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路径探究
2020-12-07杜晓明
杜晓明
[摘要]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探究学生审美能力培养路径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在日常美术教学阶段,教师需结合生活场景和社会经验,鼓励学生创新创造,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审美观,同时引导学生养成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可以主动认知美,感受美。
[关键词]小学美术;审美能力;培养途径
美术来自生活,同时也可以体现出生活,是以艺术审美观为基础,对生活做出思考和再创造的内容展示。小学美术是美育教学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有助于提高学生审美水平,不仅能够扩大美术学科影响力,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效助推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小学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结合学生生活经历和社会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美术学习,增强学生审美意识,并提高学生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的能力,进而使学生获得综合发展。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在社会生活、校园学习中到处存在美的元素,社会文化、日常生活、自然风光、季节变换等能够为人们提供美的享受。尽管身处于这些美好的环境中,仍有不少学生在美术课上并无美的内容可以用于绘画,究其原因主要是缺少察觉美、关注美的品质。小学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启发学生如何在生活中感受美,在学习中认知美,进而不断提高创造美的水平。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同时,教师需要关注如何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美术教师需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明确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以科学审美观念为导向,在向学生进行知识传递、技能传授时,积极向学生传导美的理念,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审美观。教师需要充分向学生传递线条、色彩、形象、空间等知识,使学生可以明确哪些是美,如何提升美;教师可采取造型布置、整体设计等方式,使学生充分掌握美的内容,提高对美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也可采取欣赏教学、综合教学等方式,使学生可以全面掌握美的内涵,在生活中、学习中理解美,创造美。通过美术教学将正确的审美观点传递给学生,不仅能促使学生在审美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进而助力其美术水平和美术综合素养的提高,而且能使学生在长期的积累下融会贯通,提高对其他事物的审美概念,并推及至更广层面,树立科学的理想和价值观念。
二、小学美术教学的现状分析
随着时间推移和素质教育整体推进,我国小学基础教育获得快速发展,教育工作得到社会各界关注。小学美术是素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其中不仅包含绘画内容,也涵盖了美术知识理念、艺术思维和审美观念,是综合美术欣赏、美术知识技能传递、素质教育开展为—体的综合教学工作。小学美术课教学大纲明确提出,美术需以审美教育为导向,重点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从当前的实践来看,通常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一般会形成两类教学模式。
一是“简笔画”模式,该模式较为简单,通常由教师根据数学课程教材进行教学,通过对美术绘画做出具体处理,形成具有一定标准的教学模式。毋庸置疑,这一教学模式能够促使学生较为快速地掌握课堂内容,跟随教师的画作进行模仿,进而完成教学任务。但不容忽视的是,该模式会对学生创新创造造成一定约束,导致学生画出的内容相似度较高,如房屋均为三角形屋顶,娃娃都是大眼睛等。
二是“反复式”教学,具体是指教师根据擅长的内容进行教学,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反复训练,该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较难实现多元化发展,所画内容欠缺灵气。从整体角度而言,这些教学方式均重视绘画知识技能,对学生审美意识缺乏认知。美术课程不光需要提高学生绘画技巧,而且需要学生察觉、掌握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结合自身审美观念用画笔进行呈现。因此,学生需具备一定的创新性和想象力。
三、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分析
1.从生活视角出发,提高学生审美水平
美术审美来自生活,需通过艺术加工的方式展现出生活内容。教师在提高学生审美水平时,需以生活视角为导向,探究美的存在,并将生活元素和教材知识进行結合,使得学生能够从生活角度出发欣赏美术作品。如在教导学生画鱼时,教师可将盛有小鱼的鱼缸摆放在讲桌上,使学生可直观欣赏到鱼。此时教师可以提出具有引导性的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如小鱼是什么颜色的,鱼的眼睛有什么特征等,全面激发学生想象力,并在实际绘画中加以体现。这样不光可以营造美术课堂气氛,而且可以增强教学趣味性,并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对美的认知。
2.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提升学生美术技能,而且要注重学生审美观念的培养,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审美观,进而更为全面地认知到审美特征,强化美学意识,并主动掌握美的内涵。如教师在教导学生进行四季变化表述时,可先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与季节变化相关的图片,使学生可以充分认知到季节变化的内容,感知季节转变的特征以及不同季节对应的美好享受,为学生提高审美认知、丰富审美元素带来积极影响,也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发挥创新力,形成更满足审美需要的美术作品。教师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实践中需鼓励学生形成科学、健康的审美理念,获得识别美丑、获知美感的能力,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欣赏经典美术作品,感知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情感。
3.注重观察习惯培养,提升审美感知能力
教师需要强调学生认知美、感受美的重要性,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的方式获得美。从整体角度而言,学生对于美学元素的观察能力直接关乎美术课学习效果。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同一事物,所有学生都能够直观看到,但并非意味着这些学生都可以发现美,这是由于不同学生的观察能力存在差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提高学生的观察水平。首先教师可以有目的地鼓励学生关注一项事物,对其外形、颜色或整体布局进行了解,在获得基本表象后获得感知。美术对应的观察实践途径具有多元性特征,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需先和学生进行观察,随后根据观察的内容做出讲解,或通过边观察边讲解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观察水平。
如在进行画青菜的教学时,教师可提前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家庭生活中观察青菜的颜色、形状等;在画小动物前,可带领学生前往动物园观察动物,随后在课堂上进行绘画教学和训练。学生通过眼睛获得观察的内容,结合大脑分析获得事物表象。在教学和训练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做出整体引导,鼓励学生树立审美观念,以审美眼光发现美,并通过线条、色彩等方式加以呈现,这能够为学生养成科学的审美观带来积极影响。
4.摆脱课堂教学束缚,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
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有助于人类文明建设。大自然将自身的美好向人类呈现,使得人类可以在季节变化过程中获得各式各样的美景,在秋日、飘雪、海浪、青山、燕群中获得美感。教师需要从生活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获知美,欣赏美,理解美,充分感知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美好。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接触自然、获知生活美的机会,创造良好健康的艺术美学习环境,创新教学理念,将室外活动和室内教学相结合,切实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5.构建美术创作环境,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需突出创新审美能力培养路径的重要性,创造活泼愉悦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个性化特征。小学美术教育不光可以提高学生艺术素养,而且可以通过体验美、创新美的方式使得学生的艺术情感更为丰富。这就需要小学美术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从美学视角出发完成作品构思。同时,教师需要以学生视角为切入点进行教学评价,鼓励学生表达美,进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四、结语
总体而言,审美能力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带来正向影响,特别是学生在面对多元生活的同时,需以审美为基础获知生活美感,解决生活问题。想要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实现小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目标,教师需拓宽学生审美能力培养路径,紧跟时代发展变化,注重美学教学工作开展,要求学生将美术学科知识与生活实践经验进行结合,以切实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小学学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简单地将审美能力作为普通教学或常规鉴赏,而是需要以生活视角为切入点,使学生逐渐养成领会美好事物的习惯,为其未来发展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