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媒时代新闻摄影报道的创新策略研究

2020-12-07周苑陈婧薇

传媒 2020年19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

周苑 陈婧薇

摘要:智媒时代促成了传统媒体前所未有的变革,也使整个新闻行业更加智能化。为了顺应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巨大变革,本文对新闻摄影报道展开创新策略研究,从无人机航拍突发性新闻事件、VR+新闻报道预期性新闻事件和Vlog+新闻报道新闻人像三个层面,对新技术下各种题材新闻摄影报道展开全方位研究。

关键词:人工智能 新闻摄影报道 摄影新技术 智能写作

2020年7月9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开幕。5G、VR、AR技术同台亮相,24小时全天候打造“云+端+网+屏”的360度沉浸式体验,形成“百台同播、千网同发、亿人同观”的现象。本次大会的主题为“智联世界共同家园”,各大新闻媒体集中发力共同报道此次盛会,新闻摄影报道也在各种融合媒体中接受着多重考验,通过摄影新技术对各种题材新闻摄影的全方位报道的研究、对智能写作下展现出的各种新型话语文本的研究、在智媒时代对新闻摄影报道开展新型传播样式的研究,展现新闻摄影报道创新策略的现状及趋势。

一、摄影新技术下各种题材新闻摄影报道

在智媒时代,无人机航拍、VR技术、Vlog等摄影新技术的研发改变了新闻摄影的拍摄及报道形式,这里主要针对新闻中的突发性新闻事件和预期性新闻事件,以及新闻人像摄影展开深入探索,研究使用无人机航拍突发性新闻事件,俯拍全景性画面减少了同质性画面的出现;使用VR+新闻来报道预期性新闻事件产生沉浸式现场体验,让受众现场体验成为事件的见证者;使用Vlog+新闻报道新闻人像,亲切的形式让观者全方位的了解所报道人物的“别样”瞬间。

1.无人机航拍,突发性新闻事件减少同质性画面。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影像的数量和表达方式日益丰富,数量众多的摄影报道伴随重大突发事件而产生,如何减少同质性摄影画面就变得非常重要。在拍摄自然灾害等重大突发事件时,摄影记者要在第一时间深入灾区,在复杂的地形和艰难的环境中进行深入报道,拍摄到冲击力强的全景性画面。摄影记者要选择高角度进行俯拍,身处危险环境没有安全保障。随着无人机技术的普及,上述问题得以解决。

2015年8月12日深夜,天津港国际物流中心发生特大爆炸,国内外主流媒体用无人机航拍报道此次重大突发新闻事件。距离较近的北京记者8月13日清晨已经开始进行无人机航拍,比如,《北京青年报》摄影记者郁骁、《法制晚报》摄影记者付丁。无人机在第一时间从高空俯拍爆炸现场画面,对于这次突发性新闻的报道具有历史意义,自此,无人机设备成为重大突发性新闻事件的必备装备。

2.“VR+新闻”,预期性新闻事件的沉浸式现场体验。“VR+新闻”不同于传统新闻用图片和文字等二维符号展现新闻内容,而是将新闻同人工智能和三维建模进行融合,展现360度全景摄影场景。新闻摄影的展现从二维转换成三维甚至是多维,让用户有全方位沉浸式的体验,进而感知事件全貌。“VR+新闻”的沉浸式体验印证了麦克卢汉的观点,“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或感官的扩展和延伸”。读者只要滚动鼠标或者滑动屏幕就能亲身体验新闻现场。预期性新闻事件让我们提前预知了新闻发生的时间、地点、内容及参与人物等一系列信息。VR新闻精细的前中后期准备使它更适合展现预期性新闻事件,让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能提前准备进行事件的拍摄和制作。

2019年年初,央视新闻客户端《VR频道》正式上线。《VR频道》经过前期的精心筹划,根据两会会议议程准备了大量的背景数据信息和三维动画等内容,对2019年两会的召开这一预期性新闻事件推出了《全景沉浸看報告》的报道,这也是央视网首次在主题和主线的报道中运用上了VR技术。全篇报道通过音、视频展示政府工作报告,VR全景视频和三维动画是展示的重点,再配上提前录制的李克强总理的现场同期声。此次报道的VR视频共21个,涵盖了民众关注的各层面话题。VR全景画面与体现重要数据的三维动画相融合,让受众享受沉浸式体验的同时获得了更多的新闻信息。

