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课程游戏化教学改革与思考探究
2020-12-07汪萍
汪萍
[摘要]学前教育的基本宗旨在于引导幼儿自主获取知识,运用趣味性的游戏方式让幼儿感受欢陕的教学气氛,获得全新的游戏与学习体验。在此基础上,学校对于学前教育环节必须充分认识到游戏化学前课程转型的重要促进效果,结合幼儿的认知思维特性以及心理倾向来推行课程游戏化的学前教育模式。
[关键词]学前教育;课程游戏化;教学改革
对于学前教育实施游戏化的教学改革,能够达到促进学前教育模式实现全面转型的效果,创造活跃与欢陕的学前教育气氛。近些年以来,游戏化的学前课程模式转型措施正在逐步深入推进,客观上体现了游戏教学环节对于激发幼儿创新思维以及锻炼幼儿实践能力的价值与作用。由此可见,学前教育环节的顺利实施必须建立在游戏化的学前课程模式基础上。幼儿教师应当善于运用有趣的方式来引导幼儿参与课程游戏活动,培养幼儿敏捷的思考能力与行为能力。
一、学前教育课程游戏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实施意义
1.启发学前幼儿的思维意识
学前阶段儿童的思维意识正在不断形成,体现了学前启蒙教育课程的重要实施价值。幼儿园通过推行游戏化的学前教育模式,可以帮助幼儿形成更为完整且全面的思维意识,借助学前课程游戏的载体来激发幼儿的独立探索兴趣,鼓励幼儿接受全新的生活事物。从思维意识的启蒙角度来讲,游戏化的学前教育方式对促进幼儿思维形成有不可忽视的效果。
2.增强学前教育课程的趣味性
学前幼儿群体具有好动与好奇的天性,幼儿对于身边的有趣事物将会表现出深入思考与探索的热情。在此前提下,幼儿园针对学前教育若能运用更加有趣的游戏化方式,则可以达到全面锻炼幼儿实践能力的良好效果,鼓励幼儿自觉参与有趣的学前课程游戏环节。在充满乐趣的游戏气氛中,幼儿将会感受到游戏活动带给自身的启发,学会自主思考各个游戏环节与步骤内容,塑造乐观与热情的良好性格。
3.锻炼幼儿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与实践能力
在学前阶段,幼儿主要通过游戏来接触日常生活事物,游戏活动对于锻炼幼儿完整的日常生活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效果。幼儿在参与课程游戏环节的基础上,将会逐渐形成日常生活能力,有助于自理能力的全面提升。因此,学前教育阶段的游戏化课程对于锻炼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具有促进作用,并且能够保证幼儿在充满趣味的游戏气氛中不断尝试进行实践探索,收获全新的游戏学习体验。
二、学前教育课程的目前实施状况
近些年以来,游戏化的学前课程实施方式日益得到幼儿园的重视。幼儿园对于学前课程模式正在尝试游戏化的转型,运用更加有趣的课程游戏方法来指导幼儿全面参与学前教育环节,激发并且锻炼幼儿的游戏实践思维。但是从学前课程的整体实施状况来讲,学前教育的课程教学体系并没有真正达到完善,某些幼儿园缺少开展学前游戏化课程的重要设施。同时,学前幼儿教育与幼儿的日常生活体验之间缺少关联,造成枯燥与单一的学前教育游戏化课程实施现状。具体而言,幼儿园目前关于实施游戏化的学前教育课程模式具有如下缺陷。
首先是忽视学前课程游戏与幼儿生活体验的联系。学前课程游戏来源于幼儿的日常生活场景,因此需要做到紧密结合幼儿的真实生活感受与体验,才能达到激活幼儿实践思维的良好效果。然而在目前的学前教育某些环节,教师仅限于指导幼儿按照既定的游戏环节来完成课程游戏教学,这将会造成学前课程教学与幼儿生活场景相互分离的状态,不利于激发幼儿的生活联想。
其次是课程游戏环节缺乏灵活性与新颖性。学前阶段的游戏教学环节应当是充满乐趣的,启发幼儿对丰富多样的日常生活现象展开深入的联想,最终达到锻炼幼儿实践探索思维的目标。反之,学前课程游戏如果局限于单调的游戏开展过程,那么将会使幼儿感到十分枯燥,导致幼儿失去参与课程游戏的热情。教师如果按照既定的课程游戏模式来完成教学任务,很容易使幼儿注意力分散,无法集中精力于课程游戏的全过程。
再次是幼儿的课程反馈信息未能得到全面的重视。课程游戏环节在本质上应当属于师生互动的过程,幼儿教师应当主动沟通幼儿,运用亲切与鼓励的语气与幼儿进行课堂交流,确保幼儿充满信心并且激发幼儿喜爱课程游戏的情感。但是在目前看来,某些幼儿教师并不太关注幼儿给出的课程游戏环节反馈信息,进而导致幼儿的真实需求被忽视,无法满足幼儿的内心好奇感,也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需要。
