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游戏的存在价值与问题反思
2020-12-07岳小玲
岳小玲
摘要:随着媒体融合发展势头的加快,新闻领域产生了诸多新的变革。新闻游戏作为新闻实践创新的一种新模式,以其主动性参与、沉浸式体验、多序列叙事、病毒性传播等特性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本文通过界定新闻游戏的具体内涵,指出其区别于传统新闻的显著特征,并以讲述叙利亚难民的新闻游戏《Bury Me,My Love》为例,研究新闻游戏的生产逻辑和传播实践。
关键词:新闻游戏 补偿性媒介 沉浸式传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智能终端逐渐普及,媒介之间的边界不断被拓宽,一种兼具游戏娱乐性与新闻严肃性的新闻形态闯入大众视野。事实上,游戏与新闻都具有“讲故事”的功能,因此众多媒体机构尝试将严肃的新闻内容进行游戏化处理。近年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知名媒体纷纷涉足新闻游戏制作。2015年,英国国际广播公司开发了一款互动游戏——《叙利亚人的旅途:选择你自己的逃亡路线》,玩家在游戏中以叙利亚难民的角色逃往欧洲,通过让玩家沉浸角色的亲身经验,来揭示叙利亚内战引发的全球动荡。该游戏发布后,不仅为新闻生产提供了全新视角,同时在传播效果、社会伦理、人文价值诸多领域都引发了广泛讨论。《华盛顿邮报》针对美国总统大选推出了手游《Floppy Candidate》;《金融时报》围绕“零工经济”开发了《The Uber Game》;网易新闻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也开发了一款网页游戏《逃跑人的日常》。这些游戏充分结合新闻事实,由单纯的娱乐工具升级为公共媒介,为未来的新闻图景开辟出更多可能。
一、新闻游戏的界定
“新闻游戏”一词,最早来源于乌拉圭设计师弗拉斯卡,指有新闻价值事件的视频游戏。从广义来看,这是把游戏当作一种全新的传播载体,让新闻以游戏的形态出现,本质上与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并无二异。从狭义来看,新闻游戏需要将新闻学原则运用到游戏创作开发的全过程,既要让新闻的时间、场景、人物经得起事实推敲,又要形成一种游戏产品门类。尽管学界对新闻游戏尚无统一定论,但可以确认,新闻游戏以社会热点和重大事件为基础,以电子游戏为表现形式,致力于满足读者对新闻内容更全面、更深刻、更立体的期待。
当下新闻游戏的主要形态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报道类游戏,基于社会事件或热门话题改编,旨在帮助玩家或读者了解事实全部。《人民日报》在G20峰会期间推出的《习近平主席的G20微信群》和《G20小精灵GO》,用形象化的H5页面帮助大众了解G20峰会。这类游戏往往轻松明快,开发难度低,属于新闻游戏的初级阶段。二是益智类游戏,是一种趣味知识小游戏的形式。这类游戏会设置问答环节,注重逻辑思考,强调玩家的参与性和交互感。如FT中文网推出的《气候变化计算器》,英国《卫报》推出的《答完题目之前,你可别夸口说完全了解今年的奥斯卡》等。三是社论类游戏,类似于传统报纸的社论专栏,也是目前最常见的新闻游戏类型,往往是就某一社会事件表明媒体的立场,然后通过游戏模块传递新闻背后的价值观念。国外的《叙利亚人的旅途》《我是摩苏尔人》,以及国内的《急诊人生》《像市长一样思考》等新闻游戏作品,都是对新闻事实的深层次思考,是社论游戏的典型案例。
二、新闻游戏的传播特征
随着VR、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新闻游戏已经脱离早期的电脑网页游戏,演变成为多主题释义、多感官体验以及多传播效能的综合性产品,并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心,常态化地出现于专业领域和大众视域。
1.新闻游戏可以有效弥补新闻认知。美国学者保罗·莱文森曾提出著名的“补偿性媒介”理论,指出任何一种后继媒介都能补救或弥补已有媒介的某种功能缺陷或功能缺失。在傳统新闻报道范式中,新闻报道以信息价值为指导原则,通过文字来呈现具体的新闻事实。而新闻游戏不再局限于信息价值的诉求,而是利用游戏这一特殊媒介的多线叙事策略,打破新闻故事起承转合的固定逻辑,有效填补了传统纸媒因客观限制而遗漏的环节和内容,充盈受众对新闻事实的认知程度。
