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刊评论要善于抓住问题

2020-12-07陈亮

传媒 2020年14期
关键词:党刊问题意识杂志

陈亮

摘要:问题意识不仅是改革的思想论,也是指导时评写作的方法论。作为党刊评论栏目,近年来,《江淮》杂志“江淮时评”栏目坚持问题导向,树立鲜明的问题意识,通过对问题的及时发现,有态度、有力度、有角度地解答,在新时代党刊时评写作上深入探索实践,形成了鲜明的评论特色,也取得了良好舆论引领效果。

关键词:问题意识 党刊 《江淮》杂志 评论 舆论引领

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保持强烈的问题意识,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问题,也才能找到引领时代进步的路标。 201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反复强调“问题意识”“问题导向”,他说,“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这不仅是改革的思想论,也是指导时评写作的方法论。

作为党刊评论栏目,近年来,《江淮》杂志“江淮时评”栏目围绕党中央和安徽省委省政府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坚持高举旗帜、提高政治站位,坚持问题导向,树立鲜明的问题意识,通过对问题的及时发现,有态度、有力度、有角度地解答,在新时代党刊时评写作上持续不懈地探索实践,形成了鲜明的评论特色,也取得了良好舆论引领效果。

一、发现问题

问题是评论的靶心和起点,能否有效地提出问题,是评论深刻性、敏锐性、思想性的体现。不能有效发现问题,简单地照搬文件、概念,照本宣科、老调重弹,评论就失去了针砭时弊的战斗力。而要发现问题,就需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唤醒洞察问题的能力。

1.运用批判性思维从发展矛盾中找问题。能否从现象表面迅速发现本质矛盾考验着时评发现问题的能力。这就必然需要批判性思维的运用,而理性、质疑和审视正是批判性思维的关键要素。党刊时评需要在把握国家和地方发展大势的基础上,掌握各地改革发展、社会治理的实际情况,认清每一个发展阶段的形势特点,了解每一个阶段领导干部的思想状况,紧跟当前发展的难点、痛点、堵点,做到下笔有准头,点出的问题才能一针见血、戳到痛处。中央将2019年确立为基层减负年,“江淮时评”聚焦基层治理存在的问题,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发展中的矛盾、问题,先后刊发《基层治理空转是病,得治》《期待基层痛点变通点》《“照搬照抄”折射的麻木心态值得警惕》《跑偏的问责实为不负责》等一系列评论文章。在深入的评析中,凸显议题的锐度、评论的辣味,将评论触角逐渐探入基层干部群众的痛感地带,引入拷问基层治理困境的深层领域。

2.运用政策理性思维着眼大局找问题。“高度决定影响力”,意味着要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时刻关注人民所思所想,始终站在一线,及时发声,力争成为舆论场上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权威声音。“江淮时评”话题创立中始终坚持牢牢把握发展大局,紧跟重大决策部署,如《政治担当要担起来》一文踩准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这一关键节点,明确指出政治担当是政治灵魂、政治操守的根本和源泉。同一期《有为方能守底线》则针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底线思维”的重要讲话,强调“底线思维”并不是坚守最低标准、固步自封,而应在守底线的基础上有所作为。只有保持与党中央和安徽省委精神的高度契合,评论才能有现实针对性,才能对标对靶。

3.运用逆向思维变换角度找问题。角度不同,境界不同,运用逆向思维和求异思维的方式找问题,有可能出奇制胜。如在中办发出《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后,“江淮时评”刊发了《基层“减负”不是一道简单的减法题》一文,文章并未简单地为中央的决策部署鼓掌称赞,而是立足党中央此次动真格出实招的初衷与目的,冷静客观地提醒——需要警惕的是“减负”不能念错了经,要想从源头上减负,更重要的是做好改进监督管理、增加配套保障、激活基层干部积极性主动性这道“加法”题。可见,时评在面对新闻事件时,不能一味地鼓吹、赞美,而应保持审视、质疑的逆向思维,从多维度的对比中去发现问题,及时发现其存在的缺陷和漏洞,承担批判角色,拓宽话语空间。

二、分析问题

对于时评而言,问题意识并不简单等同于发现问题,而是通过梳理问题寻找事件的突破口,将道理抽丝剥茧呈现出来,从而让观点更好地影响舆论。“江淮时评”在实践中立足党刊时评的定位、特点,探索堅持三个维度的结合,使得评论锐度和深度兼具、大势与细节相融、建设性与批评性并举,形成了独有的风格。

1.既打磨锐度又挖掘深度。全媒体时代,表达形式可以创新、传播平台可以拓展、媒体渠道可以改变,但思想观点的核心竞争力不会改变。党刊评论要在舆论场上发出主流声音,关键就要以思想取胜,要在思想上有真知灼见。而对深度的挖掘往往离不开对锐度的打磨,一篇“假、大、空”“僵、旧、硬”的“新版”八股评论,不咸不淡、不痛不痒,难以引发共鸣,更遑论启发。角度新颖、观点透彻、逻辑清楚、语言简洁、文风犀利,这种充满锐度的时评,则会有助于剥茧抽丝,从混沌到清晰,从表象到实质,为读者提供“高附加值”的理性思辨,以及丰富认知的新角度,新见解,新方法。“江淮时评”一直坚持将打磨锐度与挖掘深度有机结合起来。如针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这一顽疾固瘴,《基层治理“空转”是病,得治》一文就独辟蹊径,从“文来文去”的“空转”现象切入,剑指少数干部缺乏实干担当精神这一“病因”,文辞犀利,观点独到。

