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
2020-12-07贺华
贺华
摘要:在人工智能的技术赋能下,传媒行业凭借先天的技术亲和性,已经率先拉开改革大幕。但客观来讲,当前传媒行业的改革更多体现在技术、制度、生产流程等方面,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存在明显滞后,未能形成有效的创新发展生态闭环,严重制约了其健康发展。对此,本文以播音主持人才培养为切入点,重点从知识体系范式、学科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三方面入手,探讨人工智能与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路径,希望能够为相关教育主体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人工智能 播音主持 人才培养 转型路径
随着5G时代的全面到来,人工智能开始成为传媒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技术,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业态变革。2018年,继人工智能合成主播诞生后,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利用电波首次发出“虚拟主持人声音”,随后经过科大讯飞的技术转化,成功打造了首个AI播音主持。随后,人工智能技术在主播音主持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增强节目专业性、吸引受众关注、释放真人主持创造力等方面,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同样的,也对当前播音主持人才的专业能力提出了全新要求,如何在适应行业发展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培养出适切性较强、能够满足人工智能技术要求的人才,避免出现智能播音主持对真人播音主持的“全面碾压”,也成为业内外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但就现状来讲,媒体人才与市场衔接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特色人才培育深广度不够,导致人工智能时代人机协同式、复合式播音主持人才匮乏。因此,加强人工智能与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具有非常强的现实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知识体系范式的转型
人工智能时代,传统播音主持行业受到较大冲击,自媒体直播、虚拟主持人等崛起,进一步压缩了专业播音主持的生存空间,这就要求教育主体首先要在知识体系范式上进行转型,以明确未来人才培养的时代方向,强化专业发展与时代发展的契合性。
1.树立人机协作观。以往播音主持专业的知识体系更强调个体技能的培养,且集中于口语能力培养上,但在人工智能时代,机器已经成为播音主持的重要构成主体,人机之间形成了相辅相成的协作关系。在具体的播音主持实践中,大数据技术、算法技术、虚拟主持人等都成为重要的辅助工具,有效拓展了播音主持的“可能性空间”。但人工智能技术只是辅助性主体,无法进行情感捕捉、情绪表达和逻辑挖掘,需要进行人工弥补。这就要求专业知识体系范式也要适应上述业态环境,树立人机协作观,以构建播音主持人与智能机器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
2.挖掘虚拟主持人的科研价值。人工智能时代,虚拟主持人已经成为播音主持界的“新宠”,其口语表达、形态动作、场景互动等,是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支撑的继承性生成结果。借助传感器和运动跟踪技术,主持人的言行举止、表情变化,甚至与受众的现场互动,都能够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呈现。近年来,随着5G技术的全面成熟,虚拟主持人研发也得到了质的飞跃,模仿感知、记忆、决策等能力显著提升,对人类播音主持人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压力和促进。2020年5月1日,虚拟偶像洛天依首次入驻淘宝带货,开启了虚拟主播与人类主播的首次带货PK,在此过程中,虚拟主播表现得十分自然,卖萌、卖货、互动、搞笑等切换自如,最终创下了近200万人互动打赏的不俗成绩。另据《2019虚拟偶像观察报告》显示,我国有3.9亿人表示对虚拟偶像有着较大兴趣。2019年,虚拟主持人“小小撒”的出现,也迅速拉开了主流媒体引入虚拟主持人的序幕。可见,虚拟播音主持人已经成为全新的业态存在,需要在对其客观审视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的教育调整,尤其是要充分发挥其在口语传播研究与实践中的优势效能,挖掘其学科科研价值,以寻求更多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突破口。
3.构建前瞻性知识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必然会被其他新技术所取代,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人工智能并非技术发展的终点,这就决定了传统“理论+实践”的知识体系范式,必然会造成播音主持人很难在实践中有效适应未来的技术变化和岗位要求。所以,播音主持专业所传授的内容,必须是面向未来、具有时代前瞻性的知识体系。换句话说,教育教学主体不能单纯地满足于传授学生技术使用技能,还要进行技术原理、技术伦理方面的知识传授,以便让他们真正把握人工智能的发展规律,能够精准预测虚拟主持人的发展方向,并以正确的角色定位和思想认知从容应对未知挑战和时代新变。只有如此,才能在人机协作的过程中,保持人类播音主持人的本质特征,充分发挥自身的创作力,以独特的人文关怀和同情感召维持独立地位。
总而言之,知识体系范式的转型,归根究底就是要培养播音主持人才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也是人工智能时代播音主持人应具备的核心素养。
二、学科课程体系的转型
人工智能时代,播音主持人才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又要广泛涉猎其他专业知识,只有进行全面学习,拥有广阔的知识视野,才能达到新时代的素质要求,适应全新的行业发展。为此,在具体的人才培养中,就需要对学科课程体系进行重新建构,重点培养符合人工智能时代诉求的复合型播音主持人才。
1.构建技术导向型课程体系。人工智能在播音主持领域的下沉,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播音主持工作的范式流程,并要求从业者要积极学习新技术,充分利用好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为此,在课程体系重建中,学校要适当增设人工智能与播音主持课程,积极培养能够应用技术、管理技术的复合型播音主持人才。就播音主持的课程建设来讲,要尽快融入视觉化叙事、聊天机器人等前沿技术相关内容,幫助学生全面掌握传感器、大数据、运动跟踪等技术的应用技能,为其与强智能虚拟主持人的有效协作提供思想与技术保障。
