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思考
2020-12-07马丽
马丽
摘 要: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2020年春,举国抗疫,在此过程中涌现出大量的疫情抗击的鲜活英雄事迹,这些事迹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素材。高校教师要抓住时机结合课程,开展“五个认同”教育,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关键词:“抗疫精神”;爱国主义教育;高校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中我们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其具有时代性,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表现。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涌现出很多抗击疫情的感人事迹,将中华民族精神体现的淋漓尽致。作为高校教师要抓住时机结合课程,开展“五个认同”教育,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一、新冠肺炎疫情下进一步加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
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原本正常的生活。在此次疫情中,我们失去了健康、财富甚至是生命。但是我们也感受到了制度优势、中国速度、中国精神的力量。面对病魔,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共同战“疫”。在此过程中涌现了大量感人事迹都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教材。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有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牢记时代赋予他们的历史使命,早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增强“五个认同”的需要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谈论民族问题的时候,提出“四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2015年他在原有的“四个认同”基础上,增加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虽然“五个认同”强化的是民族大团结,但在意识形态方面,它却表现为最直接、最强大、最有效的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是需要这种强大而又直接的凝聚力,“五个认同”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力保障,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力支撑。作为大学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牢记使命,自觉承担起国家赋予我们的重任,以新的实践创造出更大的成就。
(二)丰富教育教学资源的需要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给青年学子们提出的几点希望,其中第一点就是希望广大青年要爱国,要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对他们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尤为重要。在2019年11月实施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同样提出,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高校要深入、持久、生动的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让爱国主义精神在每位大学生心中落地生根。此次抗击疫情过程中涌现出的大量英雄事迹是高校教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其它专业课程,都可以根据授课内容,结合课程自身特点,深入挖掘教育资源,从不同的角度讲述、诠释、弘扬抗疫精神,把爱国主义情感植根学生心田。同时,深刻认识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的伟大实践。
(三)提高教育教学实效的需要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多形式较单一,基本上以教师灌输为主。当代大学生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排斥的。高校有效的教育应该是因时因地因人因事制宜,对思政课教学模式进行调整。这场疫情阻击战对大学生来说就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其中鲜活的事例充分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思政课教师可以用疫情阻击战的艰辛实践和背后的感人故事,通过相应课程的讲授,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正确的价值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至上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等,引导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同时,根据课程内容有针对性的结合此次疫情阻击战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二、新冠肺炎疫情下爱国主义的主要体现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各个地方、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紧急动员起来,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阻击疫情的人民战争,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在這场特殊的战争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此次抗击疫情阻击战中,无数共产党员挺身而出,坚定站在疫情防控第一线。比如面对疫情,一支33人的机电安装党员突击队冲到了火神山医院通水通电的第一线。他们平均每天工作20个小时;他们吃一顿饭只用5分钟;他们带领400多名工人全速推进9000平方米、4个工区的全部机电安装施工。在疫情抗击过程中,他们以实际行动展现了党员先锋的本色。敢于担当、勇于奉献、严于律己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无论是在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时期,我们都是靠这种可贵的品格不断赢得新的胜利,这些精神需要铭记,更需要传承。
(二)医务工作者等的高尚职业道德
许多医务工作者不顾个人安危与死神竞速,义无反顾地选择逆行、驰援疫区,这是一种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大爱精神。科研工作者不分昼夜地开展实验研究,钟南山教授、李兰娟教授等国内顶级传染病专家,在危难之际承担起国家的脊梁,加强科研联合攻关,争取重大科研突破,这是一种舍己为人的无私奉献精神。79岁高龄的中国勘察设计大师黄锡璆博士得知疫情的第一时间写下请战书要求去一线,毫无保留的把17年前小汤山医院的设计图纸交给武汉中信建筑设计院,这是一种大无畏精神。当然,在此次疫情抗击过程中像他们这样有着高尚职业道德人还有很多,这需要我们牢记,更需要我们延续。
(三)中华儿女团结一心的抗疫精神
无论是战洪水、防非典、抗地震,还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风浪,中国人民总能迸发“比铁还硬,比钢还强”的团结之力,总能书写“人心齐,泰山移”的动人篇章。面对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14亿中华儿女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同舟共济、共克时艰,令行禁止、有序防疫。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得到不断提升。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我们的学生们亲身经历着来自党、政府、社会各行各业、全体人民所展示出来的责任与担当,亲身触摸“有国才有家”的家国情怀,感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需要我们铭刻,更需要我们承袭。
三、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路径
以抗击疫情为契机,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系统而迫切的工程。高校要适时探索新冠疫情下的爱国主义教育有效路径,把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作为学校立德树人的有力抓手,全方位多途径分层次的推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一)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课开展教育
抗疫事迹是时代赋予高校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大好机遇之一,高校教师应当用好抗击疫情这本鲜活的教材,将此次疫情转化为一堂生动的“思政课程”。利用“抗疫”这本教材,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深刻感受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深刻体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优势。大学生通过亲闻目睹重大社会疫情事件,有利于唤醒大学生的感性认识,并转化为一种深度的人生价值思考,引导大学生以积极的状态去面对疫情危机,激发爱国之情。
(二)利用宣讲团开展专题教育宣讲
在疫情结束以后,宣讲团应该以此次“抗疫”过程中展现的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为依托,开展专题宣讲。把“抗疫事迹”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这些真人真事必将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使其更具有生动性和说服力,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家國重任和感恩情怀。在疫情防控期间,高校应结合教育部关于“共抗疫情、爱国力行”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以及“青春告白祖国”系列活动,以此次“抗疫”过程中展现的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为依托,运用宣讲团开展网络及线下专题宣讲。以“微宣讲”“云课堂”等形式把“抗疫事迹”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这些真人真事必将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使其更具有生动性和说服力,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家国重任和感恩情怀,也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用实际行动践行“守护者”、“修行者”、“识途者”的要求。
(三)将“抗疫精神”融入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既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实践。课堂上不能简单地要求专业教师必须用若干时间讲思政,如此,大多数专业课教师只能简单地把思政教育看成专业课程的附加甚至是赘疣。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关系应当是融合一体、相互促进的,专业课的讲授必须严谨、专业,而融入其中的课程思政则应当有温度,有联系,它是教师内在思想的外化,课程思政是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状态对学生的鼓励、激励,是对专业技能之于社会国家重要作用的理性思考,是对历史、民族和国家的正确认识,乃至是对学生人生规划的指引。同时,为夯实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注入更加厚重深刻的内涵为价值指向,选用生动具体的抗疫故事提炼“抗疫精神”。公共基础课程要注重从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奋斗精神的角度讲述“抗疫精神”;专业教育课程要侧重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诠释抗疫精神。
教育工作本就是一项需要时间磨洗、需要经验累积的工作,爱国主义教育则更需要教育工作者投入真心、真情、真我。教师教书育人,不仅要靠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过硬的教学本领,还需要常怀赤子之心。将抗疫精神有机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用好疫情防控这本时代教材,需要广大高校教师“情怀要深,用情要真”。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時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D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9-11/12/content_5451352.htm.
[2]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D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04/30/c_1124436427.htm.
[3] 吴艾玲.深刻认识“五个认同”重要意义[N].新华日报,2019-10-22.
[4] 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伟大精神是从磨难中奋起的强大动力[N].光明日报,2020-03-18.
基金项目:伊犁师范学院校级科研项目《“三期叠加”形势下新疆“去极端化”宣传教育研究》(2018YSJC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