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磁场效应”激活职工创新“基因”
2020-12-07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的通知》 (中发〔2017〕14号)文件精神,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提升全市职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水平,进一步推动全市企事业单位高技能人才培养及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北京市总工会开展了“2019年度市级(示范性)职工创新工作室评选、认定暨首都职工自主创新成果征集、评选、推广”活动。经各基层企事业单位推荐申报、专家评审等环节,北京市总工会决定,认定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王小平创新工作室等20家职工创新工作室为以领军人名字命名的市级示范性职工创新工作室。
近日,市总工会又制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北京市职工创新工作室工作的意见》和《北京市级职工创新工作室管理办法》,提出,到2025年,全市各级职工创新工作室总数要超过8000家,市级职工创新工作室将超过900家。《意见》还提出,让职工创新工作室真正成为发挥劳模和工匠人才作用的主阵地,传承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新平台,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攻关站,打造一支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技术工人队伍。
本刊专门对20家获评市级称号的职工创新工作室事迹进行了采写,将他们的创新技术与读者分享,让我们一起感受他们的科研精神,用科技展望未来。
领军人物:王小平
52岁,中共党员,博士,教授级高工,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首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二级巡视员。2010年被评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
王小平创新工作室
“森林文化”引领和谐共生新理念
于2016年4月创建的王小平创新工作室,是一支充满朝气活力、经验丰富、科技研发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团队。
工作室坚持以科技为引领,先后以近自然森林健康经营、森林疗养、森林大篷车进公园进社区、主题森林文化节等活动方式,不断加强“森林文化”理念传播;通过“增彩延绿”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引进国外专家交流培训等方式,为北京市民提供新颖的森林体验式服务。近年来,工作室通过国际合作,先后引进韩国森林休养、日本森林疗养、美国森林健康经营、德国森林近自然经营和小型水体生态恢复等先进技术及先进理念,工作室在对原技术充分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使森林健康经营技术被写入《北京山区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促进发展机制》,使近自然森林经营技术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为促进森林体验教育、森林疗养等新兴理念落地北京,工作室还建立了五处森林疗养和体验教育基地,引领了全国森林体验教育和森林疗养事业发展,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让“和谐共生”成为首都居民的新理念。
领军人物:刘更生
56岁,中共党员,北京金隅天坛家具股份有限公司龙顺成副总经理。曾获“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一级工艺大师”“北京大工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刘更生大师工作室
让“京作”硬木家具焕发新生
目前在红木家具市场上流行的家具表面处理工艺为喷漆,而龙顺成公司刘更生大师工作室则在运用传统榫卯结构制作家具的同时,采用传统“京作”硬木家具“烫蜡工艺”逐步改进家具表面处理技艺,完善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能。
成立于2016年的刘更生大师工作室,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机械代替手工,能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的线型刀具制作;运用水磨烫蜡打磨工艺,使家具表面更加光滑、更加环保的传统家具表面处理工艺技法。同时,工作室先后创新了可大幅度提高原材料利用率、节约珍贵木材、降低原材料成本的曲线拼接技法;在运用传统榫卯结构的基础上不断改进,使其更加科学合理,提升了“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标准,为企业产品的品质提升作出了贡献。为了弘扬“京作”硬木家具,工作室仿制了金丝楠鸾凤顶箱柜、紫檀耕织图罗汉床、紫檀曲尺罗汉床等经典重器家具,并为国家重点工程任务设计、制作了大批红木家具。
领军人物:李书鹏
