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网络环境下的家校德育共建模式分析

2020-12-07杨平洲渠成

教育界·下旬 2020年8期
关键词:社会家庭学校

杨平洲 渠成

[摘要]家校德育作为系统工程,可以充分发挥教育的塑造功能,树立学生全新的观念。文章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分析了当前网络环境下的家校德育共建模式,并且提出了有效的改进方法,打破社会与学校的限制,形成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模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确保其健康成长,从而构建完善的德育网络体系。

[关键词]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网络体系

一、引言

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使网络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冲击着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对其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学校与家庭的沟通,是整合教育资源的基础。然而,目前初中生的基础道德教育较为薄弱,需要建立家校德育模式,找准正确的切入点,增强学生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二、网络环境下的家校德育共建模式的现状

家校德育共建模式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首先是学校方面。学校从启蒙教育开始,就为学生树立社会与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对基础道德教育缺乏重视,缺乏明确的目标与内容。同时,对青少年的德育要求太高,而忽视了其心理成熟度,在网络文化的社会背景下,為学生带来了新的挑战。学校缺乏有效的监督,尤其是学生的课外上网时间,明显出现力不从心的状态。

其次是家庭方面。家庭对学生的价值观与行为方式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中包括情感氛围、提供的物质条件、处事态度、阶级背景、家庭的教育程度等,是推进学生社会化的重要机构。家庭为学生提供了德育发展的环境,使其对社会形成情感认知,是发展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家庭为学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在网络时代,没有起到自身的表率作用,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了影响。此外,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缺少社会性的教育和人格培养,长此以往,学生的身心健康与情感方面就会无法满足,只能在网络世界中找寻安慰感。

再次是社会方面。初中是学生形成道德认识的重要阶段,在网络的带动下,学生面临着不同文化信息的冲击,可能会导致道德价值取向错位的情况,迷失了传统道德选择。此外,网络逐渐大众化与虚拟化,在某种程度上,网络的依赖关系取代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使学生的人际道德关系逐渐疏远。由于网络交往具有全球性、多向性、复杂性,学生道德心理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部分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甚至出现冷漠和孤僻的为人处世关系。基于此,学生道德行为与社会规范准则产生矛盾,通过网上的异常行为,将会逐渐发展成人格失常或网络性心理障碍,从心理学角度而言,更像是正常人格与生理疾病之间的网络人格障碍,一般情况下,都是由于学生的网瘾造成的,逐渐形成多种人格障碍,其中包括自恋型人格、偏执型人格、边缘型人格、剧化型人格、多重人格等,不利于学生的德育发展。

三、构建德育网络体系的方法

1.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体

学校教育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是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与家庭、社会相比,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尤其是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学校需要按照教育方针,针对性地开展德育的社会化活动,为学生创造和谐稳定的成长环境,使其具有努力拼搏的精神和奋发向上的动力,可以让学生学习各种知识,学会为人处世与生活的方法。在初中教育中,德育贯穿在各个学科之中。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创造学习情境,增加德育途径,扩展实践环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在校园环境的影响下,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教育。

首先,学校可以将社区资源作为德育教育的材料,与社区达成合作意识,利用学校的丰富资源,开展相关的道德教育主题活动,从中找到有效的载体,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教师可以在双休日与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清理环境,充分利用德育教育的天然教材内容。

其次,家庭是德育教育的基础,可以尽早开发学生的智力,对学校教育进行适当的调整与补充,使学生从小受到德育的熏陶,形成良好的劳动观念、审美观念、伦理道德观念,并且针对性地筛选社会上的各种不良信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再将学习成绩作为评级的唯—标准,更加注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在学生的教育方面,学校可以成立家长委员会,让其参与学校的管理,将星期五设置为家长接待日,吸取有效的管理意见,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家长的日常行为与学生的品质息息相关,需要与学校共同配合,建立德育网络。学校与社会需要加大指导力度,在家庭教育方面采取有效的方法,根据家庭的特点,可以采用集体性指导、文字音像等方式,提高家长教育素质,使其正确对待学生的行为与表现,引导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

再次,社会是学生生活的共同体,不但需要物质的丰富,而且要注重精神品质的提高。需要将社会作为载体,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从而形成社会教育,通过教育委员会等组织,结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创造新型的教育方式,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与分析能力。组织社会力量,整理出适合的教育资源,建设社会服务体系与家庭教育工作体系,成立社会教育指导中心,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积极开展青少年宣传教育活动,重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与义务教育,建立完善的德育教育机制。

2.基于网络化的家校互动模式

家长需要学习网络知识内容,指导学生正确的上网方法。而学校需要建立相关的校园网站,建设教师的个人主页和网上留言栏,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以下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教师与家长的互动。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表现情况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给家长,其中包括考勤情况、期末成绩、学校的临时通知等,使家长全面掌握其学习动态。而家长可以向教师回应自己的建议,通过留言系统或网上视频,沟通德育教育问题。对于沉迷网络的学生,家长可以通过网络向教师咨询方法,限制上网的时间,建立起“防黄屏障”,防止其遭受网络不良信息的危害。

第二,教师、家长、学生的互动。教师与家长需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对其进行网上心理辅导,引导其正确看待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的关系,提高自身的修养。此外,还可以建立学习档案,制作中学时代的电子日记,使学生内心获得充足的成就感。

3.正确引导学生上网

初中生正处于精力充沛的阶段,具有较强的求知欲与好奇心,而互联网的内容较为复杂。因此,家长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上网技能,同时为其提供学业上的帮助,防止在学习成绩上落后,增强成就感与自尊感,减少对网络的依赖。在网络世界里,学生需要具备基本的网络道德,维护网络秩序,获得道德情感体验以及识别信息的能力。德育重视的是过程,家长需要监控学生的上网时间,观察其上网后的情绪变化,分享获得的體验与心得,防止出现网络性心理障碍的情况。此外,对于学生的进步,需要适当地评价与鼓励,使其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信心,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变化,从而健康成长,实现主体行为的道德自律。

4.实现网络课程德育培养

王见代网络平台中充斥着多样化的思想、观念、文化等元素。一方面,网络中海量的信息资源能够拓宽学生的眼界,增长学生的见识;另一方面,网络言息良莠不齐,也会影响学生的德育意识、行为准则以及核心价值观念。各学校应组建一支具有“德育意识”的专业化网络师资团队,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多样化网络德育课程教学,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当前网络环境下的家校德育共建模式发展难点,就在于将德育内容与专业内容相结合,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将网络教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这不仅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而且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学会应用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在教育过程中发现人生价值观存在偏差的学生时,教师要用诚恳的语气进行交流,尊重学生个人想法,以合理的方式进行立德树人思想引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当前网络环境下的家校德育共建模式,可以利用网课的形式,将德育辅导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当中,加强全方位人才素质教育,丰富教学资源,强化德育育人效果。利用网络进行一对一生活问题辅导,有选择性地隐匿学生个人信息,保护学生个人隐私。创建网络匿名交流课堂,搭建学生与家长交流平台,帮助学生在情感交流的过程中得到内心发泄及情感梳理。在网络时代,通过图、文、影、音相结合的宣传推广模式,丰富平台内容,发挥在直观情感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功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想象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德育教育需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根据不同特点,利用网络技术,以社会公德建设与家庭道德为切入点,结合学校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使其具有良好的上网习惯以及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最大程度减少网络的负面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缺一不可,可以相互促进,相互合作,建立三位—体的德育网络体系,构建整体的教育格局。

猜你喜欢

社会家庭学校
家庭“煮”夫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
学校推介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