2.既言之有物又言之有理。时评写作既要言之有物,也要言之有理,“物”与“理”怎样有机结合,是写好时评的一个重要命题。“江淮时评”坚持“小中见大”,在把握大势的前提下从细节入手,在融合“物”与“理”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时评的“时”不仅是新闻时效的“时”,更应是“时代”的“时”。“江淮时评”突出时代大势,在紧跟新闻的同时,把典型问题放到时代背景下评议,点明其蕴含的共性意义;也追求胸怀大局,体现推动党和政府工作以及社会进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在《“照抄照搬”折射的麻木心态值得警惕》一文中,评论的对象是某地环保整改方案明显“照抄照搬”这一新闻事件,文章不局限于该具体事件的纠缠和分析,而是将视角拉向环保攻坚挺进深水区这一大背景下,将矛头对准“照抄照搬”折射的“虱子多了不怕痒”的懈怠情绪,以及对治理和整改失去信心和敬畏的心理,既避免了评论陷入细节上的琐碎,满足了读者对重大事件分析解读的关注,充分体现了党刊在关键时刻发出重要声音的责任和追求。而新闻事件本身则仅被作为由头来引发评论。

3.既突出建设性又坚持批判性。批判性是时评与生俱来的属性,但批判绝不等于情绪的宣泄、简单的否定,这些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离开了建设性的批判必然沦为无声的呐喊。立足于建设性的理性论证,必然会从服务发展大局入手,本着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建设性思维,对新闻事件不论是指陈得失、褒贬优劣,还是表达民众心声、弘扬正气,均会把握好尺度和分寸,避免用语偏激和言之失度。因此,坚持问题意识,就要本着理性和建设性的原则,摆脱对抗性心态,通过对复杂现象进行客观理性分析,对所有评论对象一视同仁,把体现党的主张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把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与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表达群众心声统一起来。

三、表达问题

如何表达问题直接关系到时评的影响力和战斗力。作为党刊时评,“江淮时评”坚持在理性、严肃、简练等基调的基础上,通过转换语言风格,实现创新表达。探索引领不失贴近、理性不失态度、严肃不失活泼的写作风貌。

1.引领不失贴近。党刊评论的首要功能是举旗,政治导向必须正确。然而举旗不是说教,也不等于喊口号、放狠话、说大话。在这个思想多元的时代,不同群体之间存在着视角差异,也存在话语体系的差异。党刊想要扩大影响力,必须在坚持导向引领的前提下,创新话语表达、转变姿态,方能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文章并非冷冰冰的机器,其背后是写作者的思想、价值、态度、情感,面对的是读者的思想、价值、态度、情感。因此,引领的同时要彻底摆脱那种备受诟病的僵化、固化的话语体系,注意表达的贴近性。“江淮时评”坚决抛弃居高临下式的训导、脱离实际的说理和大而无物的语言,倡导有深度的思想、独到的见解、生动活泼的文风,努力打造“平实不平庸,尖锐不尖刻”的写作气质。如《“甩锅”实为甩责任》一文,开篇即引入基层干部群众由来已久的“抱怨”,迅速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引发了强烈共鸣,写作者站在读者的立场上,怀着同理心,将基层干部群众的心声娓娓道来,在不疾不徐中完成了说理的过程。

2.理性不失态度。面对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弊端、歪风邪气,党报评论不能失声缺位,必须“亮剑”。然而这并不代表一味激愤,一味强调尖锐泼辣、抓人眼球。怎样把握观点的平衡,保持意见表达的理性,是一个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在众声喧哗中,党刊时评搭建交流平台,实现批判功能、沟通功能的统一,从而更有效地发出主流声音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江淮时评”很好地把握了这个“度”的要求。比如,《莫让“蠢事”成为干事创业“绊脚石”》一文,直接将矛头对准那种“自以为领导满意却让群众失望的蠢事”,但在表达中克制有度,尖锐批评的同时,有理有据地分析“蠢事”的产生机理、本质,避免了过度激愤,体现了党刊时评的“大家风范”。

3.严肃不失活泼。作为党刊时评,严肃、理性是基调,但少了生动活泼的协奏曲,整个时评的曲调不免陷入刻板的窠臼。“江淮时评”探索多种灵活多变的形式,努力形成严肃却不失活泼的文风。标题多为直接表明观点、立场的句型,一针见血、一目了然,呈现出精炼犀利的效果,如《基层治理空转是病,得治》《莫让“蠢事”成为干部干事创业“绊脚石”》《增强收放自如进退裕如的本领》等。在语言上善用网络热词、民间俗语,或形象比喻,或诙谐幽默,或讽刺味儿十足,进一步增强了文字的魅力,如“台上一套,台下一套;说一套,做一套;人前是人,人后是鬼……”(《莫做官场“两面人”》)。在内容上善于讲好故事,在叙事中传播思想的魅力,如《不敢斗争何谈忠诚》一文引用了朱德敢于直言的故事,《守住初心不忘本》一文引用了湖南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村民家后,将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给老百姓的故事。这类评论的共同特點就是通过讲故事和发议论层叠交替、环环相扣,最终揭示故事蕴含的深层思想内涵。

作者系中共安徽省委江淮杂志社政治理论部主任

参考文献

[1]童兵.强化问题意识研究问题新闻[J].广西大学学报,2004(04).

[2]赵振宇.新闻评论研究引论——功能、品格、思维、发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07).

[3]刘义昆.多元化与专业化:新媒体背景下新闻评论的发展趋势[J].新闻研究导刊,2013(12).

[4]陈世华,程咪.再谈新闻人的“问题意识”[J].新闻研究导刊,2013(07).

猜你喜欢

党刊问题意识杂志
“大学习”必须学党报党刊
杂志收纳碗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
吹好从严治党冲锋号
扶贫杂志走进“两会”
杂志收纳碗
欢迎到邮局订阅2010年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