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文化产业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2020-12-07郭晶崔家勇
郭晶 崔家勇
摘要:作为文化资源大省,河南省在文化产业发展上进行了许多尝试,学术界就相关问题也进行了探讨。本文使用文献计量法回顾了近十年(2009-2018)发表的相关研究文献,分析了这一阶段的发文趋势、研究主体及热点议题。来自学界与业界的研究者立足于河南的本土文化资源及产业优势,就产业集聚区建设、产业融合、文化资源开发、产业人才培养等六个热点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目前河南省文化产业仍面临缺乏龙头企业、数字化程度不高、产品文化属性不强等问题。现有研究在概念界定、产业评价标准方面仍有局限性,人才培养问题也有待进一步探索。
关键词:河南省 文化产业 创新发展 数字化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十分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特别是2009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审议通过后,全国各地都加快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步伐。作为文化大省,河南省也在2009年开始发力,为实现“文化强省”的目标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引导本土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在文化产业发展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学术研究领域也就河南省文化产业应该如何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为厘清发展过程中相关研究的思维脉络,本文使用文献计量法分析了2009-2018年近十年公开发表的期刊论文,对研究主体、研究对象、核心议题进行了系统性回顾,归纳了近十年相关研究的发文趋势、热点议题及代表性观点,并就下一阶段河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进行展望。
一、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中国知网(CNKI)进行文献检索,将检索范围设定为“期刊”,检索条件为篇名包含“文化产业”或“创意产业”,同时主题包含“河南”,检索时间为2019年12月21日,共得到351条检索结果。逐条检查检索结果,剔除11篇新闻通讯及无关文献后,导出340条引文数据。
统计每年发表的文献数量,得到近十年来河南省文化产业研究的发文趋势,如表1所示。2009年以后,该领域研究热度逐渐升温,2013年发文数量达62篇。2013年后发文量出现下降,2017年发文仅15篇,表明该领域研究逐渐步入平稳期。
统计文献的期刊分布情况,得到河南省文化产业研究高发文量期刊,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高发文量期刊以河南省内期刊为主,期刊属性多为社科综合类刊物。从期刊层次看,高发文量期刊中《人民论坛》为CSSCI来源期刊,《新闻爱好者》《学习论坛》为中文核心期刊。
梳理文献作者及其工作单位,发现高发文量作者主要为普通高校与党校系统的教师,如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的朱耀先、张祝平,安阳工学院的杨国平,河南农业大学的金琳等。根据作者的工作单位可以看出,高发文量作者主要来自新闻传播学、文艺学、社会学等學科领域。
二、关键词聚类及研究热点分析
使用科学文献知识图谱软件CiteSpace分析引文数据,借助关键词聚类算法绘制可视化图谱。高频关键词共形成六个聚类,反映了近十年来河南省文化产业研究的六个热点研究议题,具体如图1所示。
1.文化产业发展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研究。由国家发改委批复的《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指出,中原经济区建设具有文化底蕴深厚的发展优势。河南省文化产业起步较晚,许多学者都尝试将外部经验引入河南省。学者王延辉分析了云南、陕西两省的文化产业发展脉络,认为差异化的品牌定位是两省文化产业成功的关键。通过推动文化旅游业发展,激活区域文化资源,有效带动了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
除国内经验外,学者曹令军放眼海外,认为要积极学习美国、日本、韩国等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的经验,同时要采取国际化的发展路线,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学者普遍认为在中原经济区的建设过程中,文化产业应当成为提振河南省经济的重要抓手。过去几年河南在文化产业方面的诸多尝试,是否促进、以怎样的方式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效度如何,目前仍缺乏有效的考察。
2.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及产业集群研究。产业集群是由迈克尔·波特提出的概念,最早用来描述发达经济体中常见的产业集聚现象,之后被广泛用于指代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文化产业园区就是产业集群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它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当时大批艺术家入住租金低廉的曼哈顿老工业区,将旧厂房改造为兼具居住与创作功能的文化空间。之后,这种工业风格的城市文化产业园在全球各大城市逐渐流行开来。许多研究者都认为,产业集群发展对优化河南省文化产业资源配置、增强区域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河南省的文化中心,郑州市于2010年前后启动了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规划,这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学者范红娟分析了国家广告园、金水文化创意园、河南省石佛艺术公社等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情况,认为郑州市在地理位置、政策支持、文化资源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文化资源挖掘不充分、产业链条不完整、缺少龙头企业等是困扰郑州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学者郑彦松、高长春认为,郑州在机械制造业、纺织业、食品工业等领域的雄厚基础,也是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的支撑。马文婷则分析了郑州创意产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认为郑州交通基础设施完善,劳动力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但服务环境与融资环境限制了创业公司的发展。
郑州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引发了河南各地文化产业集群式发展的热潮,不少城市、乡村都尝试将文化产业集群作为发展地方经济的新模式。学者李学鑫等分析了河南省民权画虎村的产业模式及影响因素,认为农区同样也可以形成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刘瀑以孟津县平乐村“牡丹画”创意产业集群为例,分析了洛阳传统农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学者卜森考察了南阳玉雕文化产业的网络化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服务体系,认为存在中介服务种类少、组织形式不规范、企业需求不足等问题。王雷松也论述了南阳玉雕产业发展状况,认为产业集群发展存在市场秩序混乱、文化与产业融合不深、知名玉雕品牌不多等问题需要解决。
