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老街慢时光
2020-12-07黄辉全
黄辉全
著名作家毕淑敏说,人生终要有一场触及灵魂的旅游。铜山古城老街区的公园社区,便是这样一个可与灵魂共舞的地方。
每一次来都能被这片老街区粘住了腿脚,坠入了其用旧岁与今时编织的罗网,一心只想往其地理空间和人文空间的最深处游走。
公园社区是明代铜山古城最古老的街区之一,因民国时期这里建有纪念抗战献机的中正公园而得名。老街区面积不大,仅有0.2平方公里,却是古城历史文化与旅游的最重要区域。这里有自由自在,也有自“游”自在。漫步于寂寥悠长的古街区,蜿蜒的街巷,古老的屋檐,让人如同置身于一幅古朴淡雅的水墨画之中。一圈走来,不仅收获了张弛有度的从容,也收获了安宁沉静的闲适。感觉如进了古城人收藏细软和珍宝的隐秘地,满目都是好风物: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山关帝庙;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铜山城墙;黄道周故居和东山抗战献机纪念碑;康熙王朝廉吏大臣唐朝彝故居;“四有”书记谷文昌主建的南门海堤;鳞次栉比的古民居院落……
老街区的巷子,长长短短,不只曲径通幽,互相通达,连名字也极有烟火味,俗如三仙洞、菜园仔底、文公祠脚、澳岬尾……让人望其名而想一探其故事。传说古城北城门附近有三间厝,居住着三位先生,其中一个是医生,一个是塾师,一个是算命先生,他们各怀技艺,时常诙谐斗智,也为老百姓解忧除烦,邻里戏称其为“三仙”。话说关帝庙前一口深井,涌泉不止,周围居民汲其泉水浇菜,茂盛翠绿,形成好菜园。“菜园仔底”因此而得名。黄道周就是在这里出生、成长,开启绚丽人生。一座故居、一方石斋故里石诉说着一代完人的风节凛然。明地理学家徐霞客称黄道周“字画为馆阁第一,文章为国朝第一,人品为海内第一,学问直接周孔,为今古第一”。还有蔡厝月眉井,与周围的桃井、颜厝井、七仙洞井、高氏井、大老井、厝前井……为古城老街增添了几许神秘与趣闻。
最近有幸收藏了一组百年前东山岛铜山城的老照片,它是不久前英国布里斯托大学“中国历史老照片”项目发布的。让人有种穿越时空感,仿如回到清代光绪年间,看到这位热爱旅游的英国摄影家,不远万里穿越中国、来到海角铜山。他带着浓厚兴趣环城而行,走进街坊,登上岵嵝山,眺望文峰塔,俯瞰铜城全景。那小镇上一片浓烟密瓦,拥挤街巷和鳞次栉比的瓦房民居;延绵城墙下,片片白帆停泊在南门湾,往来渔船、商船在此停靠、交易、补给,络绎繁忙;那伙计们“起航了”的吆喝声依旧回荡在耳际,仿佛看到顶天立地、聪慧过人的铜山海商们,驾驭南北船队浩浩荡荡走南闯北,穿行于茫茫大海间,劈风斩浪耕耘着希望与收获的期盼……我说东山人真要感谢这位外国人,因为他为东山留下了永恒的瞬间,留下了百年沧桑的记忆。
古城人聪明智慧、心思巧妙,他们善于将寻常烟火与山水自然和谐相融,挥洒成一幅幅鲜明生动的山水长卷。置身其间,你会不由自主地放下烦恼,卸下包袱,心灵自由了,脚步轻盈了,悠然地穿过每一条小巷,抚过每一面墙,推开每一扇柴扉,无人催促,也无人打扰。一阵轻盈的脚步声由远而近,回眸间,一位撑着花阳伞的年轻女子款款走来,随心观赏老宅,轻抚着飘逸的榕树根须,画面很温馨。听说这里已成为婚纱照和乡愁怀古照拍摄的网红打卡点。
从古后营三仙洞,经老公园,再到尖石顶,一路闲逛,犹如探寻故事里的一个个章节,让你不停地追寻下去。一座亟待修复的古宅永锡堂,原来是清代康熙名臣、宗人府府丞、赠朝议大夫唐朝彝的故居。在“十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官场腐败吏风环境下,这位大清廉吏坚志守节,刚直不阿,鹤立于官场。敬仰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午后的阳光从树木缝隙中泄漏下来,映射着这里数不清的风云际会,道不尽的人文情愫。这里是明代铜山城守御千户所、总镇衙、卫所中营的军事基地。明洪武二十年(1387)江夏侯奉朱元璋之命率将士依山环海,筑城置所,防倭抵寇,固守海防,在维护海疆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将孤悬的蛮荒海岛,推到军事、文化、宗教、商贸的庶几繁荣境界,呈现出“士族如云,簮缨相望”盛世。
