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毕业生就业分析研究
2020-12-07朱翠萍
摘要:伴随毕业生的持续增长,高校毕业生作为主要的就业群体,其就业压力受到各方面因素影响,不断加强。现在高校的人才养模式与毕业生就业形式存在突出的矛盾问题,对高校的发展造成制约,对社会发展的动力造成影响。本文以潍坊市科技学院为例,针对其高校的人才培养结构与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同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人才培养结构;就业;潍坊市;潍坊科技学院
作者简介:朱翠萍(1974年2月),女,山东省寿光市人,汉族,本科,副教授,潍坊科技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为潍坊科技学院2018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乡村振兴与区域经济)基金项目2018WKRQZ010-2《潍科人才培养与当地产业就业情况分析》阶段性成果。
伴随我国教育改革制度的深入推广,高等教育模式已经由原来的精英教学转变为目前的普及性教育。随着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长,高校的人才培养结构与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存在明显的矛盾纠纷。因此,以潍坊科技学院为例,对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式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数据分析,继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有效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
一、分析潍坊科技院校人才培养结构与毕业生就业情况
(一)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质量之间存在矛盾
伴随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完善,高新科技产业成为了新兴的产业结构,为高校毕业生创造出一批符合知识结构与就业意愿的岗位。但是,根据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潍坊科技院校的毕业生总体就业质量较低,存在临时就业以及隐性失业等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社会岗位的需求标准与高校毕业生供给出现并不匹配,现在社会部门在招聘人才时,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会较高,同时需要其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实践操作能力,然而现代高校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化,对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一定改变,但是改革力度较小,因此其培养出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可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但是毕业生的专业能力,知识培养结构人才素质等方面与社会需求标准不符,致使用人单位出现招聘困难,职位空缺等现象,毕业生出现难以就业的现象,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与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出现了矛盾[1]。
(二)毕业生专业结构不符合现代社会岗位的需求
潍坊科技院校在设置专业,培养人才质量的同时,没有意识到现代市场的需求发展。在专业方面过多设置了文科专业,例如文学、经商管理、法律等专业。而现代市场主要缺乏工科专业的技术人才。致使技术岗位的人才空缺量变大,而毕业生的专业并不符合现代的市场需求,出现就业困难。
(三)高校的职业教学与市场需求有较大差距
首先,潍坊科技院校在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中,没有根据现代市场的实际状况,运用新型的教学理论,造成实践技术的弱化,学生缺乏完全的知识体系,对社会的发展需求缺乏了解。其次,高校在设置人才培养计划的过程中,很多环节缺乏科学性,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最后,部分学生缺乏职业素养,不能以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对待工作。
二、潍坊科技院校人才培养结构与毕业生就业的具体策略
(一)推进潍坊科技院校的教育改革进度
首先,潍坊科技院校需要针对自身发展状况,转变自身的办学理念。有效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与实际发展需求,依据市场的岗位需求,科学规划专业学科,并给予发展定位,确定专业的培养方向,对于精英教学模式与大众化教育进行区分,对于高校的发展条件进行客观分析,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设定科学合理的实施规划,统一协调发展内容,凸显出自身的教学特色,注重人才培养质量,针对社会的人才需求培养出多样化的不同人才。
其次,潍坊科技院校需要针对自身的专业特点,对于专业内容以及课程标准进行不断完善。需要在本地开展相关的社会调研,确定当地企业、行业领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并在此基础上,重新设定高校专业,对于课程内容进行重新的编制,改变原来的人才培养方式,形成由就业趋势到专业设定的一体化机制,根据现代社会的实际发展需求,对高校的学科内容、专业安排、课程设定等进行动态调整,重点发展新兴与交叉性学科,建设应用型的专业,增强教学内容的目的性、前瞻性。对于专业课程的安排,需要根据市场的发展变化进行微调,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把就业知识、创业指导融入高校的必修内容,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面向市场的实际需要时,对课程资源进行更新,提升课程的实用性能,促使学生可以接触到多方面的综合性知识[2]。
最后,潍坊科技院校需要在原有的人才培养方式基础上,有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人才的培养方向符合现代的大众化教育需求,提升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增强就业实力,使其可以进行自主创业,同时为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理人格,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促使学生成为社会所需的全面型人才。
(二)开展高校企业合作的新模式
首先,潍坊院校需要实行开放式的办学模式。采用高校与企业进行联合发展的办学方式,对于高校的专业、课程以及实习基地等进行共同建造,增强学生实践教学指导,增加学生实习培训机会,强化毕业生对于社会岗位的适应性。以社会人才的需求作为培养中心,有效带动人才的培养,形成校企合作的发展模式,最终促进合作共赢的良性循环。
其次,高校通过开展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推行人才培养与社会实践内容相结合的培养方法,例如,实习培训、任务驱动、顶岗实习等,提升人才培养的目的性。
总而言之,现代潍坊市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毕业生就业情况出现了矛盾,因此,需要高校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进行及时的教学改革,转变人才培养的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晓东,蒋艳翠.高校毕业生求职择业动向与就业促进对策分析[J]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13(10):24-25.
[2]王小金.淺析应届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指导对策[J]人才资源开发,2016(2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