综上所述,近十年河南省各地区都十分重视打造本地的文化产业集群,地方文化资源也因此得到了一定的开发与传承。遗憾的是,经过了几年的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并未孵化出众人所期盼的龙头企业,相关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工作也进展缓慢。2017年,郑州被确立为国家中心城市后,孙中业、王惠对比了8个国家中心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认为应鼓励文化企业向产业园区聚集。
3.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研究。河南省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资源,旅游业一直是河南经济建設的重要抓手。根据国家统计局对文化产业的认定,旅游业本不属于文化产业,两种业态之间有着明确的边界。在产业融合背景下,河南省文化旅游业发展迅速,其发展逻辑与现存问题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学者杨艳华论证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内在联系,认为文化是旅游的重要内容,文化的差异性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反之,旅游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方式。因此,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是符合市场需要的产业升级。邢晟分析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认为其能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并有效增加就业岗位。孙笑非分析了河南省影视产业与旅游业的互动关系,认为《少林寺》等好的影视作品能建立良好的地方旅游形象,长期带动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郭会贤认为,将文化创意融入旅游业,有利于提升旅游产品质量,促进河南旅游业的转型升级。
除剖析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内在联系外,学者也分析了河南省文化旅游业存在的诸多问题,如管理体制混乱、项目创新性不足、文化与旅游结合度不高等。2018年11月,河南省文化厅与旅游厅合并,解决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中的管理困局。合并后的文化旅游厅如何发挥体制优势,既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属性,又增强文化产业的生命力,是政府与学术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
4.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研究。良好的文化创意人才供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在高端人才紧缺的市场环境下,河南省高校不断扩增招生规模,培养了一大批相关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以满足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河南高校的教育者从教学实践的视角出发,探讨了我省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中面临的问题。长期从事广告教育的学者宋若涛指出,培养模式单一、急功近利、学科设置不合理、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教育是中国文化创意人才培养面临的普遍问题。为满足人才市场的需要,应通过产学研统一、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等途径调整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模式。席宁则分析了音乐产业及音乐教育的发展情况,认为应加强高校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产业化发展的互动,提升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董岩分析了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认为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不高,也是由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模式难以适应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需求。通过诸多一线教育者的观点,可以看出河南省内高校十分重视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与就业问题,也在积极探索教育如何能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但高校相关研究及教育的智力成果如何助力产业发展,尚不成熟的本土文化产业如何对接高校专业教育新模式,将是河南省高校教育者继续思考的问题。
5.文化资源开发策略研究。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宝贵财富,河南省的豫剧文化、少林文化、宋文化等有力带动了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但仍有许多优秀的民间文化资源有待开发。如何实现区域文化资源的有效开发,也是近年来学术界关心的重点议题。对此,刘梦梅考察了淮阳泥泥狗产业的发展状况,认为市场需求增大、现代科技进步、政策优惠支持等为泥泥狗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由于品牌影响力差、后备人才缺乏等问题,泥泥狗的艺术性在机械化的生产流程中逐渐泯灭。李国银认为,河南省拥有戏曲文化、墓葬文化、姓氏文化等诸多传统文化资源,应通过成立传统文化研究所、打造影视节目、建立主题公园等方式更好地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同时借助现代媒介传承中原文化。薛双芬分析了南阳玉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认为高层次玉石艺人缺失、市场行为不规范限制了南阳玉雕产业的良性发展,导致南阳玉石缺乏玉雕精品和玉石品牌,故应通过建设人才培养基地、规范市场经营秩序、加大品牌宣传力度等方式促进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上述个案分析,可以看出河南省地方文化资源开发普遍处于起步阶段。在探索产业转化的过程中,创新性与知名度不足是困扰地方文化资源开发的关键因素。因此,传统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应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如何利用现代媒介创造传统文化新的生命活力,提升区域文化的域外知名度,将是地方文化产业突围的关键。
6.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互联网时代,网络游戏、在线视频、社交网络等数字媒介不断颠覆传统的商业模式,通过创造跨地域的文化参与与文化认同实现了文化产业模式的创新。近几年,研究者开始思考如何在互联网时代传承中原文化,实现河南文化产业的数字化创新。如2011年,曹琨就关注了郑州文化产业的信息化发展问题,认为信息技术可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他指出信息化是一个社会进程,其对文化产业的影响已超越技术范畴。2013年,学者杨宁意识到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移动电视、动漫产业及数字出版业成为河南省文化产业的新动力。杜一茹在分析了新媒体的特征及发展趋势后指出,动漫制作只是动漫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推广乏力及新媒体意识的缺失是导致《小樱桃》《少年司马光》等本土动漫作品效益不佳的原因所在。
据现有研究文献看,学者已经意识到数字文化产业不应停留在艺术作品的流通层面,这不符合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如今,电视台、报社等专业内容制作组织的影响力已大大削弱,大众成为数字时代文化的创造主体。在探讨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时,不应只是将数字媒介视为文化产品的传播渠道,更要将其视为数字时代新的文化生存空间。