2.新闻游戏可以提供沉浸化体验。全媒体时代,新闻报道实现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有效融合,能够综合运用音视频的传播形式来提高新闻体验。新闻游戏的出现,使得受众从旁观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在虚拟世界中感受新闻发生的时间、场景、氛围以及各类传播符号,让受众理解不同情境下的新闻走向,从而丰富对新闻价值的感触。荣获美国网络新闻奖的《The Uber Game》,通过设置优步司机的身份,让玩家来体验不同乘客的故事。受众既是信息接收者,也是游戏参与者,更是新闻参与者,在多重身份体验下代入个人情感,因而能够加深对优步司机这类新兴工种的认同。
3.新闻游戏有助于实现病毒式传播。病毒式传播是指调动公众积极性、充分利用人际网络进行的一种快速传播行为。由于传播内容易于获取和复制,病毒式传播又被视为网络时代快速传播的有效途径。而新闻游戏无论在形式创新还是内容感染力方面,都远胜于传统新闻报道,因而能够吸引大量读者主动分享传播。同时,新闻游戏发布平台由PC端转向移动端,在社交媒体平台反应强烈,有利于新闻内容的辐射传播。近年来,我国主流媒体在两会报道、高端论坛、重大节点期间设计了多款新闻游戏,并在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2017年,人民日报客户端在建军节前夕推出了H5小游戏《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借助人脸识别功能制作出个人军装照,引发广大网友对人民军队的崇敬之情。该游戏在8月1日当天独立访客人数达到5700万,创下了单个H5产品访问量新高。
三、新闻游戏《Bury Me,My Love》的创新实践
《Bury Me,My Love》中文译作《将我埋葬,我的爱》,是围绕叙利亚难民设计的一款文字冒险游戏。该游戏基于真实事件,还原了社会动荡下一对叙利亚普通情侣的人生走向,荣获第14届IMGA国际移动游戏大奖“最具意义游戏奖”。游戏设置了女主角Nour和她的丈夫Majd两个主要角色,玩家通过演绎丈夫Majd,利用手机短信和妻子保持沟通,帮助因战乱前往欧洲避难的Nour顺利抵达。玩家在游戏中可以切身体会逃难之旅,所做的每一个选择都可能让游戏主角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款新闻游戏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引导受众理解难民,反思战争,关怀全人类的共同命运。
1.开启多线性结局,丰富新闻内涵。新闻游戏中,用户能够运用真实世界的视角来处理虚拟世界的情境信息,从而亲身领会每一次选择所引发的蝴蝶效应。这种多情境体验能够打破文本带来的固有认知,并持续影响用户判断,促进他们反思新闻事件背后的深层内涵。在《Bury Me,My Love》中,玩家扮演Majd角色,他的每一次选择都将决定Nour的未来走向,而剧情发展往往与个人期待大相径庭,最多可以解锁50种不同的游戏结局。采用第一人称视角感受难民逃难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意外,使得原本固化的叙事模式升级为开放的、多维的、空间并置的复合叙事体系,扩展了多样的叙事方式。例如,Nour前往保加利亚国境线时,需要与另外5个人拼车同行。其中有一名妇女带着刚出生的婴儿和年幼的侄子,如果执意同行,婴儿的啼哭声就会招来巡逻警察。此时,玩家可以选择让Nour陪伴妇女和孩子,或优先为自己考虑。如果选择与妇女孩子共进退,将降低逃离的成功率;如果拒绝与其同行,那么这种行为的本质又与欧洲国家拒绝接收难民没有差别。不同于常规游戏,《Bury Me,My Love》取消了存档设置,因而注定是一场“孤注一掷”的旅行。繁复又鲜活的游戏细节带领人们重新思考:到底谁是难民,难民为什么要逃,又将逃到什么地方。
2.以人类感情为基础,深化情感共鸣。新闻游戏创立的初衷不是为了取悦玩家,而是希望用游戏连接情感,让每一个玩家化身为新闻当事人,以此来打造沉浸式的新闻体验。游戏《Bury Me,My Love》选取了一对感情真挚、互为依靠的叙利亚情侣,女方Nour只身赴险,男方Majd在家照顾老人,并协同Nour克服困难顺利逃脱。为了让游戏更具真实感,主角之间增加了一些与逃亡无关的回忆内容,在人物对话环节提供了emoji动态图片、主角自拍、语音发送、网页链接等元素,营造出情侣之间的热恋状态。当Nour无暇回复短信之时,焦急等待的玩家亦能感受到害怕失去对方的心理感触。如果Nour不幸落难,游戏则会传来最后一则语音:“Majd,我太冷了,撑不住了,对不起……”,那种失去恋人的痛苦让玩家感同身受。这些具象化的元素能触及全人类的共通情感,通过文字、思维、感官、想象多个层面来充分调动受众,有助于改变受众对叙利亚难民的刻板印象。
