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志愿服务为抓手做好学生思想工作
2020-12-07李朝伟王振宇
李朝伟 王振宇
摘 要:2020届高校毕业生面临毕业、就业的不确定性,一些学生抗压能力弱,表现出抑郁、焦虑、烦躁等不适情绪,更严重的会出现心理疾病导致社会功能丧失、轻生等问题。如何有效疏导居家学生的心理问题,成为困扰当下学生工作的一项难题。我们的经验,通过鼓励重点学生参加当地的志愿服务工作,成功地纾解了多名患有心理疾病的重点学生的病情。虽然志愿服务不能替代专业的心理治疗,但是志愿服务对于鼓励学生走出不良情绪、拥抱社会、探寻生命意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志愿服务可以成为学生思想工作的有力抓手,帮助更多的学生。
关键词:抑郁;心理问题;志愿服务
2020年的毕业季,对于每一毕业生和他们身后的家庭,以及每一名学生工作者都是一场考验。春季学期正是高校毕业生们完成毕业、就业的关键时期,但2020年特殊的春季学期和往年的一切都不太一样:线上答辩变得更严格,用人单位招聘进度推迟,出国计划被打乱等等,学生们长时间居家学习产生的焦虑,毕业的不确定因素裹挟着的紧张情绪,都让人感觉这个毕业季特别难。本文探讨的案例,是在毕业阶段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上述症状一名女性学生W,通过对其进行心理辅导,鼓励其参加家庭所在地的志愿服务工作,经过半个月的时间,该名学生的心理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之后,在学院辅导员的鼓励下,多名类似情况同学通过参加志愿服务,也都获得较好效果。本文试说明志愿服务可以成为做好学生工作的有力抓手。
一、W生基本情况及表现
某生W,女,民族生,来自西南地区的县城。家庭比较困难,父母是当地小学教师,平时对该生较为严厉,该生得到家庭情感支持较少。该生原来有过运动员的专业训练背景,性格比较要强,但是进入大学后由于专业课学习吃力,很少参加体育活动。其为2015级学生,大三年级开始学习成绩下滑严重,大四时因为专业课不及格留级一年,在学业上极度缺乏自信,经常自责,有挫败感;因为留级,她和班上其他同学来往也比较少,在学校没有特别要好的朋友。到了大五学年第一学期末,有一门专业课考试W因为记错考场和时间,错过考试而挂科,导致情绪崩溃,曾有短暂而强烈的轻生念头;在此之后,受情绪影响,她未能如愿完成2020年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全部试题,变得更加自责和痛苦。她一直沉溺于学业上的失败不能自拔,感到很难再快乐起来。另外,她也没有可以信赖的吐露心事的对象,只有通过网络与自己有类似经历的网友互相安慰鼓励。了解到W这样的情况,我们将其列为重点学生,对她采取了大量的帮助和支持措施,学院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课教师等都定期与其谈话沟通,帮助她正确认识自己的现状,走出学业上的心理阴影,合理安排毕业后的个人预期和生涯规划,在校阶段基本打消了其轻生的想法。
该生放假回到家后,虽然安全有所保障,但是情绪始终没有好转,甚至有加重的倾向,心理不适表现为长时间失眠,经常不自主地哭泣。经判断,该生已经有明显的抑郁症状,需要医学干预。幸运的是,该生本人及家人也对她的情况有所认知,听从学校老师的建议及时向心理医生寻求帮助,每周做心理辅导,并服用助眠药物。然而,学校线上授课以来,多名教师反映该生状态仍然不佳,课堂上很少与老师同学互动,还有多次掉线或者点名回答问题不在的情况,课后作业的反馈不及时甚至不合格。经了解,她除了家庭设备以及网络信号不好以外,主要还是在课业上感到压力很大,在个别老师的课上甚至会不自主地哭泣。同时,她对于毕业后的未来人生表示迷茫,没有继续升学读研的愿望,也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认为人生很艰难,自己难以应付。
以上,学生W的性格画像已经非常清晰:家庭较为困难、学业困难,极度缺乏自信,人生失去目标;缺少有力的支持系统,如家人和朋友等对其关怀;自我调节情绪能力弱,对于未来缺少规划和信心;短期内遭遇了掛科、考研失利、毕业困难等学业和人生上的挫折;抑郁情绪难以自我排解,甚至有加重的可能,急需要外界干预。即使已经得到专业的诊治,短期内该生只能以稳定情绪为主,难以自如应对毕业等各项社会活动。
二、加入志愿服务收获良好效果
2020年上半年,共青团中央号召广大高校学生,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当中,尽个人绵薄之力,行力所能及之事,涌现出一批感人至深的优秀志愿者事迹,在广大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学校也多次组织动员师生参加个人所在地的社区、公益组织等的志愿服务活动。在一次与学生W交流的过程中,她表示看到学校的号召和同学的事迹极大地激发了她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热情,自己所在的城市红十字会正在招募街道志愿者,也想去试试。在对她的状况进行综合判断后,认为其参加志愿服务并不影响课业,在保证其本人的生命健康安全的前提下,参加志愿服务是有可能对其情绪调整有所帮助的。于是,当即鼓励其在征得家人同意后,走出家门、走进社区、服务他人,并叮嘱她注意防护、保证安全。W听从了老师的建议,主动在线上报名,加入了当地的红十字会组织的志愿服务组织,开始志愿服务工作。
