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所有的“应该”都不重要

2020-12-07孙惠群

世界博览 2020年22期
关键词:樊登小晴念头

孙惠群

古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说过,“真正困扰我们的,并非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而是我们对那件事的看法。”而我们的情绪和行为又是建立在认知、信念的基础之上。

“应该”是我们做出评判时经常用到的词。只要留意一下,你会发现心里整天浮现的念头不外乎“人们应该更和善些”“小孩子应该听父母的话”“我的男朋友应该懂我”“我应该更瘦、更漂亮”“我的收入应该更高”,等等。细细想来,这些想法往往都与眼前的真相不相符合。你若坚持这些念头,定然会频频失望。没错,因为我们感受到的压力,全是自己跟真相争辩造成的。

古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说过,“真正困扰我们的,并非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而是我们对那件事的看法。”而我们的情绪和行为又是建立在认知、信念的基础之上。所以,解决我们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根本道路,便是反观我们的心念,自己才是唯一能中止痛苦的那个人,别无他师。在我们的内心或言语振振有词地说出“应该”,内心受着由此带来的焦虑、担心、责难、抑郁煎熬时,你有想过这个念头是真的吗?你有百分百确定过你话语中的“应该”是真实

的吗?

有一种“应该”是越界的期望

我们在说你应该怎么怎么样时,背后通常包含着很多不合理的期望,当我们对他人的期望得不到满足和回应时,烦恼便来了。正如身心灵畅销书作家张德芬所说,“通往坟墓的道路是由期望铺成的,有期望就会有失望。”

我的一个朋友裴裴,土生土长的江南美女,到了女大当婚的年纪,父母看她没什么动静,很着急,到处托本地熟人给女儿找适龄青年安排相亲。其实,裴裴已经有了个稳定交往的男友,一来怕父母唠叨,二来还不想结婚,一直没有告诉家里,后来一看父母这攻势,只好向家里摊牌。她说:“我妈问我的第一句话就是,男方是哪里人?你猜怎么着?当她听到我说男的是北方人时,眼泪立刻刷刷地流下来了,真的,一点都不夸张。我想,至于嘛?!在我妈妈的脑子里啊,我就应该找个本地人,不!容!商!量!”每过一周,她妈妈就来打探:“你跟那个男友掰了不?”“好着呢。”一听如此,她妈便坐在沙发上长吁短叹,连搓麻将这项娱乐大业都不复上心了。

樊登读书会的创始人樊登也说过自己的一個例子。有段时间,他每次回到家,爸爸都特别发愁,对他说:“我现在最发愁的就是你啊。”樊登问为什么,他爸回答:“因为你没工作啊。”樊登说:“我创造了那么多工作机会,养活了很多人,我一个月发几百万的工资给我的员工。”可他爸却说:“那你评不了职称啊……”在父亲眼里,他就应该安安稳稳地在体制内待着,按部就班评职称直至退休,才是正经工作。

无论是期待子女嫁娶什么样的人,还是期待子女从事什么样的职业,都是亲子关系的越界,而期望过多甚至会变成对他人人生的操控。当你对他人有所期望时,你的心已经跑到了别人的人生里,而不是安住在自己的人生里。如果我们足够清醒,就不会冠冕堂皇地用“都是为了你好”“你应该听我的”去操控关系中的人,导致关系中的双方都痛苦。我有我的期待,若你能满足我,那很好;如果你无法满足我,也不是你的错,我的期待只与我自己有关。能滋养我们彼此关系的,不是期待而是爱,最好的爱是带着尊重,允许对方成为他自己,而不是成为我们所期待的样子。

有一种“应该”是武断的预设

我们常会愤愤不满地说,“你不该迟到/你应该准时”“你不该粗心/你应该仔细些”“你不该在他人面前让我出丑/你应该给我留点面子”……看起来理由充分,理直气壮。可你有没有想过,你愤怒的缘由,根本不是对方迟到、对方不给你面子这件事,而是你对这件事生出的想法。进一步问自己,你可能会发现,觉得对方明知不能迟到还不当回事,觉得对方知道那样做会让你丢脸还偏要做,才是你生气的根本

原因。

这个你认为的“明知”,别人真的知道吗?如果是拍电影,此处一闪而过的镜头是,那个人因为在路上帮了一个迷路的孩子找妈妈而错过了上班的准点地铁,又或是在他的价值观里,当着大家直截了当地告诉你,是展现对朋友必要的诚恳?而你却在脑海里,用无数个“应该”垒起了对别人的怨怼和不满之墙。

美国著名的潜能导师史蒂芬·柯维讲过一个概念,他说有时候看待事物的角度可以一瞬间变化。他讲了一个例子,有一次在地铁上,看到一个爸爸带着3个小孩。那3个小孩特别闹腾,显然严重打扰到别人的空间,在狭窄的车厢内尖叫、乱跑。而那个爸爸面无表情,根本不管,就坐在那儿一个人待着。所以全车厢的人都觉得这家人好没有教养。后来,史蒂芬·柯维走过去,跟那个爸爸讲:“你应该管一下你的孩子,让他们不能这样了。”那个爸爸愣了一下说:“对不起,对不起,孩子刚刚失去他们的妈妈,我们可能还没有习惯,抱歉。”就是这一瞬间,所有的人突然之间转念,觉得自己怎么这么自私。

的确,一念一众生,我们在生活当中很多的烦恼、大量的痛苦来自于我们已经预设了的想法,我们提前有了“应该怎样”的念头,这些念头或来自于我们过往的经验,或来自于我们对人性悲观的预期,但它们是否是事实,是否是真相呢?我们当时刻回归内在,保持这种内观和觉察。

