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舒城县城关镇乡村治理工作现状及对策

2020-12-07高久清

现代农业科技 2020年19期
关键词:乡村治理现状问题

高久清

摘要    乡村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本文阐述了舒城县城关镇乡村治理现状,对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实现农业的快速持续发展。

关键词    乡村治理;现状;问题;对策;安徽舒城;城关镇

中图分类号    D42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19-0262-04

近年来,安徽省舒城县城关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市县委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有关工作部署,坚持党的领导、政府推进、农民主体、多方协同,充分利用组织、干部、人才和社会等资源,凝聚力量、齐抓共管,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1    基本镇情

安徽省舒城县城关镇区域面积111.7 km2,耕地面积3 813.2 hm2,总计59 670户、17.1万余人(户籍人口),辖29个村、14个社区。其中:有29个村通宽带互联网、有线电视和自来水,有28个村生活垃圾(6个村生活污水)全部集中处理,有23个村通公共交通等。截至 2019 年底,该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 935万元,工业企业 301家、农业企业136家,家庭农场8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3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718户。农林渔业总产值60 283万元,其中农业产值38 028万元。

2    乡村治理工作现状

2.1    强化村(社区)党组织领导作用,规范村(社区)运行机制

健全以村(社区)党支部为领导、村(居)民自治组织和村(居)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的村(社区)组织体系,促进镇政府与群众自治组织有效衔接、良性互动。全鎮共有村和社区党支部43个,2018年圆满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新进班子34人,2019年完成29个村494名中心组组长遴选工作。向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选派第一书记。加强村(社区)后备力量建设,确保每个村(社区)至少有1~2名村级后备力量、有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后备人选。

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居)民自治机制,完善村(居)民(代表)会议制度,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有效落实,着力提高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进一步加强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建优配强村(居)民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拓展村(居)民参与公共事务平台。

健全“四议两公开”制度,方便群众监督;加强妇联、团支部和老年协会等群团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联系群众和参与民主管理、监督的作用。充分利用 QQ、微信群等现代交流手段,为本地村(居)民、企业和社会组织等不同群体参与议事提供平台。探索建立“党支部—党小组—小区党小组、楼宇党小组—党员”党组织格局,对社区进行网格化管理。积极创造条件,正常提高村(社区)干部报酬待遇,落实村(社区)干部养老保险制度;加强村(居)民小组长队伍建设,给予一定报酬待遇,进一步完善农村网格化治理模式。这种村(社区)治理方式在2020年初防控新冠疫情工作中发挥的作用非常明显。

深入实施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整体优化提升行动,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比如该镇河口村围绕“春秋塘”地域名片,积极拓宽产业、服务多元化,通过“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贫困户)”服务模式,做大了农业产业“蛋糕”,实现村集体、生产企业和农户“抱团取暖”,群众承包土地通过土地入股,参与土地发包收入分红。农业企业在用工需求上,优先安排本村农户,特别是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

目前,全镇29个村中,集体收入达10万元以上的有14个村,其中50万元以上的村有3个、10万~20 万元的村有10个。

2.2    健全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推进法治、平安村(社区)建设

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和社区矫正对象的教育,强化对刑满释放人员、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等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推行“一村(社区)一警(辅警)”机制,建设村(社区)警务室,增强网格工作力量,实现全镇村(社区)重要区域监控系统监控全覆盖,做到“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镇”。

2.3    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新时代农村文化建设

配套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城关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等设施,实现镇、村(社区)两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传播科学理论,积极培养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开展志愿服务,促进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创建工作。2020年送戏进村29场、送图书到村1 920册,在村电子屏幕放映公益电影近百场等。

2.4    提升镇村(社区)为民服务的能力,提高综合服务水平

推动便民服务中心与综治中心一体化建设,镇上涉及具体面向群众办事服务的岗位尽量放到便民服务中心集中办公,实行“一站式服务”“一门式办理”;推进村(社区)便民服务站点全覆盖建设。目前,全镇已有26个村和14个社区便民服大厅已建好,推动“互联网+社区”向农村延伸,各村(社区)已建好农村驿站和电商服务点,更好地服务群众。