经过两周的志愿服务,在与W生交流时,能够明显感觉到她情绪有所好转。她介绍自己所做的是帮助社区工作人员,在小区门口登记进出人员、查验证件、测量体温等工作。刚开始,她感觉到害怕,担心自己难以很好地与人交流,也担心感染,但在社区工作人员和其他志愿者的帮助和指导下,她逐渐可以独自面对小区居民和外来人员,学会了使用体温枪,熟悉了社区登记流程,掌握了基本的个人消毒的规范和防护设备的使用方法,这让她渐渐感觉自己是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是有用的,在志愿服务当中体会到了少有的成就感和获得感。包括她在内的每一位志愿者都收到了来自政府部门的慰问,一束鲜花和一张贺卡非常暖心,这让她感到一切都非常值得。她说:“这段志愿经历像一束光照亮了在黑暗中的我,它为我和我所服务的人都带来了温暖,并使我明白每个人都应当为社会做出应尽的义务和贡献。这段经历值得我终生铭记。”在与周围人交流沟通的过程,让她认识了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们,他们有青年学生,有退伍老兵,还有普通职工,大家彼此照应,互相关心,在志愿服务当中她体会到了守望相助的人际关系所带来的快乐。另外,她还看到很多像保安大哥、快递小哥、保洁阿姨等,虽然从事着繁重而简单重复的工作,但是都兢兢业业,人人都互相体谅,不辞辛苦,这让她对社会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在从事志愿服务期间,教师反映W生课上表现要比之前好得多,缺勤的现象变少了,回答问题也积极主动了。
总体来说,两周的志愿服务工作,很大程度改善了学生W的情绪,这段宝贵的经历帮助她迅速融入了一个温暖的组织,熟悉了一份陌生的工作,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形成了一段良好的人际关系,体验了一种快乐的情绪,了解了一部分不曾了解的社会生活。在此过程中,她有机会跳出校园和家庭对她的评价标准,用志愿服务这种社会标准对自己进行评估,重拾了意义感,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三、案例后续发展
在得到学生W良好反馈之后,学院层面,辅导员根据学生实际条件,又陆续鼓励本院三名同学参与到他们各自生活的社区的志愿服务当中,得到的反馈同样是比较良好的。W同学又参加了一项更加艰巨的志愿服务工作:全天在指定隔离酒店办理入住接受及转出交接、每日入住人数及转出人数报表整理、协助卫生驻点人员维持驻点现场纪律等。这项工作危险性大,故而她的工作没有持续很长时间。随着志愿活动的结束,W同学在两周之后,情绪又开始出现波动,但是比之前情况要好很多。值得庆幸的是,W同学最终通过了补考,以纯外语论文通过毕业答辩,获得了学士学位顺利毕业,并且以相对自信的姿态升入本校二学位项目继续参加学习。
四、结语
W的转变,从我们的分析和对她本人状况的了解来看,志愿服务在其灰暗时刻确实起到了关键作用,帮助她重拾信心,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肯定自己的价值,短期内拓宽了她的社交圈,把对他人和组织的责任感贯穿于整个服务活动之中,这些无论是在校园还是家庭都难以为她提供这样一个环境。因此,可以确信地说志愿服务可以作为抓手,来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特别是针对缺乏自信,人际关系紧张,生活失去目标,难以自恰的学生。通过志愿服务的形式,帮助学生在短期内迅速进入新的环境,与不同的人接触,感受新鲜事物,从中获取无私为他人奉献的心理满足,进而找到人生的意义所在。
当然,志愿服务也不是万能的,需要学生、家庭和学校的共同推动,如有必要可加入心理咨询辅导,使学生认可和接受志愿服务,并主动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去。当代大学生面临诸多压力,往往需要通过外界干预来帮助其跳出现有困境,站在与之相对不熟悉的视角审视其目前的状况,志愿服务是一个相对于校园更为广阔的生活场景,社会对志愿者的包容度相较于其他环境都更高,学生在从事志愿服务过程中可以暂时忘掉烦恼,全身心地去帮助他人,正所谓“助人自助”,在奉献自己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发现自己、找回自己。学生工作千头万绪,核心是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和意识的形成,在遇到学生有不同问题的时候,要把握各种契机,选择适用于学生状况的抓手,进行合理而有效的疏导。
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无论以何种方式,要引导学生使其明白人生是由不同阶段组成,不能轻易因为成绩、情感或者其他事情的失败就否定自己。志愿服务实际上是为学生认识多彩人生開启了一扇新的窗,学生除了校园、家庭和实习单位,在进入社会前极少有机会接触其他环境,而需要志愿服务的行业、部门非常多,能够给学生提供的岗位和环境可以说千变万化,学生可以在其中探索不一样的人生。
基金项目: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习近平关于知识分子使命与责任的重要论述及其当代价值研究》(项目批准号:2020JD004)资助;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方法论研究》(项目批准号:300102160631)资助。
作者简介:李朝伟(1988- ),男,汉族,山西太原人,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语言文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现实问题;王振宇(1989- ),男,蒙古族,内蒙古阿拉善人,博士,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