3.“Vlog+新闻”,新闻人像“别样”的典型瞬间。卡蒂埃·布勒松的“决定性瞬间”的美学观念:“在几分之一秒的时间里,在认识事件意义的同时,又给予事件本身以适当、完美的结构形式”。这种观念在现今的新闻摄影报道中显得太过单薄。图片、文字、音频、视频,大数据等构成了更加多元的媒介融合报道,展示事件以及人物的全貌,新闻人像在各种特定时间和不同媒介中的表现共同构成了“别样”的典型瞬间。“Vlog+新闻”以短视频形式进行传播,通常采用第一视角记录内容,记者和主播既是事件的播报者又是参与者,可以和受众产生互动,用亲切的带入感打造良好的沉浸式体验,引发受众的共鸣。

2020年两会Vlog的讲述者不仅有媒体记者,还邀请到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客串记者,强化了报道的现场感和真实感。人民政协报微信公众号推出两会特别策划“委员出镜”栏目,邀请各界政协委员出镜采访,分享作为两会亲历者直观真实的想法;澎湃新闻推出“委员Vlog看两会”,用政协委员的第一视角记录两会实况。

智媒时代新闻摄影报道的重要创新不仅包含了摄影新技术下各种题材新闻摄影的全方位报道,也包括智能写作下的新型话语文本创新,它包含了图片+机器写作、AI+记者深度学习的人机协同模式和新闻现场+深度思考复杂问题与人本位的深度思辨模式。

二、智能写作下新闻摄影报道的新型话语文本

保罗·莱文森说:“媒介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浸透着人类渴望突破自身交流困境的努力,而每一种新的媒介技术的使用和普及都在其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形成一种全新的交流构型”。人工智能写作就是要打破人类自身的局限,以催生出新型写作模式下的话语文本,以及形成全新的新闻摄影报道写作模式。

1.图片+机器写作,快速高效的新闻报道形式。智能技术使机器设备独立完成数据类、简单消息类的新闻。目前,全球各媒体行业均有智能机器写作投入到实际的运用中。因为算法的推进,智能机器人写作的内容从金融数据分析扩展到体育赛事报道,财经、房产、科技等。“速度”成为机器人写作的一大优势。传统媒体的“采、写、编、排”被简化成“信息采集”和“自动生成”。智能写作的内容也从单一的文本向自动匹配图片、音视频等全方位内容转变,目前,包括体育赛事在内的很多新闻摄影报道就出自全自动高效的机器写作,在这之后,基于算法的内容传输也会更精准地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定制信息。

2.AI+记者,深度学习的人机协同模式。深度学习的人机协同模式将成为智能写作的发展趋势,它是人工智能全方位地学习和模仿人进行写作并进行图片及音视频的编辑排版,再由编辑进行更深入的报道。从获取新闻素材、加工处理信息、分析数据、写作文本到编辑排版都由人工智能来完成,原始的写作模板不再使用,相关新闻作品的摘要学习也不再进行,而是对自动采集的新闻素材进行自主创作,由人来进行最终的编辑审核。该模式的核心是基于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类似于人的学习经验的积累,并通过试错和汲取经验来不断提升创作能力。深度学习的人机协同模式能将AI+记者的优势发挥到最大,既能通过算法和大数据实现新闻写作快、准、真,又能通过人的编辑加工让新闻摄影报道进入更深层次的探讨,以明确价值取向达到情感升华。

3.新闻现场+深度思考,复杂问题与人本位的深度思辨模式。在人工智能时代,传统媒体人已经不需要消耗过多的时间在动态的新闻摄影报道上,他们将重心放在新闻摄影报道的现场采访、深度报道和新闻评论上,以便对复杂现象与问题进行思辨,从而产生有内容深度,更具批判性思考的新闻摄影报道。具体来说,现场采访离不开人,只有新闻记者能面对面地对新闻当事人进行采访,并得到一手的真实文字信息和新闻现场图片及视频,也只有人能洞察政治脉动、宣传政策和新闻标准之间的关系;深度报道离不开人,只有新闻记者能通过深度解读各种渠道的各类信息,进行理性思考,不被表象迷惑,从而进行长远规划和趋势分析;新闻评论离不开人,只有新闻记者能通过评论表达主观立场和价值观,对国际国内的形势,对宏观微观的政策措施,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思考。

随着媒体的深度融合,新闻摄影报道的文字内容生产要顺应智能写作媒介的变化,符合智能写作模式下的新型话语文本的要求,并创新应用具有新闻摄影传播特点的新型传播形式,以适应网生代对于信息的传播和接收方式。