2.构建人文导向型课程体系。虚拟主播和虚拟主持人的崛起,对人类播音主持的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提出了全新要求。人文导向型课程的综合培养能够有效拓展学生认知视野,提高综合思考与批判性思维能力。播音主持专业不单单是播音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还需要学习许多新闻之外的知识,其中既包含了新闻专业的知识技能,又包括了社会、传播、伦理、交际、文化等诸多领域的知识,尤其是包含了人工智能时代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而这些也是当代播音主持必备的核心素养与岗位能力。因此,在播音主持专业的课程建构中,应做好跨学科教育,积极融入社会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相关课程版块。如台湾世新大学播音主持专业就开设了传播技能、语言学、跨文化沟通、策划执行等关联性较强的跨学科课程,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3.构建实践导向型课程体系。受播音主持专业特点和行业属性的影响,单纯的播音主持岗位相对有限,而为了增强岗位适配性,就必须要构建依托新闻专业的实践导向型课程体系。具体来讲,在课程体系建构中,要设有新闻采编、制作相关的课程,将播音主持人才打造为采编播一体化的全面型人才。如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卡迪夫大学、伦敦城市大学播音主持专业的课程设置,都非常注重学生新闻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本科阶段会设有新闻基础、现场新闻制作、视听新闻、节目制作等课程,而在硕士阶段则会设置新闻项目,要求学生自行完成新闻制作,并自行播报,有效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记者型播音主持人。
人工智能时代播音主持专业的课程建设,要坚持技术导向、人文导向和实践导向三大方向,积极培养复合型优秀人才,以充分满足行业发展的现实需求。
三、教学模式的转型
要想确保人工智能时代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的高效性与长效性,除了要进行知识体系范式、学科课程体系的转型外,还需要完成教学模式的转型,这样才能形成价值诉求—课程建设—课堂落地的良性闭环,为实现专业教育和行业改革的深入发展提供全面保障。
1.打造人工智能实践平台。高校新闻学院应积极打造人工智能实验平台,深化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充分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在课堂教学与实训项目的深度整合中,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迁移。在实践平台上的学习,有利于及时发现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之间的差距,然后将其反馈给课程教学,进而达到持续优化的效果。目前,国内许多高校新闻学院都成立了自己的人工智能实践平台,如中国人民大学的智慧媒体未来实验室、山东大学的大数据与精准传播实验室等,在培养播音主持人才综合素养,提高新闻综合应用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加强实习基地建设。高校新闻学院要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在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中,尽量多地设置智媒发展相关的实践项目,借此让学生充分了解新闻采编的工作流程,并通過自行播报掌握播音主持专业技能。就国内高校来讲,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在此方面做得十分到位,与人民政协网、中国青年网、中国新闻网等合作举办多个高质量实习基地,为学生全面体验播音主持相关岗位,以及践行新闻行业前沿理念提供了多元渠道。
3.积极拓展培养方式。播音主持专业不仅需要夯实学生的专业基本功,还需要进行定向的思维训练和媒体技能训练,这就需要教学主体积极拓展培养方式,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一方面,新闻学院要结合实际,积极开设文化类、语言类、传播类的工作坊,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机会,积极培养学生立足播音主持又能超越专业局限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灵活采用启发式、探究式、项目式等教学法,积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判断能力。此外,还要加强方法引导,培养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积极培养学生从书本和实践中发现问题、研发项目、实地调查、报告撰写的全过程研究能力,特别是人工智能时代数据挖掘与分析能力,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播音主持专业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为实现其深层学习提供重要支撑。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时代,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的转型,需要做好技术与学科、学界与业界、播音主持与新闻传播等主体之间的逻辑平衡,构建能够凸显人机协作、具有时代前瞻性的知识体系范式,融合技术导向、人文导向和实践导向课程,通过打造人工智能实践平台、建设实习基地、拓展培养方式,有效培养符合人工智能时代发展需求的复合型播音主持专业人才。
作者单位 广东海洋大学中歌艺术学院影视传媒系
参考文献
[1]李明德,王含阳,张敏,杨琳.智媒时代新闻传播人才能力培养的目标、困境与出路[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2).
[2]唐琳.如何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对播音员主持人岗位的冲击[J].电视研究,2019(09).
[3]宋雪.AI时代新闻学教育变革路径探析[J].传媒,2019(15).
[4]栾轶玫,何雅妍.融合技能 智能素养 价值坚守——多元时代的中国新闻教育变革[J].新闻与写作,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