有一种“应该”是视之理所当然

《鲁豫有约》采访李安那一期,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鲁豫问李安:现阶段您最大的幸福感是什么?李安回答:我太太能够对我笑一下,我就放松一点,我就会感觉很幸福。我做了父亲,做了人家的先生,并不代表说,我就可以很自然地可以得到他们的尊敬,你每天还是要赚来他们的尊敬。你要达到某一个标准,因为这个,是让我不懈怠的一个原因。李安没有认为妻子理应尊重丈夫,而是懂得经营任何感情就像管理银行账户,有存才有取,存的越多基础越牢,而不是一味地予求予取。现在很多家庭矛盾都源于在关系中对彼此的付出理所当然,夫妻关系是这样,亲子关系亦如是。

偶尔听身边人聊起是否生二孩,会听到有人说,独生子女养老负担太重,双方有4个老人要养,现在多生个孩子,就是为自己养老做储备。问题来了,儿女养老人是天经地义的吗?如果把这个视为理所当然,恐怕以后孩子也很难让你满意。《天道》里主角丁元英有段经典台词:当你想着养儿防老时,也许从一开始自己就想多了。养儿要是为了防老,那就别说(父)母爱有多伟大了。您养来养去还是为了自己,那是交换,等不等价还两说呢?如果碰到不孝顺的,就算赔了。

认为子女该养老时,就是认同父母是子女的天然债权人,而且这种感情比山高比海深,作为子女应该想的就是还债报恩。当儿女的做法稍有差池,老人就越容易觉得吃亏,心里就越苦。孰知天底下没有应该不应该,只有愿意不愿意,各得其安。没有“应该”的念头,我们才会对周围的一切事物感恩感怀。

有一种“应该”是拒绝看到真相

我们说应该的时候,也是“想要的真相”跟“眼前的真相”相互冲突的时候,我们会选择臣服于真相与事实,还是选择执念、纠结于为什么会这样呢?

女友小晴刚调到现部门,工作尚在适应当中,同事还未完全熟络,就听到有其他部门熟识的人私下告诉她,单位有人在外面到处评论她,说小晴为人和善,学历又高,什么都好,就是不干活。小晴感到很委屈,想着,人心太复杂了。不久,陆续又有一些外部门熟人的类似反馈,听得多了,小晴自然按捺不住心头的怒火,越想越郁闷,找了嚼舌头的同事当面理论。

一顿指责加警告,“再怎么样怎么样,我就向领导反映。”谁知对方不买账:“你这是威胁我?!你的意思是说,我不能和别人表达我的感受?我想说什么还要你管?!”这个逻辑听起来竟如此掷地有声,把小晴给镇住了。是啊,遇到蛮横不讲理的,你能管住别人的嘴巴?对峙的结果就是,给嚼舌之人添加了新的故事素材,从此江湖上多了一个传说——小晴咄咄逼人,把同事们排挤得难以生存……不消说,这话是谁传的。

我们想看到的是不是,我们不应该评论别人、别人也不应该评论我们,大家都各管各事、点头之交,或者是和和气气、相敬如宾,你美我美,美美与共。这是眼前的真相吗?显然不是!想想,我们所说的任何话语是不是都是一则评论,只不过有些是中性的,有些是与你无关的,没有刺痛你罢了。别人不该评论你,是真的吗?

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时,我评论别人,别人评论我,大家彼此相互评论,这才是真相。只有当我们不再批评别人对自己的评论时,我们才能平和地去和他们谈谈他们的评论,才能澄清彼此可能的误会,达到沟通的目的。事实就是真相,而真相是出现在你面前的一切,或是所有真正发生的事情,与真相争辩,你只会伤得体无完肤。

先生不爱表达,不,他应该多和我交流;母亲对子女关心且依赖,不,她应该给我更多空间;生了重病,不,我这么年轻不应该得这个病……心中每一个“不”的呐喊都是在与真相较劲,都会在执念里无限循环——为什么我找的老公是这样?为什么我生在这样的家庭?为什么我会遇上这样的事?而不是推动你去积极地寻求通向问题解决之道。这个情况发生了,这个现象存在着,没有什么应该不应该。当然,这不表示我们要宽恕或赞同它,只是意味着我们可以看着事件,既不抗拒,也不挣扎,不会因此迷失方向。停止与真相对抗,我们的行动力会更简单,更果断。

以上所有对包含“应该”两字念头的再次审查,就是帮助我们转念的过程,念头变了,我们的情绪和行为问题也会自然化解。拜伦·凯蒂在《一念之转》中提倡的转念作业里有4句问话:1.那是真的吗?2.你能百分之百肯定那是真的吗?3.当你持有那个想法时,你会如何反应?4.没有那个想法时,你会是怎样的人?这些问题可以帮你进入内心,找回自己的喜乐,并体验到在早已存于你的内心之物。

当然,我们常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习惯的力量远远大于我们的想象,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听到一番很有道理的话,但没过几天,发现自己又变回了老样子。对付我们强大的习惯的最佳办法是将自己的体悟写下来,一旦你有了些让你不舒服的念头,比如你对谁意见很大,你对什么事情很不满,把你要表达的统统写下来,然后对照转念作业4句问话,一个一个问自己。最后我们会发现,所有的“应该”都不重要,拥抱真相才是会让我们内心清明。

(責编:南名俊岳)

猜你喜欢

樊登小晴念头
老师的老师
很重要的四颗心
钓鱼路上的意外
早晨锻炼
一念之间
鱼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