三、结语
过去十年,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建成了一批颇具规模的文化产业园区,探索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模式,也尝试对区域文化资源进行了产业化开发。同时,学界及业界研究者对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各方面经验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充分的总结。综合相关研究结论及产业发展现状看,河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及相关研究中仍存有诸多问题。
1.“文化产业”概念界定不明确,导致产业发展文化性不强。作为一个外译名词,“文化产业”(Cultural Industry,又译“文化工业”)的概念在引入我国时即存在视角上的分歧。在批判视角下,文化产业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是为特殊阶级服务的意识形态机器。而在发展视角下,“文化产业”被视为“生产文化意义内容的商品和服务产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在探讨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问题时,刘梦梅就意识到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護存在一定的矛盾性,不合理的产业模式可能损害原有的文化生存环境,甚至有损地方形象。即使在发展的视角下,文化产业的边界也模糊不清。例如,近几年河南省文化旅游业发展繁盛,在2018年,河南省接待国内游客总量排名全国第四。但对游客而言,他们的河南之旅具有多大程度的文化属性?旅游业的繁盛又能否反哺文化产业的发展?此外,纺织业、玉雕业又如何能摆脱制造业的低附加值陷阱,从而具备更高的文化内涵?这些问题皆因文化产业的边界模糊所致。在探讨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问题时,研究者不应只关注如何扩大产业规模及经济收益,还要探讨如何增强相关产品的文化属性。
2.现有研究重经验总结而轻绩效评估,导致外部经验的引入与推广效果难以验证。例如,河南省在产业集聚区建设方面做了许多努力,但至今仍缺乏成熟的文化品牌及完整的产业链,预期收益难以达成。文化产业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经济效益不是考核文化产业发展的唯一标准。经济效益尚可通过产值进行测算、比较,而文化效益则很难评估。在反复试错的发展过程中,学界及产业界人士也应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在产业规划中充分考虑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的绩效考核指标,避免盲目引入外部经验及浪费公共资源。
3.河南省数字文化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学界对数字文化产业概念的理解也不够深入。在产业发展初期,数字文化产业形态主要是进行内容的数字化再生产,如电影、电视节目及出版图书的数字化转化。数字时代已然来临,数字文化产业已经开始出现平台化的发展趋势。尽管专业化的内容生产仍然是数字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社交媒体、在线视频、网络文学等互联网平台正在催生全民参与的数字文化产业形态。20世纪末,詹金斯就指出媒介技术正在促使公众参与至内容的生产流动过程中来。“参与”正在成为当代数字文化的重要形式,“参与”文化的运作也成为数字时代最具活力的商业模式。在探索河南省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时,也应通过科技创新充分调动公众的力量,使文化产品的消费者参与到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的再造中,探索贩卖内容之外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
作者单位 郭晶 河南大学编辑出版研究中心
崔家勇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本文系河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软科学)“河南省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9240041007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新华社.《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全文发布[EB/OL].(2009-09-26)[2020-01-10].http://www.gov.cn/jrzg/2009-09/26/ content_1427394.htm.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原经济区规划[N].河南日报,2012-12-03.
[3]刘保亮,王延辉.论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基于先进地区成功经验[J].河南省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4]曹令军.中原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国际化战略构建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2(08).
[5][美]迈克尔·波特著.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6]王济昌.现代科学技术名词选编[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7]张凌云.文化产业园区有关理论问题重述[J].东岳论丛,2011(08).
[8]范书琴.基于产业集群的河南省文化产业创新体系构建[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5).
[9]范红娟.科学规划与合理运作——郑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的调研[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2(02).
[10]郑彦松,高长春.郑州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11).
[11]马文婷.郑州市创意产业的SWOT分析[J].经贸实践,2015(06).
[12]李学鑫,陈世强,薛诺稳.中国农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演化的影响因素研究——以河南省民权“画虎村”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02).
[13]刘瀑.传统农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就业效应分析——以河南省平乐“画牡丹”村为例[J].现代经济探讨,2014(05).
[14]卜森.基于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构建研究——以南阳玉雕文化产业为例[J].科学管理研究,2011(02).
[15]王雷松.南阳玉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
[16]孙中叶,王惠.八大国家中心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比较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4).
[17]杨艳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途径探讨——以河南省为例[J].人民论坛,2012(36).
[18]邢晟.河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及实现途径[J].中国发展,2012(04).
[19]孙笑非.河南省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地区旅游经济[J].新闻爱好者,2010(20).
[20]郭会贤.文化创意产业与河南旅游业融合互动发展研究[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