42岁,北京建工环境修复公司副总经理。曾主持和参与指导完成多项国内外大型土壤地下水修复项目,引进转化及研发相关技术和产品,积累了大量的工程实践经验及项目管理经验。
土壤地下水修复技术创新工作室
他们,用科技为土壤“解毒”
凭借《原位热脱附在污染场地土壤修复中的应用》,助公司成功中标2项工程项目,中标金额达18亿元;在污染土壤快速淋洗装备研制项目中,研发出适宜重金属、有机及复合污染土壤“解毒”设备,不但在多个项目上应用,还作为国家级环保科技项目的重要成果,入选了“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这些都是土壤地下水修复技术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结出的硕果。
成立于2016年的土壤地下水修复技术创新工作室,以技术手段治理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使受损的生态恢复健康。同时,工作室充分发挥北京建工修复公司在技术应用、工程实践、产业化方面的领跑优势,相继开展了修复技术攻关、知识产权布局、前沿技术交流等一系列工作,并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技术项目研发和应用孵化。在工艺创新方面,工作室还先后开发了土壤淋洗工艺、常温解吸修复工艺、土壤原位深层搅拌工艺、热强化修复等系列技术,填补了数十项行业技术空白。
领军人物:李斌
57岁,中共党员,北京市自动化工程学校高级工程师、高级讲师。曾获北京市第三届日用工业四新产品优秀设计三等奖、北京市工业系统工程技术人员调整产品结构贡献三等功。
李斌创新工作室
孕育高技能人才是他们不变的初心
在我国气象、环保、国土、海监等行业级无人机驾驶员,但培养专业人才的低空无人机操控培训机构却较少。鉴于此,主要围绕模具数字建模创新设计与智能制造技术服务领域开展工作的李斌创新工作室,将“无人机教学训练机及教学文件的开发”确定为向北京市总工会申报的创新助推项目。
成立于2015年的李斌创新工作室,自组建起就致力于加快模具行业技能人才培养和模具行业技术转化,并为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无人机操控与维护技术应用专业开发了多个教学项目及配套的教学设施。据李斌介绍,工作室曾先后为本科院校与职业院校提供了技术研发及技术支持,参与和承办了各类技术讲座、技能培训及课题研究,同时还为北京模具行业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近年来,工作室又承担了北京市大工匠讲堂等工作。李斌对工作室未来发展也有了更清晰的方向:“今后,我们仍然致力于提高首都职工技能,打造一个为首都职工提供技术服务、技术培训、技能提升的示范性职工创新工作室。”
领军人物:张忠涛
56岁,中共党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受聘为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张忠涛创新工作室
打破国际壁垒,自主研发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
人们都知道,普通腔镜手术一般至少需要在身体上打四五个孔,而单孔腔镜手术却只需打一个孔就能进行手术。此项技术曾覆盖泌尿外科、妇产科、普外科等科室,涉及肾脏、输尿管以及肝脏、胃、结直肠等手术。可近些年,这项技术却遭遇瓶颈。“单孔腔镜手术要想有跨越式的发展,必须得依靠机器人!”2012年,张忠涛大胆提出这一设想,并带领团队联合国内几所工科高校,着手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的研发。
成立于1998年的张忠涛创新工作室,是以建设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全国性消化外科临床诊疗和研究中心,在国内消化外科技术进步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在国内消化外科数据库建设、优化与推广方面发挥示范作用为目标的科研团队。如今,35名成员自主研发“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采用了可形变连续体结构机械臂,打破国际专利壁垒,获得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下一步,他们将研究重点聚焦于消化外科临床研究数据库的优化及推广上。
领军人物:苗兴光
34岁,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中建二局安装工程有限公司钢结构技术负责人。曾获国家级荣誉29项、省部级荣誉14项。
苗兴光创新工作室
持续为钢构工程赋能加码
西安丝路国际展览中心、北京大兴机场、北京冬奥会场馆……这些受人瞩目的建筑,都留下了苗兴光创新工作室的足迹。工作室用钢结构设计、制作、安装、焊接技术的深耕,铸造了一座座精品钢结构工程。
成立于2014年的苗兴光创新工作室,不断提高焊接技能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德才兼备、技能过硬、创新能力强的产业工人队伍。
在参建大批国家、省、市重点钢结构工程中,苗兴光创新工作室开发出建筑行业第一个“钢结构全生命周期智慧平台”,每年可以节约施工建设成本500余万元。依托于智慧平台,施工人员通过建筑构件模型与构件条形码进行信息关联,将构件条形码信息与各工位、工序进行分配,在制作、安装过程中通过扫描条形码获得构件实时状态信息,实现构件原材管理、构件制作与发运、现场堆放和安装一体化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有效提高了钢结构施工效率和质量,确保了工程高品质。
