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乡村治理模式“红黑榜”助推乡村“移风易俗”

2020-12-07李正曲比石者武海萍朱丹

新丝路(下旬) 2020年11期
关键词:乡村治理模式

李正 曲比石者 武海萍 朱丹

摘 要:通过对凉山州西昌市荞地乡、月华乡等乡镇干部、村干部和农户进行调研,对创新乡村治理模式“红黑榜”的做法、红榜和黑榜的内容、西昌市广泛推行移风易俗之风取得的成效及经验、推动乡村治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困难、西昌市乡村治理工作的思考及建议进行研究分析。为西昌市的乡村治理发展工作建言建策,同时辐射全州、全省乃至全国,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乡村治理道路。

关键词:乡村治理;模式;红黑榜

西昌市位于川西高原(海拔1500米~2500米)的安宁河平原(四川第二大平原)腹地,幅员面积2655平方公里,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也是攀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交通中心,川滇结合处的重要城市,是四川打造的攀西城市群中的核心力量。这里的彝族群众在一步跨千年的社会发展中,与全州彝族群众一道,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遵循[1]。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作为中心议题,标志着党的工作重心和战略发展目标非常 明确和坚定。这为乡村治理打开一个全新境界。不过,目前我国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虽取得一定成绩,但离现代化水平还有很大距离,所肩负的责任重大、面临的问题多,可谓任重道远。农村问题,一直是中国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而农村治理模式又是解决所有农村问题中最重要的。“三农”问题是否解决的好,治理模式是关键。探索农村发展模式,要从是否促进生产力发展、实现生产关系优化组合出发,以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农村繁荣稳定为目标,以保障农民应得利益、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状况为目的。同时应遵循客观规律,依据变化了的实际与时俱进。

一、我国乡村治理的发展历程及现实情况

1.乡村治理的含义

乡村治理是乡村公共权威运用乡村治理权力,处理乡村事务,借以调控和影响乡村社会。在乡村治理的逻辑结构中,乡村治理权力是最为核心的概念,它不能简单等同于社会自治权力,更不能将它直接与国家权力划等号,它是国家公共权力和乡村社会自治权力共同作用的产物。

2.乡村治理的主体

我国的乡村治理主体经历了由一元治理到多元治理的转变过程。在1982年—1986年,乡村治理的主体是单一的農村基层党组织,随着农村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农村党组织和生产队的关系已经处在变革中,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颁布后,村民委员会在乡村普遍建立,它是群众性民主自治组织,其目的是保障农村村民自治,这意味着乡村社会加入了新的治理主体。乡村治理的主体,除去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外,还有共青团、妇联、民兵组织、合作社和社区红白理事会等。乡村社会的治理主体不再是单一的,多元治理主体逐步形成。

3.乡村治理的现状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农村陆续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但农村的生产方式随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与此同时,人民公社制度的瓦解,国家政治力量从农村社会许多领域退出,农村基层组织体系出现了涣散状态。农民出于自身和社会管理的需要自发组建了一种全新的组织——村民委员会,以取代日益衰落的生产大队组织和弥补生产大队解体后造成的治理真空。在国家力量的推动下,村民越来越需要更多的自主权,特别是在生产经营方式上,村民委员会逐步被村民自治取代,村民自治逐步展开。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底,我国总人口为138271万人,其中农村常住人口为58973万人,农村常住人口占到全国总人口的42.65%,即使到21世纪中叶,城镇化率提高到70%左右,我国农村人口的数量也是庞大的,因此,实现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依然十分重要。

二、西昌市乡村治理的基本情况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西昌市作为凉山州的州府所在地,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这里不仅生活着彝族和汉族,还有回族、藏族等14个世居民族,常住人口82.5万,户籍人口69.06万人,农村户籍人口31.09万人,占全市人口的45%,随着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在群众中婚丧喜庆讲排场、比阔气、慕虚荣、大操大办之风有所抬头,部分群众因婚借贷、因婚返贫等现象影响了群众脱贫致富的进程。所以需要针对这些现象探索出更加符合西昌市及凉山州具有特色的一种乡村治理模式。

