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课文探究

2020-12-07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0年32期
关键词:车前草麦收苏辙

入乎其内

《诗经·周南·芣苢》

扛着沉重的木头喊着号子,做着单调的活儿哼着小调,哄着小儿入睡唱着摇篮曲,这是某种有目的的行为,还是万物依循节奏感而运动的天性?

这种充满节奏感的运动是神奇的,甚至是不可思议的。一强一弱,一张一弛,一阴一阳,由此持续下去,事物便不断地运动和变化,在变化发展中突破单调和沉闷,呈现出五彩斑斓的现象,却又在节律中保持着统一。节奏也是自然法则之一。人们遵循节奏,同时也追求自然。所谓生活的体验、生命的感悟,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节奏的体验和感悟。它是一种超越单调沉闷、古旧呆板的努力,是一种新陈代谢的努力。

普通百姓当然不会去深究这其中的道理,而是凭着直觉和天性去追寻自然的节奏变化,从中把握生命的自然律动,体悟生命律动与自然节律的统一。于是,就有了“杭育杭育”“采采芣苢”等富于韵律感的声音,有了摇篮曲、小夜曲等。

文学艺术最深厚的根源就在这种直接而深刻的生命体悟之中。

《诗经》中的民间歌谣,有很多使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但像《芣苢》这篇重叠得如此厉害却是绝无仅有的。

先以第一章为例:“采采”二字,以《诗经》各篇的情况而论,可以解释为“采而又采”,亦可解释为“各种各样”。有人觉得用前一种解释重复过甚,故取第二种。然而说车前草是“各种各样”的,也不合道理,应该还是“采而又采”。到了第二句,“薄言”是无意义的语助词,“采之”在意义上与前句无大变化。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所以整个第一章,其实只说了两句话:采芣苢,采到了。

但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的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读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节奏中传达出来。

那么,当时的人们采芣苢用来做什么呢?清代学者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曾提到:“野人亦煮啖之。”此“野人”指乡野的穷人。可见到了清代,还有穷人以此为食物。在朝鲜族那里,以车前草为食物是普遍的习俗。春天采了它的嫩叶,用开水烫过,煮成汤,味极鲜美。朝鲜族(包括中国境内和朝鲜半岛上的)是受汉族古代习俗影响极大的民族,朝语至今仍保存了很多古汉语的读音。可以推想,中国古代民间也曾普遍以车前草为食物,只是到了后来,这种习俗渐渐衰退,只在郝懿行所说的“野人”中偶一见之,但在朝鲜族中,却流传许久。

以此释《芣苢》诗,就觉得容易理解了。按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荠菜花实在说不上好看,只因荠菜是江南人所喜爱的野菜,对穷苦人来说更是天之恩惠,故人们对它的花儿也生了偏爱。车前草较荠菜更为平常易得,想必很多年前,它更受老百姓的喜爱吧。如方玉润之说,想必每到春天,就有成群的妇女,在那平原旷野之上,风和日丽之中,欢欢喜喜地采着车前草的嫩叶,唱着那“采采芣苢”的歌儿吧。那真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情景。生活虽是艰难的事情,却总有许多快乐在这艰难之中。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描写的是苏辙晚年闲居颍昌时的日常生活情景。在麦收季节,外孙文骥来村里帮助自己收割麦子,苏辙写此诗记录。从诸孙入村帮自己收麦写起,写出了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看到农村劳作和收获的快乐。结合苏辙晚年的遭遇(因为遭受政治上的禁锢,成为朝廷监管的对象,苏辙被迫选择了一种离群索居的生活,几乎断绝了与官场同僚、朋友的交往,这就使得家庭生活成为他诗歌写作的核心内容),其背后也可能暗含着自己早已主动疏离且不关心政治和官场的深意。

诗歌中,“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运用了对比手法将连绵阴雨时人们的沮丧与雨过天晴后人们的欢欣,形成对比,表现了农村麦收季节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诗人把“三夜阴霪”和“一竿晴日”进行对比,用环境陡然变化来突出外孙入村收麦的急切与喜悦之情。用词生动形象,富有内涵。“三夜”突出了“阴霪”之长,“一竿”突出了“晴日”到来之惊喜,“败”突出了天气给农人带来的失望、忧虑之情,“舞”突出了农人收获时热火朝天的辛勤与喜悦之情。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这句从侧面描写麦收季节繁忙的劳动景象。诗句没有直接描写麦收场景,而是通过家里人忙着做饭、忙着酤酒的场面来间接刻画收麦劳动的艰辛和劳苦,表达了诗人對诸孙的感激之情。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这句写对外孙劳动结束关仓归来后的赞叹,诗人表示要写一首诗来表扬对方。语言风趣,充满喜悦,表现了诗人的洒脱情怀与拳拳亲情。

同步训练

《诗经·周南·芣苢》

1.这首诗生动地展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那么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展现出来的?

2.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吟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1.下列对该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从诗歌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近体诗。对仗工整,率真自然,饶有趣味。

B.全诗不详细描绘劳动场面,而是从诸孙入村写起,一个“赖”字饱含深情。

C.第三联所呈现的充满乡村气息的饮食,正面展现了麦收场面的热烈。

D.结尾写出了收麦结束后的轻松,“赋诗”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

2.分析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出乎其外

风 雨①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②。既见君子,云胡不夷③?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④。既见君子,云胡不瘳⑤?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注】

①选自《诗经·国风·郑风》

②喈喈(jiē jiē):鸡叫的声音。

③夷:通“怡”,喜悦。

④胶胶:鸡叫声。

⑤瘳(chōu):病愈。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2.诗人在三章中是如何表现主人公情感变化的?

式 微①

式②微,③式微!胡④不归?微君之故⑤,胡为乎中露⑥?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⑦,胡为乎泥中?

【注】

①选自《诗经·国风·郑风》

②式:作语助词。

③微:(日光)衰微,这里指黄昏或天黑。

④胡:为什么。

⑤微:非。微君,如果不是你们。故:原因,缘故。

⑥中露:露中,在露水中。倒文以协韵。

⑦微君之躬:如果不是为了养活你们。躬:身体。

1.“式微式微,胡不归?”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意进行简要分析。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游西湖

◎[宋]苏 辙

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

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

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尊共一杯。

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

1.本诗的颔联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2.诗人在本诗尾联表达出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猜你喜欢

车前草麦收苏辙
又是一年麦收时
苏辙晚年诗中“老卢”为谁?
苏辙骂皇帝不为拆台为补台
车前草
车前草巧治痛风
车前草巧治痛风
苏辙:做苏东坡的弟弟是一种什么体验
土路上的车前草
苏辙的诗歌创作特点研究
豫北小麦开镰收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