领军人物:王义春
36岁,中共党员,北京金隅北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中级工程师。曾获全国建材行业技术革新二、三等奖,中国循环经济科学技术二等奖,荣获北京青年榜样称号。
王义春创新工作室
用科技变废物为资源
螺旋泵系统是我国大部分企业中危废处置系统中处置能力最强、接收物料最复杂的系统,该系统能够处置大块污泥漆渣、废胶、工业垃圾、废药等各种复杂物料,但其加料方式却是使用叉车卸桶后,利用人工倾倒铁桶倒料,属于“人拉肩扛”式的落后工具。成立于2011年的王义春创新工作室,就是针对在水泥窑协同处置废物领域开展循环经济创新。
拥有23名成员的王义春创新工作室,下设常规固废处置组、生活污泥处置组、资源综合利用组,分别在废弃物处置、生活污泥处置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开展工作。创建出了一条包含连续倒桶、计数、称重、桶内残留判定、工作区误闯急停等在内的机械手臂自动化控制预处理系统。该项目的实施,既提升了处置系统倒料效率、保证倒桶连续性,又降低了职工职业健康风险。
截止目前,创新工作室拥有5项专利,并荣获中国建材协会技术革新二等奖等多项荣誉称号。
领军人物:王泽强
41岁,中共党员,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17年入选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2018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三次获得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王泽强创新工作室
立志挑战难度更大的预应力结构
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双向张弦梁结构,国内首个及跨度最大的弦支穹顶结构,国内首个大跨度索穹顶结构,国内跨度最大的马鞍形柔性索网结构……这些预应力结构的设计和施工,都来自于王泽强创新工作室。
以张拉整体概念为基础的各种预应力结构,是目前大跨度空间结构中的主要结构形式,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体育场馆、航站楼、飞机库等实际工程中。成立于2005年的王泽强创新工作室,正是以大跨度预应力空间钢结构为研究对象,以结构形式创新和施工技术创新为目标,以人才培养、课题研究、技术攻关、科研成果转换、推动科技发展为主要任务。如今,由21人组成的工作室,已经累计承担并攻克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北京市科委、北京建工集团的科研课题13项,还承担了国内外预应力空间钢结构工程设计与施工项目近300项,为企业创造产值4.5亿元,实现利润近1亿元。
领军人物:王保勇
37岁,中共党员,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副高级工程师,北京市劳动模范。
王保勇劳模创新工作室
攻克镀锌产线的技术难点
对于镀锌产品来说,热镀锌过程中锌灰的多少将严重影响其表面质量。如何减少锌灰锌渣的产生,一直是行业内公认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王保勇劳模创新工作室肩负起提升镀锌产品质量的使命,致力于打造高表面级别镀锌汽车板精品。
这个由镀锌产线的作业长、专业工程师和现场操作工组成的创新工作室,达成共识:定期定点,每个人自学一个点,然后给其他成员进行培训,快速实现知识共享。针对热镀锌产品表面锌灰缺陷的形成机理,创新工作室成员采用六西格玛方法,重点研究锌灰缺陷产生的原因。在团队的不懈努力下,最终使锌灰锌渣缺陷从原先的每百米13个减少至现在的1个以内,镀锌汽车板的质量也因此得到质的飞跃。经检测,“高端汽车外板产线镀锌关键设备自主研发及工艺技术研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据统计,自2015年成立以来,创新工作室共同解决了40多项技术难题。
领军人物:孙灿
39岁,中共党员,北汽集团越野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电子电器与空调部部长。2016年获得首都五一劳动奖章,2017年作为项目带头人获得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孙灿创新工作室
搭建智能网联生态新体系
近年来,车联网被认为是物联网体系中最有产业潜力、市场需求最明确的领域之一。以互联网+汽车的形式打造互联网汽车,是从本质上颠覆汽车行业传统定义。如何在传统车联网的基础上增加具有越野特色的功能,吸引专业的越野用户,进而通过网联盈利,是摆在北汽越野智能网联发展规划面前的一个重大难题。
由孙灿领军的创新工作室牵头进行了越野车特色智能网联生态系统的开发和搭建,项目采用“平台+终端+互联+数据+服务”的方式,以手机客户端为载体,为用户提供全面的安防服务、综合信息娱乐服务、大数据增值服务等,并结合互联网思维,致力于形成极具特色的产业链。如今,工作室已经形成“研究创新理论、形成创新方法、开发创新工具、实践创新应用”的模式,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把创新思维融入技术开发设计,实现开发模式、管理方法和流程的创新,最终实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产品开发。
领军人物:苏中