1.“红榜”和“黑榜”的具体内容

西昌市月华乡宁乐村率先由党委引导,结合党务公开工作,制定了“红黑榜”公示栏。主要目的是将先进典型公布于其中,其中“红榜”公示内容主要有:党建先进典型,如“七·一”建党节评选的先进党员、党员精准扶贫工作的先进工作者,即通过群众身边的人的先进事迹来引领模范带头作用;社会公道先进典型,比如遵行孝道先进典型者;工作先进典型,比如平时在护林防火、防汛工作中涌现的先进工作者;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起到示范带头者,比如“四好家庭”先进典型;移风易俗先进典型,结合月华乡目前正在开展的反对婚嫁高额彩礼、丧事大操大办和“薄养厚葬”等陋习,带头执行村规民约者公示在红榜中。“黑榜”公示内容主要有:不良行为均可公示(但要充分考虑到彝区实际情况)。

2.创新模式“红黑榜”的做法

我们来看一则调查实例。西昌市纪委监委在“四风”问题上从严监管,并且创新形式,2018年9月,市电视台在月华乡宁乐村举办了一期访谈节目《阳光问廉》,针对“红黑榜”在农村的具体执行情况,电视台邀请了当地村民、乡镇干部和村组干部一起参加节目,节目以问答形式进行,村民提出“村组干部违反规定怎么办?”、“上了‘黑榜应受什么样的处罚?”等问题,由村组干部现场解答,对有疑问的村民,乡镇干部作补充说明,表明市委政府对这项工作的重视。这期节目持续两个多小时,重点聚焦在宁乐村“红黑榜”这一特色工作上,深入挖掘宁乐村在创新乡村治理模式中的精髓,主要是想为全市在乡村治理方面总结提炼经验,树立“破除成规陋习  树立文明新风”的先进典范。节目现场,乡村干部与村民同台互动,村民们纷纷围绕村规民约“犀利”发问、涉及的许多问题十分尖锐,村组干部开诚布公,有问必答,现场气氛非常热烈。

村民吴友强在宁乐村当了许多年的红白事总管,他介绍,农村办红事和白事除了亲戚朋友参加,主人家所在村组的邻居基本都要全部到场,从最初的“九大碗(即宴席餐桌上只有9个菜)”到后来的十几个甚至二十几个菜,大家逐渐养成讲排场,互相攀比,不仅鸡、鸭、鱼、肉缺一不可,还得有海鲜、白酒、啤酒和饮料,一场红事或白事至少摆酒三天,参加宴席的亲戚朋友不仅大吃大喝,还时兴打麻将、炸金花等赌博行为,浪费食物和污染环境,最后还把大家弄得筋疲力尽,有时甚至输了钱的村民之间还会发生冲突。他说,自从宁乐村创新乡村治理模式,推出“红黑榜”后,村里再办宴席,虽然过程简化了,菜品减少了,但依然十分热闹,主要是费用节省了很多,不再是村民的沉重负担了。“红黑榜”是宁乐村以至西昌市探索创新乡村治理模式的主要载体,该模式以“移风易俗”为目标,构建“规则—激励—约束”平衡的全新模式。在“红黑榜”的激励和制约下,西昌市的村民举办红白事有了规则约束,刹住了“你追我赶”盲目攀比的“歪风”。

针对“红黑榜”的监管问题,西昌市纪委出台了完善的红白事报备制度,由村组具体负责审批监管,乡镇监督,纪委全面负责。有村民要办宴席,首先报告组干部,组长和监委会人员到农户家作登记,农户签订按规定操办酒宴的承诺书。如果农户有抵触情绪,不愿意按规定操办的,组长及监委会人员要马上汇报到村上,由村干部上门做思想工作,如果工作还做不通,则汇报到乡镇,由乡干部入户做工作,直到工作做通,农户同意按规定操办为止。操办当天,组长、村监委会人员和村干部不仅要到现场监督,还要以村“三委”的名义张贴“致歉信”,向主办宴席农户的亲戚朋友作好解释。