三、智媒时代新闻摄影报道的新型传播样式

智媒时代新闻摄影报道的传播样式在诸多新型设备、媒介及平台的推动下,呈现出新的特征,包括交互式、立体式和病毒式。

1.传受互换,新闻图片交互式传播。随着智媒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传受分离”转变为“传受互换”的新闻传播模式,传受双方身份发生了巨大变化,两者地位平等、角色互换,循环互动。传统意义上的受众逐渐转变为新闻的生产者和发布者。“全民摄影”时代,受众在极其特别的情况下拍摄的新闻图片是摄影记者难以捕捉的。在某种意义上,受众是事件的亲历者,更是见证者和报道者。2019年发生的“响水盐城爆炸事件”爆炸时的现场图片就是亲历者用手机拍摄并上传于网络的,这些图片随后被各大新闻媒体使用,成为新闻图片。随着智媒技术的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的万物互联,信息传播双方实现了信息的实时交互和回馈。智媒时代新闻图片的传播,是传受双方在同一时空中共同作用的结果,二者参与活动并共同形成交互式传播的场域,最终让受众“沉浸”在新闻事件中从而产生情感共鸣。

2.图文音视频相融合,新闻摄影报道立体式传播。约翰·伯格写过:“观看先于言语。儿童先观看,再辨认,后说话”。可见,“看”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首要方式,图像对于我们来说作用重大。传统的新闻摄影报道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向我们传递信息,通过图片的各种对比手法以增强视觉冲击力,给人以深刻印象。媒介融合打破了各种技术壁垒,图像、文字、音频、视频交互出现,这种融合的趋势拓展了信息传播的内涵。AR、VR技术进入到新闻领域,使新闻摄影报道的传播模式更加立体化,受众可以360度全景沉浸式体验,自由地点击鼠标以看到和听到自己想获得的新闻信息,让自己置身新闻现场成为见证者之一,这对新闻业产生了重大影响。

3.链式扩散,新闻摄影報道“病毒式传播”。智媒时代,媒介融合的加速发展拓展了新闻信息的传播渠道,受众在多媒体和超链技术的帮助下对信息具有了“可选择性”,新闻摄影报道要挑选直观、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和视频进行传播,以弥补文字报道的片面性和间接真实性的缺憾,让受众更加了解事件真相。由此引发的新媒体传播模式创新,它的信息扩散不再是“一对一”的人际传播、“一对多”的群体传播、“推”“拉”并存的网络大众传播,而是核裂变式的“链式反应”,具有基于人际网络之上信任链的病毒性传播特点和典型的多级传播属性。新闻摄影报道逐渐摆脱了专业传媒机构的掌控,拥有了新型病毒性传播的特点。受众接收信息后,分享到人际圈内,成为信息的再次传播者,其他人通过这个人际圈接收到信息,又成为下一个传播者,最后所传播的信息呈现几何级数增长。拥有自媒体特性的个体是新闻摄影报道的生产者、发布者和消费者,它构成了一个链式扩散的场域,完成了病毒式传播。

四、结语

在智媒时代,智能技术想要更好地服务于新闻业,新闻从业者和研究人员就要更加深入地推进新闻摄影报道在摄影新技术、智能写作和传播样式三方面的创新策略研究,充分研究摄影新技术下各种题材新闻摄影报道的特点,充分掌握智能写作下新闻摄影报道的新型话语文本,充分运用智媒时代新闻摄影报道的新型传播样式。这样做有利于新闻从业者认清行业发展现状,提高专业自信,让世界听到更多的中国声音,了解真正的中国。

周苑系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陈婧薇系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

本文系河北师范大学2019年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新闻摄影实践教学方法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9XJJG052)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郭建良.突发事件报道中的无人机与手机——天津港爆炸新闻摄影的新特点[J].新闻记者,2015(09).

[2][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9.

[3]张岚.“浸媒体”时代如何用VR全景“玩转新闻”——以央视新闻客户端《VR频道》为例[J].传媒,2019(13).

[4]林路.摄影思想史[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5.

[5][美]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M].何道宽,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6]金雨萱.新媒体时代新闻图片互动传播的问题与优化策略[J].传媒,2019(18).

[7][英]约翰·伯格.观看之道[M].戴行钺,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8]韩红星,赵恒煜.基于裂变式传播的新媒体噪音初探——以微博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07).

[9]熊若柳,李倩坤.病毒式传播中受传者的心理因素[J].青年记者,2016(05).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AI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之父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Chin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olution
数读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时代,就业何去何从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