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湟拓荒者赵充国

2020-12-07张旻

青海湖 2020年10期
关键词:匈奴部落

张旻

1

以前,从西宁坐火车去内地,每过一个城市播音员都会用清脆的声音介绍车窗外火车所经过城市的历史沿革、古迹胜地、风俗物产等。从宝鸡开始介绍词里会多一项内容,就是火车所经城市历史上曾发生的成语故事。宝鸡有暗度陈仓,西安有雁塔题诗,洛阳有洛阳纸贵,开封有围魏救赵,邯郸有邯郸学步……我每次在火车上听到各地的这些故事,就想有没有与我们青海有关的成语?回来后还真有几次翻开《成语大词典》寻找过与青海有关的成语,这种近似妄想的举动,后来也被青海历史上地处偏远地区文化落后这种观念遮蔽的自己都嘲笑过自己,终有一天我翻开《汉书》读取河湟的拓荒者赵充国的传记时,又深深的遗憾过对自己的嘲笑,以及遗憾曾拥有过对故乡错误的理解。一个错误的小观念会让自己求知的方向走偏,这就是所谓的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我曾很多次在别人的文章中读到赵充国,读完那些二手甚至三手的资料后赵充国形象反而更加模糊,直到我自己翻开《汉书》读他的传记,那个鲜活的老人形象跃然于纸上,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是的,我说的与青海有关的两个成语就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百闻不如一见。

2

公元前99年的秋天,未央宫的前殿里汉武帝正在抚摸一位老军士身上刚刚伤愈的创伤,汉武帝细数了一遍,仅从刚刚结束的这场战役中就新增伤口二十多处,武帝由衷地赞叹这位军士的勇猛。在这次失败的战役中能有这样的一位军士脱颖而出,给武帝带来些许安慰,这场与匈奴的战役失利给汉武帝的冲击很大,汉武帝亲自推荐的年轻将士李陵因主帅李广利的指挥失误投降匈奴,这让他在群臣面前有失颜面。有一位史官出于道义替李陵辩护,汉武帝就迁怒于这位史官,让这位史官受到了“宫刑”的侮辱、摧残,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就是这样出场的。同时出场的还有这位满身创伤的老军士,老军士不顾自身生死带着一百名壮士突围出匈奴的重重包围,救出主帅李广利,扭转了汉军全军覆没的局面。李广利是“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北方佳人李夫人的哥哥,汉武帝一直偏袒这位国舅,当然汉武帝赏识眼前这位刚健的老军士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救出了自己的舅哥。开拓边疆要的可不是像贰师将军李广利那样的关系户,而是眼前这样铮铮铁骨的勇士。武帝拜这位军士为中郎,擢升为车骑将军长吏。

其实,老军士这次才是露面,真正出场显示他军事才华的时间是在武帝亲视他创伤后的二十七年后,此时与他命运“同庚”的司马迁早在十八年前完成《史记》藏之名山。他与霍光尊立汉宣帝,封他为营平侯、后将军。有汉一代能够觅封侯,就是荣华之极,这年他已经六十三岁,既能戎马倥偬驰骋疆场还能享受耳顺之年,这是难得的幸运。他就是赵充国,在西汉英雄辈出的年代,他以白发苍苍、精神矍铄的面貌登场。汉武帝当年擢拔赵充国的遗愿就是让他征讨匈奴。二十七年后当匈奴的十万铁骑南下到汉朝边界,汉宣帝派先帝的遗臣赵老将军率领四万人马北上屯守,匈奴单于得知汉军主帅是宿将赵充国,便引兵北归,自此匈奴遭遇雪灾、内战,势力虚弱,再也没有过绝漠南侵汉朝的大举动。汉武帝的遗愿完成了,但老将赵充国的使命才刚刚开始。