开展农业技术培训,邀请县农技专家到村开展产业扶贫技术培训,给到会的农户、贫困户授课,对水稻蔬菜种植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以及技术要点等进行一一讲解。专家们深入田间手把手给贫困户传授技术,讲解如何识别病虫害等,并就如何防治病虫害进行了详细解答。

3    存在的问题

3.1    乡村文明建设有待加强

随着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减少,许多农村出现村庄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现象;城乡公共服务的差距仍然较大;仍然存在一些不良风气,如名目繁多的人情礼金等。

3.2    农业科技应用率有待提高

一些群众市场经济意识不够,存在小富即安等小农意识;劳动力整体素质不理想,技术接纳能力较差,导致新技术推广有难度。

3.3    镇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部分家庭农场虽装配有农机设施等,但城郊农业现代化程度总体上还不够高,发展速度还不够快;城乡居民收入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3.4    乡村治理能力仍有差距

部分村(社区)工作人员对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思想认识不深刻,对新时代新问题的解决仍采用老办法,难以做到与时俱进,赶不上时代快速发展的步伐,缺乏政治理论和工作技能的相关培训;村与社区工作量增大,特别是文案业务量加大,如网上政务、报送各类表格等,工作人员疲于应付。

3.5    群众和社会组织参与度有局限

村(社区)在协商民主和考评监督中,农(居)民的参与质量不高,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社区治理中,居民参与意愿并不强,热情与主动性不足,特别是年轻人参与社区项目意愿较低;参与渠道缺乏,主要还是参加调查、投诉和居民会议等;参与制度不全,缺少自下而上居民参与的相关制度规定,缺少对居民参与效果的评估和反馈制度,从而影响到全面参与社会治理的共建共享体系的形成,限制了乡村治理能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1]。

4    对策

4.1    压实治理责任,强化头雁效应

积极谋划,建立协同运行和工作保障机制,加强工作指导,做好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相关镇直单位要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制定具体措施、狠抓落实;着力建设一支党性强、能力强的村(社区)干部队伍,把村和鎮直相关部门如何提升自身治理能力及抓乡村治理工作成效纳入党务政务履职述职评议考核内容,要持续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走深走实,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履职尽责等;利用党员干部和村民小组长组织宣传发动群众,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科技等素质,推动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和五好家庭等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4.2    增强镇级管理服务能力,提升群众满意度

促进镇科学技术协会、共青团、妇联、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以及行业协会、商会等协同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与发挥整体合力作用,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镇级综合服务中心龙头建设,使其成为乡村治理中心、农村服务中心和乡村经济中心;加强试点示范,及时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大力遴选宣传乡村治理先进典型,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等,以综合治理的实际效果提高群众满意度。

4.3    大力培育社会组织,发挥村(居)民自主作用

健全相关机制,引导群众参与村(社区)民主建设,开发商务楼宇、各类园区、商场市场、电商快递和益农社等新兴领域,培育社会组织,壮大村(社区)服务力量。发挥农(居)民主体地位,提高农(居)民主动参与村庄、楼栋公共事务的积极性,让农(居)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农(居)民的事让农(居)民商量着办,在乡村治理中不断强化农(居)民的主人翁意识,推进村(居)民自治工作迈上新台阶。

4.4    深化社区管理和服务,逐步完善居民参与机制

切实发挥社区微信公众号、QQ群等作用,密切社区居民、社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之间的联系,共同为社区治理献计出力;畅通利益表达渠道,落实好“服务进社区”“居民参与听证会”等传统的表达机制,对参与主体、利益相关群体定期回访,杜绝假性参与和流于形式的无效参与;搭建多方参与协商议事平台,持续深化社区民情恳谈会、工作听证会等协商共治机制;在充分发挥社区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基础上,可探索开展政协、民主党派等民主监督,切实做到民主商量、为民办事[2]。

4.5    抓好“三农”重点工作,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高标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着力清理积存在“三线三边”的废弃物,重点整治农村面源污染等行为,以实际行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整洁乡村。

