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团结 从我做起

2020-12-07玛依努尔·伊尔哈力

新丝路(下旬) 2020年11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新疆民族

玛依努尔·伊尔哈力

摘 要:新疆生活着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等多个民族,一曲优美动听的《新疆好》,唱出了天山儿女的心声。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新疆大地安定祥和,奏响了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边疆安宁、人民安居乐业的凯歌。

关键词:民族团结;认同

新疆是各民族共同的家园,我们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家园繁荣富裕、和谐稳定。今天,我们的家园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期,各族人民都是家园的主人,但是分裂分子仍然想法儿破坏我们的大好局势。因此,我们必须擦亮眼睛,牢牢记住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是我们建设家园的前提,是每个人的根本利益所在。没有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我们就没有办法正常的生产、工作、生活,更不可能过上繁荣、富裕、和谐的生活。而要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各族干部群众都要加强团结,共同努力。

一、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

民族团结是我国繁荣昌盛和新疆稳定发展的前提。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里,要想不断发展、繁荣、进步,必须要坚持民族团结,可以说,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如果国家不统一,民族不团结,就没有社会的稳定,就无法进行经济建设,各民族也就不可能实现共同发展。只有通过民族团结促进共同繁荣,国家的统一才能稳固,中华民族才能振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才能顺利实现。我国历史上和现今的各民族都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文化的形成和中华文明的繁荣做出过贡献。特别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各族人民并肩战斗,抗击帝国主义的侵略,保卫了国家领土和主权。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把一个贫穷落后的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国家。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做好民族团结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创新载体和方式,引导各族群众人人都要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中,从我做起,从家人、同事、朋友做起,从身边人、身边事做起,从一件件小事做起,以一个个微行动,汇聚起民族团结的强大正能量。

新疆位于我国西北边疆,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民族自治区。新疆与全国一样,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生活居住的地区。今天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塔吉克、锡伯、乌孜别克、满、达斡尔、塔塔尔、俄罗斯等民族。这种多民族聚居的格局是历史上众多民族长期融合、发展的结果,因而对中国历史上新疆的民族发展、相互关系等问题进行总结,不仅是一个认识问题,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所说的那样:“新疆的历史,就是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族人民共同抵御外侮,共同艰苦奋斗,共同开发建设的历史。历史一再证明,团结就兴盛,就繁荣,分裂就动乱,就衰败。这是新疆各民族发展进步的一条重要的客观规律,也是各族人民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强烈愿望。”

2014年4月27日至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新疆考察,对做好新疆维护社会稳定、推进跨越式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民族团结、加强党的建设等工作进行调研指导。在新疆考察过程中总书记反复强调:“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新疆的问题,最难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同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团结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疆。新疆的问题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民族分裂势力越是企图破坏民族团结,我们越要加强民族团结,筑牢各族人民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钢铁长城。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向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树立民族团结高于天的观念,加强和创新民族团结工作,筑牢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二、民族团结,从我做起

1.从思想上不断增强“五个认同”

中國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是中国各族人民,当然也包括我们新疆各族人民应当普遍遵循的认同。

(1)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就是认同自己的国家归属,认同自己是中国人,是中华儿女的一员,就是认同自己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对于我们这个国家的义务和责任。全国各族人民、包括宗教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都要强化国民意识,胸怀爱国主义。要把维护祖国统一和加强民族团结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旗帜鲜明地维护国家利益和祖国尊严,同一切分裂祖国行为作坚决斗争。

(2)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认同自己的民族归属,认同自己所属的族群(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等)都属于中华民族这个更大的人类共同体。强调每个公民各自所属的、构成中华民族的56个族群,都是中华民族家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3)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认同自己的文化归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首先表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还表现在对优秀的各民族文化的认同。习近平指出:“本国本民族要珍惜和维护自己的思想文化,也要承认和尊重别国别民族的思想文化。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不分强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各民族都应该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这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

(4)认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增进各族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首先必须锻造信仰认同。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习近平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总开关问题没有解决好,这样那样的出轨越界、跑冒滴漏就在所难免。”全国各族人民只有认同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以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为信仰,才能增进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增进各族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其次要增强理论认同。近年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呈现新的复杂局面,在马克思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同时,社会思想意识日趋多元多样多变,一元多样的态势正在显现。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根本指导思想,与多种社会思潮,多个舆论场,多个话语体系并存,其真理性和科学性受到了质疑和挑战。习近平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坚决贯彻者。

(5)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选择。增进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是党和国家思想政治工作的主线。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首先表现为本质认同。要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其次表现为道路认同。道路问题是第一位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独特创造。习近平指出:“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道路是多么不容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種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还表现为理论认同。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必须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既生动而具体地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又生动而具体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再一次有力地证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仍然是共产党人正确认识、把握和运用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锐利思想武器。”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还表现为制度认同。制度认同就是要自觉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规律。在我国现阶段,制度认同更具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必须牢牢抓住制度的本质和逐步完善的规律来增进制度认同。习近平强调:“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样,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

2.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做起

作为一名受党教育培养多年的少数民族教师,我清楚地认识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自治区党委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治疆方略,使新疆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各族群众过上了安定祥和的幸福生活。在十九大开幕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三个半小时的报告,对于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前进的指令已经发出,美好的未来等待我们前行。我们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倍加珍惜党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关怀,永远铭记祖国大家庭给予新疆各族群众的无私帮助,时时处处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民族团结的认同,最终要靠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应该体现出团结的影子。不同民族的同胞比邻而居,邻里之间互敬一杯茶、共享一顿饭,农闲时最聚在一起唠叨家长里短,农忙时聚在一起互帮互助,逢年过节彼此之间互道一句真诚的问候和祝福,亲戚越走越亲,感情越走越近。各民族只有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才能真正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来来往往、说说唱唱、聚聚聊聊里面就有大政治,这些都是民族团结的生动写照。

我们要学会互相学习和了解兄弟民族的风俗习惯、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尊重差异、相互信任,遇事少冲动,多沟通。要善待每个民族的同胞,凡是一视同仁,不偏心、不偏袒、不偏激。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坚决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是坚决不做。只有这样,才是真正践行民族团结。

在日常生活中,还要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对于那些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论,例如一些捕风捉影、蓄意歪曲事实、妖言惑众的不实传言,蓄意破坏民族团结的谣言,都要自觉加以抵制。学会一些辨识技巧,理性甄别信息真伪,一旦发现信息实是,勇敢地予以戳穿,千万不要被不法分子做蛊惑和利用。在关系民族团结的大是大非问题上,要擦亮眼睛、明辨是非,形成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铜墙铁壁。

“天山雪松根连根,各族人民心连心”。把民族团结做细、做深、做实,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更强大,让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传统代代相传,美丽的新疆定能实现伟大发展,我们定能更好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新疆民族
童心绘团结 各族一家亲
MINORITY REPORT
民族团结的内蒙古样板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新疆多怪
民族万花筒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
新疆小巴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