3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西汉以声名吓退匈奴铁骑的就是李广和赵充国,他俩都是天水人,拜为后将军,皆是西汉抗击匈奴的名将,不同处在赵充国封拜侯爵,而“李广难封”。自司马迁、班固给李广立传以来,后世对“李广难封”寻找过各种原因,但是很少人愿意拿出《李广传》中李广自己反省的话来讨论“李广难封”缘由,李广反省原文大意如下:

李广对看面相的术士王朔说:“自从汉朝与匈奴开战以来,我李广没有一次未曾参战的,而那些原本校尉以下,才能平平的人,已有十多人以军功封了侯爵,冲锋陷阵我一直不在他们的后面,然而我仅没有尺寸之功可以封得一块小地方,怎么回事啊?看看我的面相是不是命中注定不封侯啊!”王朔反问李广“将军你自己想想,生平有没有做过悔恨的事情?”李广说:“我曾经当陇西太守,当地羌人反叛,我诱骗八百多人羌人投降我,然后一天之内把他们全杀了,唯有这件事我至今悔恨自己。”王朔说:“祸莫大于杀死投降的人,有人来投降就是吉祥,这就是将军这辈子封不了侯的原因。”

翻译引用《史记》中这段文字,不是兜销阴阳学说和因果报应,而是举例李广与赵充国还有一个相同处:两人都處理过羌人事务。李广是以处理羌族事务而发迹,后从事抗击匈奴;赵充国则是先抗击匈奴成名,后处理羌族事务。从李广这辈人开始汉朝向匈奴正式采取军事反攻的,到赵充国这代人完胜归来,汉朝化解了自立国以来最大的边患问题。对汉朝而言匈奴像大漠的旋风,来势汹汹,消失的也戛然。但是西北羌人的事务在李广之前赵充国之后都存在,就像高山流水,有涓流、有汹涌,有时隐流地中,有时飞流直下,但它不会干涸。

羌,汉字始祖甲骨文中就频频记载这个族种,可见古代的羌人是华夏民族的重要族源。古往今来研究羌人的文章连篇累牍,我还是认同《说文解字》对羌字最直接的解释——牧羊人,也就是游牧者。说羌是一个族种也对,说它是一种文明形态也无可厚非,就是农耕文明以前人类普遍的生产生活方式——游牧文明。进入农耕为主的时代,放牧业与其并立存在,直到以工业为主体的当今时代,放牧业依旧存在,只是它在慢慢替代。西汉西北地区放牧业向农耕也大踏步过渡时期,也是羌人走向华夏化的加速期。汉朝初期,羌人活动地带还在李广和赵充国的老家天水以西地区,到了汉宣帝时期,羌人的势力退缩至兰州以西黄河流域、大通河、湟水流域和青海湖周边,两种文明形态的融合与碰撞,吸引与排斥的漩涡就在青藏高原东北部河湟地区。

4

就在汉军战胜匈奴那年,河湟地区的羌人出现了武装躁动,赵充国举荐有能力的辛武贤去处理羌人事务,并建议管理粮食的中丞耿寿昌:湟中地区的粮食一斛只有八钱,趁此囤积二百万斛粮食,羌人就不敢妄动。但是丞相御史却派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巡视,朝廷在湟中只囤积了四十万斛粮食。

义渠安国到河湟地区巡视。湟水中、下游南岸的一个叫先零的羌人部落向义渠安国提出要渡过湟水到北岸,要在农民们没有耕种的地方放牧。这就是两种文明形态的冲突,牧人要在耕地旁边放牧,而农民肯定也要在牧场旁边开垦。义渠安国不经朝廷允许,擅自答应先零羌到农耕区放牧的要求,赵充国弹劾义渠安国的做法欠考虑,会给边陲带来事端。