老街留存着太多的故事,填满了历史与现在的每一个细节,等待着我们在转角之处邂逅。推开高氏宅第连扇雕花门,大门上“忠孝传家久,耕读处世长”对联和门楣上一方“德门将大”烫金匾额,让我渐渐地了解到这位清廷诰授“奉政大夫”、海商大户,人称“高四爷”的耕读轶事。一生致力于发展商业和海上运输业的高正扬,与孙有全、黄振发、欧静茹等,都是清末闽南航运界的领军人物,留下赫赫名声。居住在澳岬尾的开漳名儒欧哲的后裔,世代临海而居,擅长捕鱼,栉风沐雨,托迹江湖,拓展南北航运,整个家族拥有大船罾50多艘,成为东山一大望族,流传着“有姓欧的富,没姓欧的厝”之说。历史的烟云散去,人生的风尘漫卷,远去的是曾经的辉煌,留下的是一座古宅大院。一株见证着欧氏族人的发家致富历程的騎墙古榕,被当地人尊为“许愿树”“招财树”。一条条红布带,系着游客许下的愿望,祈祷平安,祝福未来。
老街文脉悠长,先后出了14名文进士、3名武进士,文举人63名、武举人17名,贡生86名,秀才约800名;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以及故居故署、名坊、古井等,对明清铜山的思想文化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就像一条文脉贯穿了古城的前世与今生,镌刻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
老街淳朴,老巷雅致,民居依山就势,逐层递升,错落有致,富有韵律,书写着现代社区的文明与进步。结伴买菜的老人回到院子,开始了一天的劳作;小女孩正拿着一只皮球逗弄着小猫;一位大爷坐在院门前喝着茶,听着潮乐……历历古风,从悠远静深处飘然而至的清音,让古老的芳醇沁入心脾,悠然醉在时光之中。
一座古民居墙头上植满绿叶,挂着细如粉红色的纤细丝带,如帘幕一般随风飘动,别具风韵。它的名字叫一帘幽梦。几位正在拍照的女孩,见有人过来不好意思地放下手中相机。
带着好奇透过门缝,看见偌大的院子摆满了石磨、石臼、石敢当等老旧石器,另一边是流水潺潺的江南小园林。热情的主人邀我进屋参观。满屋的古董、老物件,如同一座微型民俗博物馆,所散发出的历史韵味让我沉醉。这里,能让你读到宁静、古朴、温馨,读到明风清韵,读到当年的繁华与富庶。这里有生活的气息、生活的韵味,惟那美景与美食不可辜负。没错,古城老街不仅处处美景,更有样样美食让人回味无穷,古早味的铜山鱼丸、陈记肉丸、海蛎煎,也有冰镇海石花、奶茶等时尚饮品。一个个精打细磨的手工美味,温暖着食客的胃,暖心,实在。
一片瓦、一块砖、一扇门、一合窗,一幅幅表现关公忠勇仁义、黄道周节义千秋和唐朝彝廉政勤政的墙画,饱含着古老的文化信息,也是社区文明建设画卷的呈现。今天的公园社区街巷虽窄,环境却变美了,不仅宜居怡心,还尽可能地保留了历史的原貌和遗迹,哪怕是一块石碑,一块旧地址的标示牌。是啊,没有了老城区那些遗存,许多历史就没有了印证,只能流浪在庞杂的民间传说中,最后被时光之水稀释得无影无踪。
老人说,如果你走累了不妨到海川昆曲传习所去听听昆曲,到老民宅听听“一唱厝边知,嫂娘婆姨闻歌来”的歌册。尽管游客不能全然理解这些曲艺文化的含义,但只需静静地坐着,手捧一杯香茗,任那婉转悠扬的唱腔、弦声飘入耳朵即可。
休息够了,起身缓步沿台阶来到渔人码头。蔚蓝的大海,清澈的海水、洁白的沙滩,清晨看一轮红日从海中喷薄而出的壮观情景;傍晚观碧海映红霞,如散银碎金,闪烁跳动,美不胜收;看涨潮时“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丽景象。年轻人可以在此追寻电影《左耳》足迹,感受“李珥与许弋”式的爱情故事,体验风动帆船,听涛揽海,尽情玩出海上速度与激情的别样乐趣。
古老而年轻的公园社区,就像一颗古朴的明珠,从600多年前璀璨到今天,像一座历史悠久的人文博物馆,抖落的是尘埃,留下的是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