现在,西昌市全面推行“红黑榜”制度,“红黑榜”的执行主要以《村规民约》为参照,《村规民约》规定,操办酒宴不铺张、不浪费,只办9个菜,不放烟花爆竹,凡考上大学不办升学宴、建新房不办乔迁宴、过生日不办生日宴等上红榜。违反《村规民约》规定,如燃放烟花爆竹、红白事大操大办、不交垃圾费、乱砍滥伐、焚烧秸秆等等,不论哪一项都上黑榜。为了不让制度成“摆设”,让各项规定有可执行性,西昌市坚持“公平公正,一视同仁”的原则,不论村组干部还是一般群众,只要按《村规民约》规定操办红白事的,由村委会统一通报表扬,上红榜;对违反《村规民约》规定的,村委会依照规定将其纳入黑名单,在黑榜公开。《村规民约》共同遵守,无论是村组干部还是党员、一般群众、自主搬迁户都一视同仁。制度执行以来,不仅村里操办了酒宴的30家全都符合规定,其他乡村也都按规定执行。

在“红黑榜”和《村规民约》的约束下,不仅宁乐村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渐成风尚,“移风易俗”之风逐渐影响到周边乡镇,市、乡、村上下联手,共建了树新风的“同心圆”,有效刹住了铺张浪费、讲究排场的歪风。

3.《村规民约》保障“红黑榜”的实施

(1)融入党建,党员干部带头执行村规民约。荞地乡党委将规范“制止收送高额彩礼、反对婚丧嫁娶铺张浪费的村规民约”做为党建创新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定了实施方案。明确了《村规民约》修订的重点内容、流程、工作要求及责任追究办法等。一是开好党建月会,整合社情民意融入村规民约。党建月会邀请部分村民代表、村民全程参加,使决策更加透明、接地气,更易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在党建月会上各支部讨论研究收集到的社情民意,将好的意见、建议整合到村规民约中,这样做既密切了干群关系,又强化了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二是将“星级党员”创建与遵守村规民约紧密结合。各支部在评定星级党员中将“遵守村规民约,带头制止高额彩礼和反对大操大办之风”做为评选星级党员的标准之一,对违反本规定的党员实行一票否决,取消“星级党员”的评选资格。三是抓党员承诺践诺“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为确保村规民约执行到位,开展党员一句话承诺活动,在大会上承诺“遵守村规民约,带头制止大操大办”,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尽管经过多次修订,但在制止高价彩礼和大操大办的村规民约刚开始执行时,依然有村民不理解并且有抵触情绪。荞地乡九道村三组村民侯日作去世,在办理丧事过程中党员家属带头践诺,一切从简。通过党员带头执行村规民约,带头制止大操大办,在群众周围逐渐散开,形成了党员群众自觉遵守之风。

(2)保障硬件,抓长效机制的建立。一是各村党支部主持成立红白理事会,由党员、乡人大代表、村民代表担任,监督本村村民酒席的操办及礼金的收取,并承担带头抵制和举报滥办酒席行为的职责。二是建立村规民约的监督执行和奖惩机制。对遵守村规民约的村民给予表彰,对违反规定的村民予以批评教育并由理事会督促纠正。特别是村组干部、人大代表、党员、村民代表等,带头遵守和执行本村规民约,如有违反加重处罚。三是依靠舆论和道德力量来促进村规民约的执行。对于违反村规民约的村民,理事会对其进行说服教育和村民互相帮助、感化等方式,形成执行村规民约的正能量。乡党委对试点执行村规民约效果好的九道村支部进行奖励,下拨了1.6万元以奖代补资金用于宣傳、培训、购买桌椅等。

