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描摹 逐步显现
2020-12-07
主持人语
丁玲说:“有许多人物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但是要把这个人物画出来,让读者认得,理解,体会,引起自然的爱憎,是需要许多手法的。”人物的外貌描写也叫肖像描写,是对人物的外貌特征进行准确、生动、形象的描绘,包括人的容貌、体态、服饰、表情、风度等。作者往往会通过外貌描写为刻画人物服务,向读者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
名家美文
第二次考试 何为
著名的声乐专家苏林教授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在这次参加考试的二百多名考生中,有一个二十岁的女生陈伊玲,初试成绩十分优异:声乐、视唱、练耳和乐理等都列入优等,尤其是她的音色美丽、音域宽广,令人赞叹。
那次公开的考试是在一间古色古香的大厅里举行的。当陈伊玲镇静地站在考试委员会的几位声乐专家面前,唱完了冼星海的那支有名的《二月里来》时,专家们不由得互相递了递赞赏眼光。按照规定,应试者还要唱一支外国歌曲,她唱的是意大利歌剧《蝴蝶夫人》中的咏叹调《有一个良辰佳日》,她那灿烂的音色和深沉的感情惊动了四座,一向以要求严格闻名的苏林教授也颔首赞许,在他严峻的目光下,隐藏着一丝微笑。大家都注视着陈伊玲:嫩绿色的绒线上衣,咖啡色西裤,宛如春天早晨一棵亭亭玉立的小树。在众目睽睽下,这个本来从容自若的姑娘也不禁有点困惑了。
复试是在一星期后举行的。它将决定一个人的终生事业。经过初试这一关,剩下的人已经寥寥无几了。本市有名的音乐界人士都到了。这些考试委员和旁听者,在评选时几乎都带着苛刻的挑剔神气。但是大家都认为,如果合乎录取条件的只有一个人,那么这个人无疑应该是陈伊玲。
谁知事情的发展却出乎意料。陈伊玲是参加复试的最后一个人,唱的还是那两支歌,可是声音发涩,毫无光彩,听起来前后判若两人。是因为怯场、心慌,还是由于身体不适而影响声音?在座的人面面相觑,大家带着询问和疑惑的眼光望着她。虽然她掩饰不住脸上的困倦,一双聪颖的眼睛显得黯然无神,那顽皮的嘴角也流露出一种无法诉说的焦急。可是她通体是明朗、坦率的,使人信任的。她抱歉地对大家笑笑,飘然走了。
苏林教授显然是大为生气了。他一向认为,要做一个真正为人民所爱戴的艺术家,首先要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各方面都能成为表率的人!这样一个自暴自弃的女孩子,永远也不能成为有成就的歌唱家!他生气地侧过头去望着窗外。这个城市刚刚受到一次严重的台风袭击,窗外断枝残叶狼藉满地,整排竹篱委身在满是积水的地上,一片惨淡的景象。
考试委员会对陈伊玲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陈伊玲的声音极不稳定,很难造就;另一种认为可以让她再试一次。苏林教授有他自己的看法,他觉得重要的,是应了解造成她声音前后悬殊的原因,如果问题在于她对事业和生活的态度,就是禀赋再好,也不能录取她!
可是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苏林教授从秘书那里取来陈伊玲的报名单,在填着地址的那一栏上,他用红铅笔画了一条粗线。他端详着表上那姑娘的照片,是一张朝气蓬勃、叫人喜欢的脸,小而好看的嘴,明快单纯的眼睛,笑起来鼻翼稍稍皱起的鼻子。这一切都像是在提醒这位声乐专家,不能用任何简单的方式对待一个人——一个有活力、有思想、有感情的人。至少眼前这个姑娘的某些具体情况,是这张简单的表格上看不到的。如果这一次落选了,也许这个人终生就和音乐分手了。她的天才可能从此就被埋没。情况如果是这样,那他是绝对不能原谅自己的。
第二天,苏林教授乘坐早上第一班电车出发,根据报名单上的地址,好容易才找到了杨树浦的那条偏僻的马路,他进了弄堂,不由得吃了一惊。
那弄堂里有些墙垣都已倾塌,烧焦的梁柱呈现一片可怕的黑色,断瓦残垣中间时或露出焦黄的破布碎片,所有这些都说明了这条弄堂不仅受到台风破坏,而且显然发生过火灾。就在这片瓦砾场上,有些人大清早就在忙碌着清理什么。
苏林教授手持纸条,不知从何处找起,忽然听见对面楼窗口,有一个孩子有事没事地张口唱着:“咪——咿——咿——咿——,吗——啊——啊——啊——”仿佛歌唱家在练声似的。苏林教授不禁微笑了:“这准是她的家!”他猜对了,那孩子就是陈伊玲的弟弟。
从孩子嘴里知道:他姐姐是个转业军人,从文工团回来的,到了上海被分配到工厂里做行政工作。她是个青年团员,积极又热心,不管厂里也好,里弄也好,有事找陈伊玲准没有错!两三天前,这里因为台风造成电线走火,烧毁了不少房子。陈伊玲协助弄堂干部安置灾民,忙得整夜没睡,影响了嗓子。第二天刚好是她复试的日子,她说了声:“糟糕!”但还是去参加考试了。
“瞧,她还在那儿忙着哪!”孩子向窗外扬了扬手说,“我叫她!我去叫她!”
“不用了。请转告你姐姐,通过第二次考试,她已经被录取了!”
(选自《临窗集》,有改动)
各抒己见
老师:《第二次考试》一文语言简练、形象、传神,风格柔和、雅致、清新。对主人公陈伊玲的形象进行粗笔勾勒,轮廓式显现。在作者的笔下,陈伊玲共出现了几次?各有什么作用呢?
陈健:第一次在第2段,“嫩绿色的绒线上衣,咖啡色西裤”,写了陳伊玲的衣着。
李东:“一双聪颖的眼睛显得黯然无神”,第二次在第4段,刻画了她的眼睛。
郭静:“一张朝气蓬勃、叫人喜欢的脸,小而好看的嘴,明快单纯的眼睛,笑起来鼻翼稍稍皱起的鼻子”,第三次出现在第8段,写面部,镇静自若。
麦延:作者每次所写的肖像内容各不相同,它们在文中出现的位置也有先后之分,但综合起来看,又互为补充,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人物形象。
老师:以上四位同学,在快速找到相关文句后,积极思考,点面结合,分析得比较透彻。
吴鑫:文章第2段,为了突出陈伊玲清丽高雅的着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宛如春天早晨一棵亭亭玉立的小树”,征服了所有专家的心。
田庄:我认同吴鑫的看法。复试时外貌描写再次奏效,“脸上的困倦……显得黯然无神……无法诉说的焦虑”,无不透露着其失败另有原因。
赵安:以上这些外貌描写,在陈伊玲的身上,潜藏着一股浓浓的知识分子气息。她的人格修养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老师:作者精雕细琢地塑造了一个充满青春活力,为了帮助别人,甘于牺牲自己前程的女学生陈伊玲;另一个则是爱惜人才,严肃认真,具有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声乐专家苏林教授。作者对他们进行一番比较是颇有意味的。而这种外貌描写,由于多次出现,也加深了读者对人物的印象。
有的放矢
运用外貌描写要把握以下原则:
要“精准”,准确描写,真实可信;
要“精细”,选择特征,集中笔墨;
要“精神”,反映品质,写出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