果不出所料先零羌果真大批北渡湟水,而且与周边其他羌人部落进行结盟。赵充国并不是站在农耕阶级指责义渠安国的行政能力,也不是害怕羌人问鼎长安,他最担忧的是在军事武力上失去优势的匈奴,采取联盟羌人共同对付汉朝,匈奴早就向羌人提出:张掖、酒泉等肥沃的土地本是我匈奴的地方,现被汉朝夺去,我们联合起来击败汉军后,共同在那里居住的条件。对于汉朝来说,与匈奴之间是地缘关系;羌人则是本朝内政。汉武帝时期用军事手段将河西走廊纳入汉朝版图,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进行屯田,把蒙古高原的匈奴和青藏高原的羌人分隔开来,“断匈奴右臂”,就是阻断匈奴控制青藏高原,以防匈奴裹挟羌人、小月氏等部族从西部进犯汉地。

当赵充国把这个深层担忧告诉汉宣帝后,又举荐辛武贤去羌人地区,但丞相御史又派义渠安国到羌人地区,甄别羌人各部落对汉朝的态度。义渠安国到金城郡后,召集了羌人的部落首领,他把其中觉得可疑的三十多个羌人部落首领斩杀,并追杀这些部落的部众,这个看似干净利落实则残暴无知的做法立刻激起羌人众部的反压迫抗争,由于各守地的屯粮不够,羌人迅速攻破各地的城池、杀害地方官吏。义渠安国带领三千骑兵,西进河湟进行镇压,到今天的民和川口地区被羌人起义军击败,损失很大,这是自匈奴削弱之后汉朝在边疆事务遇到的最大的一次危机。

5

边防遇到这么大危机,皇帝自然要向这位久经边疆历练的老人咨询处理羌人起事计策,首先问当前谁最合适去平息羌人起事。

这次赵充国没有举荐辛武贤,而是回答:“没有比我更合适的人了啊!”

皇帝也急于想让赵充国为国解难,却又担忧他的年纪太大了,但赵充国最不在乎的是自己的年纪。汉朝的将帅们不害怕老去,而是担心人已老去,却没有建功立业。九十岁的冯唐还想从汉武帝那里得到出征匈奴的任命,冯唐易老,这就是后人对老来难以得志的无奈感慨。西汉时期,李广六十岁后还在冲锋陷阵;张骞凿空西域时已年过半百;路博德屯田死在居延海;马援只求驰骋边疆,马革裹尸,最不愿死在子女的面前,这些老人中再添加一位“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青年帅才霍去病,可以用老老少少形容西汉的武将队列。西汉时期就是这些铮铮铁骨的老老少少们雄赳赳气昂昂地开垦我们华夏民族的西部疆土。

赵充国执意站出来要处理棘手的羌人事务,汉宣帝也高兴的答应了他的请求,问他:“老将军如何平息羌人起事,应当用哪些人去处理?”皇帝还是想让赵充国在京都远线指挥西部的羌族事务。但这位在军事上究查实际,沙场上身先士卒的老人,说出了符合他本性的话:“百闻不如一见,用兵之事不能从远处揣测,我愿到金城郡(河湟当时归金城郡管辖)亲自查看当地的地形,并制定平息方略。”听一百次汇报,不如实地调研一次,到阵线实地调查研究是一个优秀军事家必有的职业素质。百闻不如一见,以河湟为地理背景的第一个成语就这样出现了。它的出现源于一个老人面对国难迸发出舍我其谁的慷慨激昂,源于老人注重实际的职业操守。

七十六岁的他要亲自西征了,谨慎的正史记载中找不出第二个以七十六岁高龄出征的将领。文学小说允许虚构,罗贯中也不敢让老黄忠老过赵充国;神话传说极度夸张,姜子牙出场比赵充国只长三岁而已。

6

赵充国带领军队马不停蹄的到了金城郡驻所(今兰州市),原本计划军队在金城郡所休整一段时间,但赵充国在兰州只住了一夜,天明就渡过黄河,穿老鸦峡,次日夜晚到达今天湟水流域的乐都,连夜召集部下商讨进军部署。那时自然没有高原反应一说,但人的身体对这项地域环境特征的反应肯定存在,这位古稀老人却没有任何顾虑。之所以赵充国名垂青史,之所以这位高官身败当下,把成都武侯祠楹联上一句话引用一下:后来治蜀要深思。