三、“红黑榜”助力“移风易俗”成效显著

西昌市月华乡宁乐村按照《红黑榜》、《村规民约》、《红十条》、《黑名单制》等相关要求,新事新办,从餐桌开始,有效刹住攀比风气。在调查中,我们统计到以下信息。2018年以来,宁乐村按规定操办喜事15起,丧事简办5起,取消乔迁宴1起,没有人再操办升学宴和生日宴,节约支出30余万元。“红黑榜”的做法逐渐影响到周边乡镇,全市婚丧嫁娶大操大办讲排场的大大减少,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人逐渐增多;餐桌上,铺张浪费的少了,勤俭节约的多了。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全市喜事延办183场次,丧事简办48场次,取消、延期各类集体聚餐477场次,“红黑榜”深入人心,移风易俗成效显著。通过以上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其实与近年来西昌市纪委监委积极开展移风易俗方面的宣传引导有很大的联系。西昌市纪委监委在聚焦“四风”问题上,明察暗访,盯紧享乐和奢靡之风,从严管理不放松,倡导节俭过节。干部群众也积极响应号召,拒绝奢侈浪费,及时遏止了奢靡之风蔓延,因为有很多可操作的细则,使得不少乡村群众自发通过协调理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民间组织制定村规民约,提倡喜事新办、厚养薄葬,摒弃相互攀比、铺张浪费的习俗。

四、遇到的问题及困难

西昌市贫困地区群众受文化结构、风俗习惯等影响,对家风家教、移风易俗等接受程度较慢,部分偏远农村还存在收取高额彩礼、红白事大操大办、薄养厚葬、婚丧嫁娶相互攀比等陋习,农民还存在不爱讲卫生等现象,少部分建卡贫困户还存在“等、靠、要”思想。偏远地区的移风易俗工作还有待加强。在调研过程中,课题组建议应慎用黑榜,原因是彝区很多地方,人员文化层次低,与其沟通过程中会存在信息传递失真,因此,建议以党员、干部为切入点,深入开展相关学习,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来进一步推动此项工作的开展。

在本次调研过程中,调研的对象主要是西昌市彝族乡镇安哈镇、白马乡和樟木箐乡等。对这些地区的乡镇干部、村组干部和农户,课题组通过实地走访、发放问卷调查、与村民交流座談等方式,了解乡村治理的现状、治理措施、“红黑榜”发挥的积极作用,采集数据信息,统计分析现实情况,聚焦乡村治理问题,梳理乡村治理未来发展思路。

五、西昌市乡村治理道路的发展及着力点

2018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西昌市动作不断。除了推动生态示范村创建以外,还坚持以转型升级为切入点,振兴乡村产业;以集体经济壮大为切入点,提升乡村造血功能;重大项目建设为切入点,提升乡村基础设施;以扫黑除恶为切入点,强化乡村治理。在西昌市委、市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下,乡村风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课题组坚信,未来的西昌农村,既有“面子”也有“里子”,不仅宜居宜业,也有文明乡风。

2020年,西昌市将“高价彩礼、丧葬陋俗、红白喜事简办标准”、“除陋习、树新风”等移风易俗内容纳入政府重要工作,相继出台《西昌市城乡居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实施方案》(西委办发【2020】23号)和《西昌市乡村治理体系建设2020年度试点推进方案》(西市农通【2020】68号),实行“1+3+N”运行机制,破除“天价彩礼、薄养厚葬”等问题,积极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服务,逐渐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在全市各级文明村镇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的规范约束作用,带头推动移风易俗。

凉山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西昌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为此,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乡村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调研过程中一些好的方式、方法我们会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示范和推广。同时,对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和新情况,我们也会进一步努力调查解决方法,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综合考虑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保护等要素,尊重乡村发展规律,结合西昌及凉山州实际,突出西昌和凉山州特色,科学规划县域乡村布局。指导编制县域乡村振兴“1+6”规划,加快推进村规划编制。引导农民参与规划编制,培养专业乡村规划队伍,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开展规划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努力。

参考文献:

[1]张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中文版[DBCD].河南日报,201801

[2]习近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文版[DBCD].求是,202001

作者简介:

李正(1975—)女,汉族,四川省西昌市人,中共西昌市委党校,本科,行管股副股长、助理讲师,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社会治理问题。

猜你喜欢

乡村治理模式
多元与协同:构建新型乡村治理主体关系的路径选择
基于包容性增长视角下的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研究
国内关于乡村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模式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