3.借鉴即时聊天工具,增强交互水平。如何让新闻游戏有趣、好玩、更具吸引力,这个问题值得学界业界关注和探讨。前文提及的《叙利亚人的旅途》新闻游戏,同样聚焦叙利亚难民问题,主要是以网页界面呈现,依托文字选项来推进情节,其游戏体验感受相对机械单调。而在《Bury Me,My Love》中,不仅在游戏界面中装载了手机即时聊天工具WhatsApp,其剧情演绎也通过影像、声音以及人物状态设计而得到优化,尽可能地提高了游戏流畅度和玩家临场感。例如,游戏所有环节都是在聊天对话中产生的,这种交流方式就好似用手机和亲人发送短信。发送内容也不局限于固定的“一问一答”,玩家可以使用俚语、表情包、语音、照片等方式,增加对话的娱乐性,让游戏角色更为丰满。游戏中提供了大量的Google地址定位,为玩家获取更多游戏之外的相关新闻内容提供了便利。此外,该游戏适用于手机、电脑等多个终端设备,有效降低了准入门槛和分享途径,能让该款游戏持续在网络发酵。
四、新闻游戏的反思与展望
新闻游戏的出现改变了新闻生产的方式,并在智能技术和主流媒体的双重助力下创造出多个“爆款”。但与此同时,相关争议一直存在。一如游戏和新闻两种场域的融合是否存在不可替代性,虚拟和现实的冲突会不会造成新闻失真以及高投入背后能否达到预期传播效果,这些问题都有待商榷。
1.新闻游戏的可替代考察。新闻游戏综合了新闻和游戏两种场域,其功能价值只有分别与其他产品进行比较之后才能显现。从新闻表达来看,以游戏为载体的新闻传播,其传达意义的方式依然是文字、声音、视频、动画等,在表意层面并未产生新的变量;对于新闻接受者而言,新闻游戏也仅仅是使用体验的丰富,对于新闻活动本身没有实质性突破。从游戏属性来看,新闻游戏只是一种游戏类型。相比更加直观刺激的游戏,新闻游戏削弱了娱乐性的比重,因而很难保证游戏本身具备足够的吸引力。同时,当严肃事实和娱乐叙事产生矛盾,尤其面对灾难、政治、宗教等敏感问题时,这种新闻方式又极易产生伦理争议。因此,从目前的产品形态来看,新闻游戏尚且不具备不可替代性。
2.真实性与虚拟性的冲突。新闻信息的游戏化形成于虚拟世界之中,但这种虚拟设计可能会导致新闻的真实性受损,甚至会引发受众的认知偏差。事实上,任何一款新闻游戏都会尽可能地参考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复杂情境,致力于让受众以新闻主角的身份参与新闻事件。这种角色模拟对现场的复刻能达到何种程度仍不得而知,但出于提高游戏可玩性的目的,新闻游戏往往会运用多种设计技巧和视觉呈现效果,而这种直观的视觉冲击很有可能影响受众对真实的判断,造成对新闻内容的不信任。而且,新闻游戏会在短时间内产生高密度的信息量和强烈的情感刺激,一定程度上又会造成玩家或受众的过度反应。因此,如果一味放大游戏功能,最终将反噬新闻价值的深刻性。
3.主观性与客觀性的博弈。在新闻游戏的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都存在主观意识的渗透。游戏设计者在掌握新闻事实之后,会根据游戏产品做出一定的取舍,这就意味着制作者在保留新闻事实之余获得一定的改编权。这必然会掺杂游戏制作者的主观意愿,而且通过这种介质来潜移默化地传递新闻观点,最终影响每一位玩家。对于游戏玩家而言,越来越多的案例强调将“自我”代入。当玩家进入新闻游戏的叙事框架中,围绕主观体验和客观事实会产生许多新的价值尺度。这种连续博弈实则对媒介接受者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闻游戏的创作与传播不应只图一时之快,应当放在具体语境下重新审视其功能与价值。我们应当鼓励融合新闻的发展思路,挖掘新闻游戏的可能性,在多线性叙事策略、深层次交互体验以及全域化传播效果方面追求更多突破。同时,还应该慎重选择新闻题材,平衡严肃事实和娱乐游戏的关系,探索新闻游戏的更多表现形式和盈利途径,通过媒介形式的创新发展来更好地传播主流价值观。
作者单位 南阳理工学院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沐檀.新闻游戏:融媒体时代的新闻呈现新方式[J].传媒论坛,2020(09).
[2]李泓江.关于新闻游戏的冷思考[J].未来传播,2019(04).
[3]贾瑞欣.当新闻“邂逅”游戏:新闻游戏的概念、演变与伦理思考[J].北方传媒研究,2018(03).
[4]刘丹凌,黄秋彤.新媒体语境下新闻游戏的生成逻辑[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09).
[5][美]保罗·莱文森.莱文森精粹[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