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费希特文化及教育思想对新时代高校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
2020-12-07张雪梅
摘要:2020年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我们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高校在协助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过程中,可以借鉴古典主义哲学家费希特关于德意志民族复兴的核心文化和教育思想,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中国化研究,从重视德育、重视民族教育、注重学习能力和实践创造能力的培养、夯实民族文化自信等四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爱国精神、社会责任感、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费希特,民族复兴,高校,教育
作者简介:张雪梅,女,博士,讲师.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当前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全国人民需齐心协力、共同奋斗,争取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内容。高等教育在协助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如何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责任感潜移默化的植根于他们的心中,将这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融入他们的个人发展规划和人生理想,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也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问题。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世界近代史中已经存在通过教育实现民族富强的先例,普鲁士通过教育革新实现德意志民族复兴就是成功的范例。德国古典主义哲学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其中费希特是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世纪初,面对国家被外敌侵略,民族处于危亡的时刻,他悲愤交加,满怀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怀,从哲学的高度提出了一种希望帮助德意志走出逆境的教育和文化理念。1他发表的《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的论述,推动了普鲁士的教育改革,进而推动了德意志民族独立和复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当下我们正高举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旗帜,费希特的文化及教育思想能为我们今天的复兴大业提供有益的借鉴,亦可以为高校教育工作带来启示。本文旨在探究如何学习和借鉴德意志民族复兴的核心文化和教育思想,结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中国化研究,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爱国精神、社会责任感、核心竞争力,协助学生成长发展,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
笔者对费希特关于德意志民族复兴的核心文化和教育思想进行了研究,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和实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重要方面着手,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教育、引导和培养:
德育为先,重视人的善良意志的培养。费希特认为新的教育过程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善良意志为首要任务,即把德育放在教育的第一位置,推崇对善的追求和热爱,倡导对他人和共同体的关心,并把关爱在行动层面付诸实践。2-3“人之初,性本善”“上善若水”,费希特对善的追求的思想与中华传统文化中对善的追求不谋而合,善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在育人方面的首要出发点应该是德育,需注重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学生善良品德,使学生具有爱自己、爱他人、爱祖国、爱社会的博爱胸襟。反观现实,目前大学生普遍缺乏“雷锋精神”,做人做事经常急功近利。比如有的同学竞选班干部的目的,是让自己的履历更加光鲜,并非真心想为班集体服务;当决定参不参加某一项志愿者活动时,首先考虑的是评奖学金时该活动是否加分。正如北大钱理群教授指出,高校正在培养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有知识、有文化、有头脑但是却拥有自私自利的思想,这些人将来一旦掌握权力,对国家和社会的危害甚至比贪官污吏还要大。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习总书记强调:教育急需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加强大学生德育,使青年学生品德优良,摒弃功利心,发自内心善待周围的人和物,才能学以致用,服务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
不忘初心,重视民族教育。费希特认识到,增强民族意识、加强民族教育是建立富强国家的基础,而唤醒德意志民族的独立意识是前提要素,他认为唯一的方法就是进行全民族的教育。同时,他将民族教育与爱国教育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号召发掘民族的优越性,激发民族自豪感,营造民族复兴的思想基础和热烈氛围。这同样适用于我们的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青年学生是新时代建设国家的中坚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依靠有能力的爱国青年。今年为抗击新冠疫情,80/90后青年医护人员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完美诠释了爱国青年的勇气和担当。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義思想为基石,不忘初心,激发广大青年学生对建设富强国家的使命感、激发学生对由56个民族构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责任感,并将其内化成为自我认知的一部分,使其拥有一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赤诚之心。
发现自我,注重学习能力和实践创造能力的培养。费希特指出,教育的内涵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动性、自主性。他认为教育不应该以追求享乐和功利为目标,而是以学习知识和锻炼思维为目的。费希特还强调,教育的本质在于塑造学生的实践能力。3这些教育思想对解决目前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业问题十分具有启发性。目前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往往是由外向内被外界所驱动,这种外界的力量可能是来自父母的期望、前程利益的驱使,学习的目的也往往是为了完成毕业要求,或是获得荣誉或是获得谋生手段。这样的“被动驱动”往往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长远来看将影响国家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阻碍民族复兴大业。分析学生缺乏内在学习动力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自我剖析和正确定位。因而引导学生全面的、正确的认识自我、发现自我也是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内容。
另一方面,高校需要与时俱进,根据时代形势变化调整学生培养模式,创新改革教育方式,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及学科中前沿的知识技术。高校可以从课程设置上导向性强化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高等教育早期阶段就有机会接触科研,建立与任课教师、科研导师等的常规沟通渠道。尽早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放眼国际前沿科学问题。遇问题而研究、通过学习推动研究,促进良性循环,使学生在探索中寻找自己的兴趣和开发自身的潜力。科研导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特点指导学业,协助学生个性化成长。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为主要目标,使其具有核心竞争力,最终成长为在专业领域具有竞争力的人才。
坚定精神信仰,夯实民族文化自信。由于从16世纪德意志就受到法国文化的影响,到17、18世纪德意志的贵族和中产阶级已经“法国化”,法语甚至替代德语成为上流社会的通用语言。面对法国文化对本国语言及文化的侵蚀,德意志知识分子跃身而起,费希特指出了放弃自己的语言对于一个民族的危害,倡导语言自信、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这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思想一致。经过上下五千年的沉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着一代代华夏儿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源泉,是我们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有力支柱。由于文化承载着社会的价值观,在互联网高度发达和信息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特别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引导大学生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华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既要保持对优秀的中華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也要用兼容并包的心态对待外来文化,在接受优秀外来文化熏陶的同时防止敌对意识形态和不良价值观的渗透。
从实践层面出发,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寓教于乐,弘扬优秀中华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利用新媒体互动平台,结合时事热点宣扬民族文化精髓、渗透爱国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植根于心。
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希特关于德意志民族复兴的核心文化和教育思想与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高度契合。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打开视野,融会贯通,洋为中用。主动汲取费希特文化教育思想的精髓,创新实践新时代下高校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重新审视和改进高等教育中关于德育、民族教育、学生核心竞争力以及民族文化自信心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为国家培养青年人才贡献力量,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朱康有.费希特论民族复兴之方法—?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之启示[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第30卷 第4期,2018年8月,105-110.
2.王华伟.德意志民族复兴之路的析与辨—读?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J]哈尔滨学院学报,第36卷 第7期 2015年7月,31-34.
3.张东辉.论费希特?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中的教育思想[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7月第14卷第4期,153-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