边疆民族贫困区域转移,促进基本设施公共服务均等化,让西藏百姓享受更优质的生产生活条件带动区域经济发展[2]。
(四)对口支援,助力脱贫攻坚
要统筹内地经济大省对口支援边疆民族地区,持续加大对口援助、援建力度,利用援建省市丰富的资金、人员、技术、知识和企业资源,多种形式、多个渠道、全面全程强化对口援助、援建工作。将援助资金投入到脱贫、民生领域,使精准脱贫政策效能充分发挥,营造全社会帮助边疆民族地区贫困群众脱贫的良好社会氛围,提升边疆地区、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整体水平[4]。
(五)整合资源,增强脱贫成效
要坚持多管齐下的原则,整合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金融扶贫等资金,指导边疆民族地区强化资源配置、优化扶贫项目资金,做到项目资金集中向贫困地区倾斜,着力培育优势产业、支柱产业,抓好产业扶贫示范带动,同时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大力实施产业配套项目,确保人人有事干,能脱贫。将生态补偿脱贫放在重要位置,把农牧民群众从生态利用者变成生态管护者,在改善边疆民族地区脆弱生态的同时,实现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要把教育扶贫作为打基础、利长远的脱贫措施,积极落实教育资助、补助政策,确保所有青少年都能得到义务教育和职业技能再教育机会。通过资源有效整合,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和制约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瓶颈。
(六)扶智扶志,调动脱贫积极性
实现贫困户脱贫摘帽要内外联动、一同发力。贫困户的贫困外因是致贫条件,贫困内因是致贫根源。同样只有改变贫困内源才能使外部措施真正发挥作用。因此,我们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扶智扶志要求,通过典型示范引领,潜移默化地引导贫困户转变固有的思想观念,积极主动地向“致富能人、致富强人、致富带头人”学习,树立“我要脱贫”形象,激发“主动、积极脱贫”的思想动力,彻底改变贫困户“等、靠、要”思想。同时要加强开展农业生产技能以及职业技能、经营技能、销售技能等非农产业技能,培育和引导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外出务工、经商销售的基本能力,提髙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动力。
结语
习近平扶贫思想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有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新变化,回应“贫困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深刻揭示了我国当前面临的贫困问题新特征、新特质,提出了消除贫困、减少贫困的精准模式,重塑了我国扶贫开发的理论基础、价值定向、实施方式。习近平扶贫思想不仅给全世界人民远离贫困贡献了中国力量,也给我国脱贫攻坚提供了根本思想遵循,而在边疆民族地区这一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习近平扶贫思想被运用到一项项脱贫措施中,思想光辉也在点点滴滴的脱贫成效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让边疆民族地区在远离贫困、走向小康的路上走得更加稳健、更加蹄疾马快!
参考文献:
[1]丰娜娜.西藏农牧区贫困现状分析[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8(2).
[2]西藏阿里精准发力助推脱贫攻坚 确保完成任务[DB/OL].中国西藏新闻网.2018-04-02.
[3]西藏阿里典型耕地土壤的主要特征及其质量评价[J].山地学报,2006(B10).
[4]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战略路径解析[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9(1).
作者简介:李筝(1982—),女,汉族,西藏阿里人,中共阿里地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为政治理论教学。
(责任编辑:李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