赵充国到了已经被羌人占领的西部都尉府(今西宁地区),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立刻排兵布阵,而是犒劳军士,谋划计策,任羌人怎么挑战他都按兵不动。他对那些曾被先零羌人裹挟反叛的其他部落宣布无罪,对先零羌百姓也不加追责,只想瓦解贵族阶层,使整个先零羌归附汉朝。善于用兵的赵充国在河湟还真的没有打过几次大战,而这恰恰施展了用兵的最高理想——不战而屈人之兵。

他想借助军事,完成自己的政治理想,就是让河湟这片化外河山变成汉朝永远的锦绣山河,把河湟的游牧业转变为农耕生产区,促进河湟各民族和平融合,这是一个漫长、浩繁、巨大的政治工程,也伴随着巨大的阻力与摩擦。

首先是皇帝不愿意赵充国长期屯兵河湟,汉宣帝想让赵充国速战速决,封许延寿为强弩将军,辛武贤为破羌将军,打算让他俩率领全国各地的六万精兵强将进军河湟。其次同朝将领不愿意,尤其是他曾举荐处理羌族事务的辛武贤,他现在是酒泉太守,封为破羌将军,他也想带领武威、张掖、酒泉三郡的兵马迅速翻越祁连山袭击青海湖周边羌人部落,连他的儿子中郎将赵卬也主张速战。朝廷官员都认为先零羌猖狂原因是得到羌部落和幵羌部落的帮助,大军压境后,先攻打·羌和幵羌,然后再剿平先零羌。羌部落和幵羌部落是当时河湟地区除了先零羌,势力最大的两个部落,都被先零羌裹挟参与了反抗。

先前,赵充国就认为因义渠安国处理羌人事务方式不妥而引起羌人的反抗,赵充国虽然没有认为羌人的反抗是合理的,但能明显看出他对羌人有同情心,尤其是被裹挟反叛的那些部落,所以他坚持在武力震慑下和平解决先零羌的反抗,没有执行朝廷大军大举杀伐的命令。

皇帝下诏书责问赵充国:将军的一万多兵力布置在河湟,国家的消耗有多大?经年累岁守候在那里想战胜那些微小的敌人,有谁愿意这样带兵呢?又以不容置疑地命令赵充国:如今天上金木水火土五星出现在我们东方,太白金星出现在高处,有利于大汉,用兵深入敢于决战就吉利,不敢战斗就是凶险,将军迅速战斗不要再有迟疑。

皇帝的口吻非常严厉,把天命和国运都搬出来了。接到责备和命令的赵充国还是那样从容,认为将领带兵在外,根据实地情况权衡利弊坚守自己的主张,以报效国家。他上书皇帝谢罪,并陈述强行用兵的得与失,他说:先前我看到皇上给义渠安国的诏书,选择我军中的羌人做使者,到?羌中宣传我们的大军不会攻击诛杀?羌部落,以此解开?羌与先零羌的联盟。皇上对?羌的恩泽不是我所能比的,因此我派遣幵羌的首领宣扬皇上的盛德,如今?羌、幵羌都知道了天子英明。最近侦查得知先零羌的将帅杨玉带着先零羌和其他部落的九千骑兵,要伺机发起进攻,但是?羌和幵羌都没有参与。如今朝廷把先零羌放在一邊,却先攻击?羌、幵羌,这是纵容有罪的,诛杀无辜的,为了解决一个疑难,反而出现两个不利事件。大军一旦压境,大大小小的羌人部落合约抵制我军,这样国家恐怕十几年的时间耗费在羌人事务中。

