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粟裕从士兵到“战神”的秘密

2020-12-07张文敏

海风 2020年3期
关键词:淮海战役战神粟裕

张文敏

粟裕是共和国第一大将,他从士兵走到将军,获得百战百胜的“战神”美誉。成就他传奇一生的因素很多,其中信念坚定走到底、紧跟“朱毛”学打仗、无限忠诚敢担当是非常关键的几点。学习粟裕大将的优秀品质,对当代共产党人来说,有助于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1961年,毛泽东主席在会见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时说“我的战友中,数粟裕最会打仗”。在江浙一带,至今流传着一则民谣:毛主席当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胜。老百姓甚至称他为“战神”。放眼世界,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均有军事机构专门研究粟裕,并将他恭列为世界级的军事家。

粟裕1907年出生于湖南会同县枫木树脚村,是一个从湘西大山中走出去闹革命的侗族少年,他20岁入党入伍,47岁被授予第一大将军衔,他的一生颇为传奇,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百战百胜的“战神”,其秘密值得探究。

一、信念坚定走到底

粟裕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支撑他革命战斗的首要因素是他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

这位侗家少年从小就嫉恶如仇,痛恨军阀欺压百姓。16岁时他徒步60多公里来到了洪江码头,打算坐船外出求学,后因路费不够,不得不写信向父亲求助。在信中,他毅然写道:“儿子外出求学心意己决,如果您不同意的话,我讨米也要走出去……自己选定的路就要走到底”

1925年,18岁的粟裕如愿考上了常德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在学校里他积极投身学生运动,初步确立了为共产主义献身的理想信念。

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如火如荼地进行。4月12日蒋介石却悍然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大肆搜捕、杀害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白色恐怖迅速笼罩全国。5月21日,长沙发生“马日事变”,形势更加危急,一些意志薄弱的人脱党、离党,而年轻的粟裕却在这一年的6月毅然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

入党后的粟裕更是积极投身革命斗争中。1927年10月,在福建武平战斗中,一颗子弹从他右耳上侧头部颞骨中穿过,顿时鲜血直流,粟裕应声栽倒。战斗还在进行中,别人来不及细看,以为他牺牲了。粟裕浑身是血,昏迷了两天才醒來,他的第一个念头就是一定要跟上部队,不能掉队!他一路爬行着往前,直至被友军发现……最后追上了部队。

1935年1月,粟裕奉命组建工农红军挺进师,在浙江境内创建苏维埃游击根据地,粟裕任师长。挺进师在转战上饶时遭到敌人突然袭击,唯一的电台被打坏,从此完全失去了与中央红军的联系。凭着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他们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浙南游击战,钻深山,进密林,抓田鼠,吃生食,经常是野外露营,和衣而眠。i000多个日日夜夜,除了基本生存外,还要同敌人进行殊死战斗。

为什么粟裕会在白色恐怖下毅然入党?为什么他在身负重伤后拼命赶上部队?为什么他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仍然坚持战斗?靠的就是必胜的信念。正如他自己回忆时所说:“不管怎么样困难,我们有共同的信心,就是革命是一定要胜利的”。

理想信念是指路明灯,是动力源泉,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粟裕用他一生的坚守启迪我们,作为一个共产党人,我们必须要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始终不为任何困难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矢志不渝为理想而奋斗。

二、紧跟“朱毛”学打仗

理想信念的支撑是灯塔,能征善战的本领是关键。粟裕不是科班出身,没有读过军事院校,那他为什么能从普通士兵成长为“战神”呢?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紧跟‘朱毛学习打仗。”

粟裕刚上井冈山不久,毛泽东、朱德就总结出了游击战的“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粟裕将此熟记于心,细细体会,举一反三,在此后的浙南游击战中,他灵活运用,将“敌进我退”改为“敌进我进”,就是身处大股敌军的包围中,如果敌人动起来,我们一定也要动起来,和敌人绕圈子。三年的浙南游击战,粟裕善于在战争中学习战争,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游击战的原则和方法,也就是:以最小的牺牲换取最大的胜利;不在消灭敌人,而在消磨敌人;支配敌人,掌握主动;积极进取,绝少防御;飘忽不定,出没无常;越是敌人后方,越是容易成功。

1946年夏,国民党向解放区大举进犯。摆在我军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战争初期,运用什么方针战胜数量上装备上均占绝对优势的敌人的进攻。粟裕在战斗实践中给出了答案。从7月13日到8月31日,粟裕率领华野发动了著名的苏中战役。他创造性运用毛主席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各个歼灭敌人:首战宣泰,先发制人;二战如南,攻其不备;三战海安,以逸待劳;四战李堡,趁机奇袭;五战丁林,猛虎掏心;六战邵伯,运动歼敌;七战如黄,如雷击敌。最终成就了“苏中七战七捷”的传奇。

