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儒家社会福利思想
2020-12-07吴梦露
吴梦露
中国古代的社会福利思想和活动历经千年历史积淀,形成了丰富的内涵和较为完整的体系。先秦时期是中国文明的发端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繁荣发展、思想百花齐放的时期。虽然当时社会福利事业制度尚处于初级萌芽阶段,但是先秦时期的智慧为中国几千年社会管理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社会福利是现代社会广泛使用的一个概念,是指人类社会的一种设置、一种制度、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保障措施。在先秦时期,福利思想以及福利制度主要体现在“民本”思想的实践上,其功用主要为维护统治、教化治乱、体恤民生,以达到社会稳定、持续发展的国家治理、运行状态。
纵观中国历史,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的思想是最早与安民、抚民的“民本”思想紧密联合在一起的。儒家社会保障思想和伦理是以儒家的“民本”为基本依据而开展的;从我国的传统社会管理和组织来看,儒家思想指导下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现了大同社会论、社会互助论和社会救济、社会公平等思想。这些理念与社会保障理论的形成有着可溯的关系。
一、儒家社会福利思想体系
儒家思想由孔子丌刨,后经孟子等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总结、提炼、推广。其思想核心,就个体而言,是仁义礼智圣德性论“五行”思想;就社会而言,是德道思想,即博爱、厚生,公平、正义,诚实、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谐,民主、法治等,它是我们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基石。
从封建王朝的政府统治和治理来看,中国儒家社会保障伦理的核心思想“仁者爱人”、“以民为本”、“德法兼治”、“均无贫”和“节用爱人”等,虽然未曾出现现代福利角度所定义的福利思想,但是儒家思想家有关福利的独到见解蕴含着社会保障管理、调控和运行的规范指南,也是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自然基础、精神动力和价值导向。
二、儒家社会福利思想的核心主张
孔子在《礼记·礼运篇》中描绘了一个大同社会,其中蕴含的社会福利思想也是作为中国社会思想的精华。为了“大同”局面的形成,儒家的思想家们从个人层面和社会政治层面将社会福利思想的核心内容概括为:对人民的人道主义关怀,关注社会公平正义,关心人民大众的救济和资助,这也体现了普世价值观和“以人为本”的崇高理念。
(一)民本主义
儒家民本主义主要有两个层面的主张:“民本”和“仁政”。“民本”思想指在社会发展和治理中重民、惠民和富民。基于此,孔子提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理念,强调施政者要以道德教化百姓,基民所需,想民所想。在物质领域主张保全民众“足食”,想办法使民众“富之”。孟子认为“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意在使民众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生活保障,并强调为政应注重土地、人民、政事三者的协调配合,以保障社会稳定繁荣。“仁”的理念是孔孟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对社会民众实行“仁政”,体恤民众、养民、与民共患难。在客观需求上,适当缓解了压迫和被压迫之间的强大冲突和对立。在社会治理上,则倡导政府和社会有责任和义务为民众提供最基本的生存需要。
(二)公平正义
儒家思想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体现在“均无贫”、“大同”的理论上。孔子认为物质财富和经济的分配长期不公平势必会导致社会动荡,引发剧烈的社会矛盾和冲突。针对贫富分化这一现实问题,提出了“均无贫”。儒家思想体系中将“不患寡而患不均”作为对施政者的忠告,倡导国家和施政者采取适当的措施调整和重新配置各阶级、阶层问财富。
这种社会保障“公平性”的理论主张在中国社会保障思想史上极为重要,在此后的历史中影响深远。如洪秀全‘‘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思想、康有为期望构建的“大同之世,天下为公,无有阶级一切平等”的社会、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等。
(三)节用爱人
儒家社会福利思想体系中有还有一点重要的主张:“节用爱人”,倡导节省社会保障消费的支出,倡导关心和保护民众,于民生养歇息,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从表面上看,政府和国家会减少对民众的社会保障的开支,但是实际上,社会保障的开支也是来自民众的赋税和徭役,所以在根本上是替民众减轻了负担。儒家思想主张帝王实施仁政于民众,少用刑罚对民众,能使民众减轻生产和生活负担的意愿,保障民众生活上能有所维持,这样,才能民富国安。
(四)孝道思想
“孝道思想”主张孝敬父母、尊敬老人,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国非常重视家庭关系,儒家社会保障在实践上和实施上,基本上是以家庭主导完成的。在社会保障福利制度尚未健全的先秦时期,重视家庭的互助功能。儒家社会福利思想体系中家庭的承担和保障是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强调“孝道”的重要性。而儒家思想体系中所说的孝的内涵更广泛,包括对父母的生活供养,和对父母生理及心理需求的体察和关心。
(五)德法兼治
儒家思想体系中提出“德”与“法”兼用,这种治国理念以道德教化作为主要原则,政令刑法作为治理国家的辅助手段,保障了社会福利活动的开展。另外,儒家思想中十分强调以德制法,强调道德和法制共同作用的配合价值,从而揭示了道德与法律的内在联系。“德治”与“法治”并施的原则在社会保障活动、运转过程中,体现了道德精神作用,也注重发挥法制的功效。两者协调共存促进社会保障活动的执行和贯彻。其中,儒家的德治首先建立在“信”之上,强调了民心所向的重要性,从社会福利层面而言,百姓也需要政府和国家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基于信任,这种福利救助制度的实施才能更顺利,社会才能获得良性运行。
三、儒家社会福利思想的社会价值
中国古代的儒家社会福利思想有其自身的思想渊源、文化基因和道德诉求,对现代福利国家思想有重大的启示作用。儒家社会福利思想体系中强调了国家应履行的角色,社会应担负的责任和以及个人的义务。此外,它奠定了社会公平与社会互助等道德基础,提供了制度建设最初的方法示范,补充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的不足。
就政府层面而言,儒家社会福利思想体系的约束和教导使政府在具体层面实践了“保民”、“明德”和“仁爱”的社会政策,设置专门的组织和机构,来执行、管理和实施救灾、济贫、优抚以及社会福利设施等等这些积极的措施。儒家福利思想体系中体现出的家族性特征,家庭中心主义、血缘宗族作为社会和谐稳定的内因,承载了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宗族保障互助等功能。
社會治理层面上,在我国的古代社会里,“社会保障成为官方和民间共同关心、密切协作的领域,其具体实施呈现出官民结合的运作实态”。但是,在面对灾年、不可抗力的面前,以及在官方财力有限的境况下,国家和政府总是“尽力引导、动员和协同社会力量,使其参与到制度化的福利体系中。”社会保障的项目和工作,从来不是由政府一方、一己的力量来实施的。古代社会统治阶级很是重视民间力量来救助和救难灾害、灾害之年。儒家的社会保障福利体系也不是封闭的,而是官民彼此交叉、紧密相连的一体化救助和福利补贴体系。
先秦时期儒家的社会福利思想是特定时域下的产物,带有其局限性和封建阶级性,但我们不可否认其现实意义和价值。中国现代的社会福利体系建设,仍然需要从古代传统的优秀文化中吸取其精华和科学的思想内核,同时兼容并蓄,借鉴国外先进的社会福利理念和模式,不断推动我国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向前发展,进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改善人民生活,增进民生福祉,建设文明和谐的社会。
(作者供职于濮阳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