皇帝看了赵充国的上书,同意用赵充国的计策处理羌人事务。

7

赵充国就开始用怀柔政策招降反叛羌人,有次他带兵到了先零羌的大本营,先零羌人看到汉军,抛弃重物,从湟水一处河流湍急的地方渡河逃走,赵充国的部下认为兵半渡而击是作战常规,此时是迅速打击先零羌的最佳时机,但是赵充国让部队慢慢驱赶,部下不解,询问为什么要这么慢,他虽然以“穷寇勿追”的兵家常理做解释,但从史家笔下能清晰看出赵充国就是不想杀戮。有次他带兵追击先零羌到了?羌部落的地方,将士们都认为?羌也曾参与反叛,借此消灭?羌,但赵充国命令军队不许破坏?羌部落的寨子、不许在人家田地里打草放牧,?羌首领很感动,到赵充国帐下请罪,赵充国没有怪罪他,请他吃饭喝酒。后来赵充国不用一兵一卒使?羌、幵羌两部落归顺汉朝。

这年秋天已有一万多羌人归附赵充国。赵充国认为依照当前的怀柔政策下去,羌人们都会归顺朝廷。他准备上奏朝廷撤回一万人的骑兵,独留一万人的步兵进行屯田,在河湟地区进行自给自足的长时间军事活动,等待先零羌和其他部落都归顺朝廷,奏折还没上报,赵充国却生病了,汉宣帝担忧一旦赵充国去世,河湟陷入困境之中。皇帝又打算让辛武贤和许延寿率军进驻河湟助力赵充国武力讨伐羌人。当进军的命令书传下来,镇守在金城郡所(兰州)的赵卬害怕老父亲依旧坚持己见会惹怒皇帝和朝廷,派人劝谏赵充国:“如果出兵攻打,会导致全军覆没以致国家灭亡的结局,将军您可以坚守。但现在仅仅是权衡攻与守的利弊,您何必要固执,一旦让皇帝不合意,您连自身难守,怎么守护国家的安全?”我一直试想如果赵充国采纳了说客这些明哲保身的话,历史会给我们一个怎样的结果?历史不能假设,伟大人物的性格决定他的命运,伟大人物的命运决定历史的走向。勇敢的老人依旧勇敢,没有给我们逆向的结果,他说:“怎么会说出这么不忠于国家的话来!当初,朝廷的官员就是不听我的意见,我两次举荐辛武贤,丞相却派遣义渠安国巡视羌地;我建议湟中地区屯粮二百万斛,朝廷却收购四十万斛,错失这两项计划,造成今天羌人反叛事件,这就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啊!如果大军进攻久久不能取胜,国家四周的边患相应而起,到时候再有智慧的人才都不能处理好啊,难道这是我仅仅担忧的羌人事件吗?我哪怕是死也要坚守我的主张,贤明的君主会采纳我的意见。”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以河湟为地理背景的另一个成语故事也出现了。赵充国挂帅后,时刻在警惕自己作为国家层面的人物,任何政务、军务操作中细微的失误会导致巨大差错。