粟裕还特别重视学习和运用毛主席人民战争的军事思想。1943年,苏中根据地,日伪军发起了残酷的清乡运动。粟裕指挥清乡区的斗争。构筑竹篱笆(封锁线)是当时日伪军清乡运动的所谓法宝之一,绵延百里的竹篱笆大大限制了抗日军民的行动。于是,一场火烧竹篱笆的人民战争在江海平原上开始酝酿。1943年7月1日,粟裕一声令下,四万民兵和群众同主力部队一齐上阵,日伪军耗费了五百万根毛竹修筑的竹篱笆被破坏殆尽,一百多公里的烈火长城映红了半边天。

正是依靠苏中扎实的群众基础,1944年粟裕在苏中发起了车桥战役。车桥战役是苏中抗日走向反攻的起点。多年后,回忆起这些,粟裕欣然写下了“人民斗争的胜利”七个大字。

淮海战役是粟裕军事生涯的高峰。杜聿明谈及淮海战役时不无羡慕地说:“粟裕的部队只有10万,可是后边跟了40万、50万的农民,用小车帮他们运伤员、运弹药、运粮食、运给养。”正是由于充分依靠人民力量和粟裕在战略决策、战役指挥上的突出贡献,淮海战役取得了伟大胜利:解放军以60万对国民党80万,歼敌55.5万,大大加快了解放战争的进程。毛主席盛赞:“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淮海战役歼敌人数超过了二战中苏联的莫斯科会战和库尔斯克会战,一向以傲气著称的斯大林惊呼:“60万战胜80万,奇迹,真是奇迹!”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粟裕用他一生的奋斗启迪我们,不断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人民学习,才能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才能使领导和决策具有时代性、规律性、创造性,才能克服本领恐慌、增强执政能力、提高执政水平。只有相信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我们的事业才能不断前进。

三、无限忠诚敢担当

“战神”的炼成离不开信念的支撑,离不开不懈的学习,更离不开他对党对革命的无限忠诚。

粟裕始终坚持党的原则第一,党的事业第一。纪念馆里保留了一张粟裕填写的党员登记表,这张表写于1933年,当时他虽然只有26岁,却已在井冈山担任红64师的师长。在填写这张表时,有几个细节值得我们注意:如父母兄弟职业,他写下了“小地主”三个字;家庭经济状况一栏里,写下了“有田四百余担……家人(靠)收租剥削为生”;在是否受过党内处分一栏里,他如实写下了“1928年12月……受警告一次”。在当时的环境下,“地主”、“剥削”、“警告处分”都很可能影响自己的政治生命,但他仍能如实填写,足见其对党忠诚,对组织忠诚。

1948年1月22日,中央军委收到粟裕发来的一封电报——《对今后作战建军之意见》,核心内容是建议华野第一、第四、第六纵队暂不渡江,争取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几个大规模的歼灭战。因这一天是子月养日,人们习惯称之为“子养电”。

早在“子养电”发出的两个月前,由毛主席親自提出,五大书记一致同意,决定由粟裕率华野三个纵队渡江南进,并己作为指令下达。在这紧要关头,粟裕一方面抓紧训练部队,厉兵秣马,准备南进;另一方面他密切注视中原战场和全国战局形势的发展,经过两个多月的深思熟虑,他郑重向中央提出自己的意见。中央军委和毛主席对此极为重视,电告陈毅、粟裕赶赴中央,当面听取了粟裕的意见和建议,迅速做出华野三个纵队暂不渡江留在中原作战的决策。

1948年9月,在济南战役行将结束时,粟裕及时向中央军委建议攻占海州,歼灭援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小淮海战役”的计划。中央军委于次日迅速批准了这个建议。在战役进行的过程中,粟裕又及时向中央军委建议截断徐蚌线,抑留敌人于徐州地区,力争把国民党军队主力就地歼灭。中央军委和毛主席再次采纳了粟裕的建议,统一筹划,使之发展为一次大规模的以徐州为中心的战略决战一一也就是淮海战役。

从“子养电”到“小淮海”再到“大淮海”,粟裕三次大胆建议,促成了中央三次大的战略决策。这不仅体现了粟裕斗胆直陈、敢于担当的精神,更充分体现了他对党对革命的无限忠诚。

信念坚定、善于学习、对党忠诚,成就了粟裕从士兵到“战神”的人生传奇。这也是当代共产党人必备的优秀品质。粟裕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敬仰和学习。

(作者供职于中共怀化市委党校)

猜你喜欢

淮海战役战神粟裕
从淮海战役档案见人民解放军思想政治工作的伟力
第一次开飞机
粟裕:“图痴”与“枪迷”
粟裕:“图痴”与枪迷
毛泽东为何坚信粟裕能指挥大军团作战
战神大兜虫
从淮海战役看管理者的科学决策步骤
东瀛战神
陈云领导经济战线上的“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后勤支前工作中的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