三、对于学前教育课程全面推行游戏化教学改革的具体要点
1.合理选择适合幼儿参与的学前教育课程游戏活动
幼儿教师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应当实施全面的幼儿游戏指导,充分结合幼儿的认知思维特征与年龄特征,合理选择适合幼儿参与的学前课程游戏方式。对于小班幼儿在实施课程游戏的全面指导过程中,基本要点在于锻炼幼儿的日常自理能力;对于中班幼儿来讲,应当借助课程游戏环节来训练幼儿的感知意识,帮助幼儿逐步形成对外界事物的感知与认识;对于大班幼儿,在开展学前教育的过程中,旨在培養幼儿的逻辑思维意识,激发幼儿主动获取外界知识的热情与兴趣,引导幼儿独立思索并且尝试进行对于外界各种事物的探索。
例如对于模仿小动物声音与动作的课程游戏环节而言,教师首先应当为幼儿播放小动物声音的录音,并且让幼儿观看小动物各种日常动作的有趣视频,激发幼儿喜爱小动物的强烈情感与兴趣。在此前提下,教师可以要求各个学习小组的幼儿相互配合扮演各种小动物,尝试模仿小动物的典型动作与叫声。教师可以预先为幼儿准备小动物造型的可爱头饰,要求幼儿进行正确佩戴。在课前游戏导入环节,幼儿表现出强烈的游戏参与动机,从而实现了活跃游戏课堂气氛与锻炼幼儿游戏联想能力的目标。
2.正确引导幼儿开展课程教学游戏
幼儿年龄小,身心不成熟。因此,学前幼儿游戏必须建立在幼儿教师全面引导的基础上,避免幼儿在参与课程教学游戏的环节受到伤害,创造安全的游戏环境。幼儿教师对于幼儿游戏的各个步骤与环节都要做到全面引导幼儿参与,充分体现师生之间协同与配合的必要性,激发幼儿的游戏联想能力与实践思维意识。同时,教师务必保证幼儿的人身安全,确保在指导幼儿参与课程游戏之前,全面消除可能会威胁到幼儿安全的各种因素。
例如在开展“击鼓传花”的学前课程游戏环节之前,教师对于教室内的桌椅尖锐棱角以及电源等危险物品应当进行必要的包裹处理,避免幼儿在激烈的争抢或者跳跃中发生意外,切实保证幼儿的人身安全。同时,教师应当引导幼儿按照正确的顺序进行多种多样的课程游戏活动,让幼儿逐步认识到伙伴之间配合完成游戏动作的重要意义,懂得协作与配合的必要性。
3.为幼儿营造欢快与活跃的游戏学习气氛
多数幼儿都倾向于喜爱充满欢快气氛的学前教育课堂。因此,幼儿教师应当善于运用多样化的措施来营造生动欢陕的游戏学习气氛,让幼儿充分感受课程游戏的趣味性,从而喜爱学前教育课程。幼儿一旦融入充满乐趣的课程游戏气氛中,那么游戏参与热情将会得到全面的激发,不会感觉到课程游戏环节乏味无趣。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可以顺利进入课程游戏环节,逐步学会配合身边伙伴与教师来共同完成各个相应的课程游戏环节。
为了达到吸引更多幼儿自主参与幼儿游戏的目标,幼儿教师应当为幼儿选择音乐节奏鲜明以及内容有趣的音乐游戏活动,引导幼儿全面参与。多数幼儿喜爱充满鲜明乐曲节奏的音乐游戏活动,并且乐于参与此类音乐游戏活动。幼儿通过参与有趣的音乐游戏,内心将会充满向往音乐游戏的强烈情感,启发并且调动音乐联想能力。
例如在开展“丢手绢”的幼儿音乐活动中,教师应当指导全班幼儿围成圆圈的形状,并且灵活改变参与游戏活动的幼儿排队形状,然后为幼儿播放带有欢快节奏的乐曲,引导幼儿按照乐曲节拍来进行丢手绢的活动,独立思考如何完成相应的游戏动作。教师应当指导幼儿按照正确的音乐游戏顺序来完成相应的游戏动作,杜绝发生人身伤害的不良后果。教师务必重视幼儿在完成各种音乐游戏动作时的人身安全,避免幼儿由于激烈争抢或者追赶而发生人身伤害。
四、结语
与乏味枯燥的学前教育传统实施模式相比,建立在趣味性课程游戏基础上的学前教育模式能更好地吸引幼儿全面参与,充分突出了课程游戏活动融入学前教育领域的必要性。在目前的状况下,学前教育模式正在不断实现调整与优化,而且相应的学前教育实施手段与实施途径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为了体现学前教育课程对于培育幼儿实践能力以及激活幼儿想象思维的重要价值,就要全面着眼于游戏化的学前教育课程转型,增强学前教育课程带给幼儿的趣味性与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