与留下的两个成语中富含的精神财富一样,他为汉朝和后世的中国开拓出了河湟这片富饶的山河。他要上奏朝廷河湟地区屯田。

回到游牧文明形态向农业文明形态过渡的话题上,从考古发现来看,青海本土的卡约文化时期河湟地区已出现成熟的农业耕作,但狩猎活动、畜牧业的比重远大于农业。战国初,据《后汉书》记载:“地少五谷,以产牧为业。”“河湟间,少五谷,多禽兽,以射猎为事。”少五谷,说明农业的比重还是很小。到了战国秦厉公时期,秦国抓了一位叫无弋爰剑的羌人做奴隶,后来逃出秦国,躲过秦人追缉和迫害,遇到一位受过劓刑的女子结为夫妇,逃到了三河间,即黄河、湟水、大通河交汇处,被当地羌人推举为大首领,无弋爰剑把种田和畜牧技术教授给当地的羌人。从这一时期起河湟地区的农业得以发展。到了秦和汉初,原居住在张掖、酒泉的游牧民族月氏遭到匈奴的侵扰,部分进入河湟,随后匈奴势力也介入河湟,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击退西北地区的匈奴,其后,当地羌人众部落结盟,与匈奴联合东下进攻汉朝边境,汉将李息、徐自为进军河湟,平息战乱,并进行了屯田垦荒,称之为公田,将河湟地区彻底纳入中央政权统治辖区。到赵充国收复河湟,近百年的兵戈动荡,使河湟农业遭到重创。从今天的西面的湟源县到东面的民和县,羌人留下的耕地和以前汉军开垦公田有二十万亩都已经荒弃,与汉朝联络的邮亭驿站也大都破损。赵充国要进行集军事招抚羌人与开发经营河湟农业为一体的军事化社会活动。

8

赵充国上奏皇帝、朝廷《屯田便宜十二事》阐明在河湟屯田的十二条好处:一、用军队防御,用粮食养育,威武与恩德并施。二、为国家占领富饶的土地。三、推广农业,让边疆人民安居乐业。四、节约军需开支。五、展示兵精粮足。六、农闲时期修缮邮亭驿站,加强地方的基础建设。七、以屯田地区为根据地,武力震慑化解边疆隐患。八、占领战略地位,对该地区叛军没必要重兵出击追剿。九、减少国家损耗,加强边疆安宁。十、防止黄河以南的其他部落发生武装变动。十一、在湟水上修建七十余座桥梁,直至青海湖,打通河湟地区交通要道,方便军事行动,更好地管理西域。十二、为国家节省开支、为百姓免去徭役,戒备出现预想不到事情发生。

这是中国古代屯田制度开始以来的第一份有关屯田的珍贵文献。《屯田便宜十二事》从政治、军事、经济深入分析河湟屯田对国家、人民、地方带来的长远利益,赵充国要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军事理想,实现“邦畿千里、维民所止”的政治目的。屯田制兴盛于西汉,汉武帝时期勇猛军队从边疆过后,从内地迁徙百姓过去,或把有罪官民流放到那里进行屯田,这些大都是民屯性质,赵充国是第一个提出军队屯田的人,并留下详细屯田文献。自进入河湟后他上书皇帝朝廷的重要奏议除《屯田便宜十二事》之外,还四次奏报朝廷,对河湟地区的管理设施、国防建设、民族融合、耕地保有、民生事业、交通治理等都做了顶层设计。皇帝每次把他的奏疏传阅给公卿大夫讨论表态,最初只有三成大臣支持,后来有一半的大臣支持,最后八成大臣支持赵充国计策。

皇帝、朝廷同意了赵充国的河湟屯田举措。这项工程遇上赵充国这位内心向钢铁一样坚定的老人,这项工程恰好处在经济繁荣、国力空前的西汉时期,彼时将臣们计算国家利益,国家充满天下意识。于是,一万军士除了招抚羌人之外,当年每人在湟水流域开垦二十亩撂弃的荒地;修通河湟的道路,湟水各流段和支流上架設七十余座津桥;修葺金城郡所到河湟各地的驿站、邮亭;安抚归附羌人的事务,这位七十七岁老将军俨然变成河湟大拓荒大开发的总工程师和总指挥,整日奔波在河湟谷地督查这些工程进展。

《汉书·赵充国传》里没有交代这项宏大工程具体的施工景象,也没有明晃晃的说河湟屯田后当年的粮食收益多少,河湟治理得到什么结果,而是以春秋笔法作了一目了然的对比。屯田开始之后,辛武贤与许延寿再三要求进军河湟,皇帝就准许辛武贤和许延寿,还有赵充国的儿子赵卬出击河湟。这次战役汉军取得胜利,其中,许延寿俘虏了四千人,辛武贤击杀二千人,赵卬击杀俘虏二千人,而赵充国却招降了五千人。漢宣帝和朝廷就此撤出大军,让赵充国带领一万人在河湟屯田。屯田第二年,有三万一千二百人归降赵充国,只有四千人在逃亡,归降的羌人愿意把逃亡的羌人招降回来,湟水流域安定,赵充国请朝廷结束屯田活动。