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拓展农户增收渠道,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推进产业强镇和“一村一品”建设,扶持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充分实现就近就地就业,确保农村劳动力不出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壮大带贫主体,带动贫困户就业,提升贫困群众造血能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巩固提升农技推广示范县的具体行动,在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组织化程度上下功夫[3];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建设,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延伸,发展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培育高素质、专业化农民队伍,构建大开放农业格局。

4.6    健全依法治理机制,提升治理效能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结合实际开展送法进农村、进社区等活动。通过集中宣讲、走访调查、以案说法等多种形式,为镇、村(社区)干部和群众提供全方位法律服务,努力使党员干部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服务意识,预防职务犯罪,同时引导群众自觉依法办事;深化“平安村(社区)”建设,健全社会矛盾排查化解机制。

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支持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鼓励社会资本加大社会事业投资力度等,进一步深化网格化治理;引导党员争做“志工”,培育壮大志愿服务队伍,建立防范和整治街霸、村霸长效机制,让群众拥有更强的安全感和获得感。

4.7    發展壮大农村经济,为乡村积累雄厚物质基础

通过盘活存量资产,扶持发展各类市场中介组织和经营服务实体,民主决策选择建设项目。近郊农村可采取土地入股或出租的形式,集约安置用地或兴办收益稳定的集体企业,将土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农村要积极引导农民转变择业观念,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不断发展和壮大劳务经济[4]。优化种养结构,发展特色特产经济,激发农业农村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提高乡村治理效能,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效,如该镇近郊村双丰村建成了无公害蔬菜实验示范基地,推动了城郊现代农业提质增效,促进了村民增收;河口村建成再生稻示范基地,帮助农民就业和开展科学种田等。

4.8    培育新型农民,强化村规民约,增强乡村发展的软实力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探索应用现代化远程或线上培训等手段开展各类培训,除了请农业专家给农民授课,还要让农民到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处直接接受现场培训,改变落后思想观念。同时充分调动农民专家的积极性,利用农闲给村民授课或相互交流,以身边的人和事为例培训农民。

通过制定村(社)规民约、村(居)民道德公约等规范,德、法、礼并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农(居)民爱党爱国、孝老爱亲、移风易俗等,形成浓厚道德良俗氛围。

4.9    创新乡村社会治理方式,探索整体化治理

探索运用大数据创新发展社会治理方式,满足需求利益上的多样性和有效解决社会治理过程复杂化、碎片化问题,并不断迈向整体化治理,从而有力地提高乡村社会治理效率。例如,在产业扶贫中,可整合多个部门数据建立相关信息系统,通过数据智能排查筛选、审核等,实现产业扶贫对象精确识别、精细管理和精准帮扶,从而确保扶贫资金精准投放;在城市拆迁改造中,可通过大数据全面了解相关群体的信息和需求,以及双方信息互动,以便降低沟通中的不满和对抗情绪,提高群众满意度;在2020年疫情防控工作中,通过大数据筛选重点人员,及时管控,确保了疫情防控工作效果。

4.10    深入调研村(居)区划设置,促进乡村发展

结合正在实施的土地治理项目,合理调整村级区划,并考虑合并村之间的优势互补性和干部群众的接受程度,科学规划调整后的村内功能布局,帮助农民搞好建筑规划设计。搬离实际居住人口很少的自然村庄(空心村庄),增加基本农田面积,超前安排村(社区)范围内的通讯、电力、供水和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建设,实现土地集约化和资源高效利用,创建面向未来的新型中心村和标准住宅小区,使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效益有机地统一起来。

5    参考文献

[1] 苏志豪,李健龙,甘建文.基于内生社会组织的农村社会治理主体创新:以广州市中新镇农村社会工作服务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31):231-234.

[2] 张晶.当前农村社会治理存在的症结及解决对策[J].农业经济,2020(8):42-44.

[3] 陈晨.乡村振兴视角下基层治理结构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20(5):230-231.

[4] 王硕,周学锋.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13):277-278.

猜你喜欢

乡村治理现状问题
国内关于乡村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