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探究阅读
2020-12-07
入乎其内
同学们普遍认为鲁迅的杂文晦涩难懂,但鲁迅的这些杂文是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学习它,不仅能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和思考能力,而且能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作文难,开个精彩的好头更难,议论文写作尤其如此,这是不少同学的困惑。《拿来主义》的开头可以给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本文要写的是“拿来主义”,但文章开头却先从“闭关主义”写到“送去主义”,第二段才用一句“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引出话题。这样的开头就显得自然顺畅,读来饶有兴味,若劈头就来一句“对于文化遗产,我们要采取拿来主义”,固然直截了当,但显得比较突兀,难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因此,我们写作议论文时,就可以借鉴鲁迅先生的这种写法,先从与论点或话题有关的材料写起,然后自然巧妙地引出。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可巧妙自然地引出话题:1.由某一生活现象引出。2.由名人名言或流行话语引出。3.由阅读作品或观看影视等的感受引出。4.由论点或论题的反面引出。《拿来主义》用的正是这种方法。5.由远及近慢慢引出。6.由大到小渐次引出。
我们要明确的是:议论文写作的要领是“分析”二字,何谓分析?具体地说,就是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把中心论点分解为几个分论点。《拿来主义》的中心论点可概括为:对待文化遗产,我们应实行拿来主义。作者先分析“送去主义”的危害,再写“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由于“送去”与“送来”是与“拿来”相对的,所以上面两点正好证明了不实行拿来主义的害处,或者说是证明了“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文章第七段说:“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既是对上文的总结,又自然引出以下两段的论述,证明“怎样实行拿来主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从“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两个角度来分解中心论点的,既论证了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又教给了正确的方法,清楚而深刻地证明了论点。
在确立了中心论点,并对中心论点进行分解后,接下来就应是综合运用各种论证方法来进行证明的过程。同学们在写作议论文时,用得最多的是例证法,但往往流于事实的简单列举而缺少必要的分析,显得与观点联系不紧,论证力度不足。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围绕观点对材料进行精要的分析。如此《拿来主义》第三段,本段要证明的是若一味送去将带来亡族灭种的严重后果,作者先从反面进行论述:“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语含讽刺,表明了作者对一味送去的批评态度。
除去议论文的三要素之外,议论文的语言特色也值得进一步探讨。有人认为,议论文只要把道理讲清楚就行,至于语言是否形象生动似乎是无所谓的。这其实是对议论文语言的一种误解。议论文的语言好比人的容貌,容貌秀美自然容易吸引别人,同样,语言优美生动,观点自然更能让人亲近,让人接受。鲁迅先生是非常注重语言生动活泼的,《拿来主义》一文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作者写得一本正经,读者看了却忍俊不禁。正因为其语言的活泼生动,《拿来主义》才有了极大的可读性。当然,我们不必也不太可能学会鲁迅先生的这种语言风格,但至少我们应明白,写作议论文并不是板着面孔说理,摆出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架势,而应锤炼语言,灵活运用语言。
出乎其外
反抗者:一个人的鲁迅
杂文,对中国现代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来说,可以说是一个身份性标志。中国现代杂文史是同鲁迅的名字连在一起的,许许多多批评的、驳难的、讽刺的文字,常常被称为“鲁迅风”。
事实上,鲁迅的杂文是无法仿制的,它明显地带有个人天才创造的特征。不问而知,鲁迅杂文的首要特点是它的批判性、思想主动性、直接性。他对杂文的要求是“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这种对社会中日常事变的敏感,来自一个知识分子的批判立场;这一根本立场不可能属于单一组织或团体的,而是人类的、社会的、民间的,但又是全然立足于个人的。因其是个人的批判立场,所以才能始终保持一种独立性,并借此与强权者相对抗。
鲁迅杂文的材料,来源十分丰富,从神话传说、文史知识、社会新闻、个人琐事,直至身体语言,由“面子”、头发、胡须、牙齿到腰臀、膝盖、小脚,简直无所不包。我们常说鲁迅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作家,却并非是那类罗列知识的博学家;所有这些知识材料,在他那里都因战斗的调遣而做了十分机敏的处理。文本性、副文本性、超文本性,材料的交互作用,在鲁迅杂文中蔚为奇观,形成一个庞大而幻变的互动系统。
讽刺手法使鲁迅的杂文特别富于生气,大大驱除了小说般的幽暗。他的讽刺不乏直接的攻击,甚至可以寸铁杀人,但也有许多讽刺在隐蔽处闪现,尤其是当他身处严密的书报审查制度之下,如他所说,“一到觉得有些危急之际,也还是故意隐约其词”。这类讽刺,在鲁迅那里常用于三种情况:一是好用反语,私人论战中应用尤广,或者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或者反话正说、正话反说,完全的“推背图”式。二是隐喻,这是最好的法子。三是与此相关的影射。小说中的形象如《奔月》的逢蒙、《理水》的文化山上的众学者,都能让读者就联想到了他们的原型。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鲁迅的笔调是独异的,文白夹杂,庄谐并用,这在杂文中尤其突出。由于进攻性的需要,又因为心性孤傲,视群敌为无物,所以锋利、明快、洗练、激越而又从容,有清峻通脱的一面;但是,由于文化环境的险恶,执拗地反抗屈从而不得不作深沉的韧性的战斗,所以文风也有很平实沉着的方面。加以天性多疑善怒,行文不免常常流露质疑和抗议的语气,频频使用诸如“然而”“却”“究竟”一类连接词,便形成了鲁迅自称的“吞吞吐吐”“弯弯曲曲”的风格。
同步训练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送去主义”是近代中国继“闭关主义”之后实行的另一种对外政策,过去的“闭关主义”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
B.送去主义者先是送古董,送画,后是准备送活人,能够只是送出去,可见送去主义者的“丰富”和“大度”。
C.在当时,“送去”是“摩登”,送去主义者与自诩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予,不想取得”的哲学家尼采一样“发了疯”。
D.送去主义者不给后代留下一点东西,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的子孙只好磕头贺喜,向别人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不对外开放,不实行“拿来主义”,就没有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快速發展。
B.八十多年前,帝国主义国家“送来”;八十多年后,它们仍有可能给我们“送来”。
C.否定或者肯定传统的文化和外来的文化,都不利于创造新时期自己民族的新文化。
D.失去“运用眼光,自己来拿”的要旨,“拿来主义”就不能批判继承,推陈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