赵充国的河湟屯田工作结束了,他完成了前人冯唐边疆建功的向往,又实现了后世班超凯旋入关的愿望。班超的弟弟班固在《汉书》中对赵充国作传,不仅仅描写他的生平抗击匈奴,治理羌人,河湟屯田的功勋事迹,着笔最多处就是刻画他钢铁般的意志,松柏一样挺拔屹立的个性。

9

他的个性始终不变,七十八岁的老人班师回朝后,他的好友前来劝谏他,让他审时度势,把平定河湟的功劳归结于辛武贤和许延寿重兵出击。好友善意提醒他,功勋太多,害怕引来同僚的嫉妒和皇帝的猜忌。赵充国回答:此次发生的军事形势是国家的大事,为后世要留下参考的法度,我用剩下的这点老命就是给陛下讲明白军事的利与害,如果我死了,谁来说明白此次用兵经验。赵充国原原本本向皇帝汇报了平息河湟事件的整个过程。

结果真遭到辛武贤的妒忌,辛武贤和赵卬曾经一起出征河湟时经常聊天,赵卬谈到一件汉宣帝与一位将军君臣关系破裂,赵充国从中调解了皇帝与那位将军之间的关系。而辛武贤深恨赵充国没有让功给他,就揭发赵卬泄露皇家机密,赵卬自杀。后来辛武贤的孙子,一名一心替祖父报仇杀过赵充国的家人。但是赵充国的后世子孙始终没有改变祖上河湟屯田的策略。1940年在乐都县出土的《汉三老赵宽碑》记载着他的孙子赵宽,一名很有文化的武职官员,从职务上退休后,迁徙到浩亹县(汉朝县名,今作浩门,辖今青海省民和、乐都,甘肃省永登县八宝川,红古区海石湾地区),做当地的三老(职掌地方文化,调停民事纠纷,负责教化的官职),协助地方官吏教化当地百姓。他的碑文开头就说:“三老讳宽,字伯然,金城浩亹人也。”赵宽子孙也生活在浩亹地区,赵充国提出河湟屯田,他的后辈成了河湟人。

赵充国当年办公的地方就是西部都尉府,在今天的西宁市城东区乐家湾一带,后人称之为“汉将营”,王莽时期西部都尉府迁至新设立的西海郡,即今天的海晏县境内,今天的西海镇就是沿用西海郡故名,西海镇是我国研制原子弹、氢弹的基地,从建设基地到工程退役,有些工作人员夫妻、子女两三代人在这里为国家国防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今天的西海镇成了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7年我曾到原子城参加“两弹一星”精神学习,其中,有一幅标语写的就是:“献了青春献终生,献完终生献子孙”。这句共和国初期建设者奔赴边疆后常用的标语,让我立即想到两千多年前的河湟开拓者赵充国及其子孙后代。今天国家又重新布划西部大开发的格局,我再一次想起河湟开发的先驱赵充国的伟大品格。

最后引用两句诗作结尾,一句诗我国古代元朝诗人刘鹗的诗句:

湟中愿学赵充国,徼外当如马伏波。

另一句是国外当代大诗人惠特曼的诗句:

让我们来担当起这永久工作、负担、课业吧

开拓者哟,啊,开拓者哟!

猜你喜欢

匈奴部落
昭君出塞
匈奴王的珍宝
义退匈奴兵
西游新记7
哼哈部落
哼哈部落
哼哈部落
飞将军抗匈奴
哼哈部落
哼哈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