58岁,中共党员,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导师、教授,北京市先进工作者,享受政府特贴。先后承担国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及装备型号/预研等项目40余项。
苏中创新工作室
突破信息传输技术瓶颈 打造“生命通道”
隧道施工应急通信系统,能在隧道出现险情时,对保证施工人员快速撤离,避免人身伤害,减小经济损失起到重要作用。然而,研究具有无线强穿透信息传输能力的应急救援通讯保障技术及装备,解决公共数据网络无法提供可靠保障情况下的信息传输问题,已成为国内外交通工程建设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成立于2011年的苏中创新工作室迎难而上。苏中认为,科研的创新,在于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是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最后转化为具体应用成果。隧道施工应急通信系统的应用,将为地铁、道路隧道、地下空间的施工安全和应急救援提供有效技术保障。
眼下正全力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隧道施工应急通信系统。他们以解决全封闭厚实塌方段应急通信为突破口,开展可穿透百米以上地质结构的地电极电流场通信技术研究,实现黄金1小时获取隧道事故被困人员信息,填补现有隧道事故发生后缺乏强穿透通信的空白。
领军人物:李宏军
56岁,中共党员,农工党党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放射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传染病放射学国际化学科建设奠基者及传染病放射学系统理论开创者。
李宏军创新工作室
开创传染病影像学理论研究体系先河
传染病影像学研究对于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早诊早治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及社会的稳定和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次在国际上提出并确定传染病放射学的定义,开创传染病作为一个独立病人群体的医学影像学系统理论体系、技术规范和诊断指南,创建39种法定传染经过十多年的创新型研究,目前已提升为73.1%的临床符合率。病放射学样本资源数据库……这些创新成果都来自于李宏军创新工作室。
2007年以前,HBV肝细胞肝癌的临床影像诊断符合率仅37.1%。自2007年成立以来,工作室在传染病影像学领域以艾滋病、HBV相关肝细胞癌为研究目标,积极推动了佑安医院精确诊疗技术的发展,大幅提高了疾病治愈率和有效率。如今,工作室中的90名成员根据专业分为临床应用基础研究组、诊断组、技术组、护理组、医工组、安全组,组与组之间交叉管理,高效、高质量、高速度交叉合作,其研究成果也走出国门,赢得了世界的认可和尊重。
领军人物:杨威
45岁,中共党员,教授级高工,北京市房屋安全管理事务中心主任。
杨威创新工作室
首都房屋建筑安全的“守护者”
降低危险房屋的倒塌风险,避免发生恶性房屋倒塌事故,是各大城市房屋管理部门共同的难题。首都危险房屋解危排险始终是市委市政府领导关注的大事之一。作为北京市住建委唯一一个职工创新工作室,杨威创新工作室自成立起,就紧紧围绕北京市住建委的房屋安全管理技术需求开展工作。
为了改变原有发现危房的被动管理模式,工作室大胆探索,将最新的InSAR雷达卫星扫描技术应用于发现危房倾斜和沉降的主动发现预警中,并完成“InSAR预警房屋风险的课题研究”。为了解决千万级人口的特大城市危险房屋监控和解危的管理难题,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工作室研究完成了“北京市危险房屋管理系统”的开发建设。这是我国特大城市首次采用信息化手段监控危房的解危全过程,实现了管理手段的飞跃。此外,杨威在参与主编《危险房屋鉴定标准》时,还创新性地提出D级危房分级管理的理念,为危险房屋的解危排险找到了隐患重点。
领军人物:张晓卫
50岁,中共党员,丰台区第一小学英语教研室主任,先后开展学科整合、英语课程建设、互联网下培养学生口语能力等方向的市、区级课题研究。
小学英语教学探究与实践创新工作室
搭建教研平台提升英语教育整体水平
“合作共研,智慧碰撞,共同提升”,遵循这一宗旨,由张晓卫领军、16名教师组成的创新工作室,自2014年成立工作室以来,有序地开展英语教学探究与实践工作。
在平时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创新工作室里的每一名老师都会将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败笔进行及时的记录与反思,结合每周固定的业务研讨活动,将自己的所思所想与同组老师进行沟通和交流,相互借鉴好的教育教学方法,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有效手段,从而摸索出了多种课型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师们还通过调查问卷、小范围访谈等形式调查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发挥自身优势发展了17个英语社团,包括中、高年级的英语剧、科普英语剧、英语趣味阅读,低年级的英语自然拼音法、说唱歌谣等社团,涉及学生500多人。近年来,创新工作室研究的相关课题汇报活动获得了市、区教研员的一致好评,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了教师们的整体研究水平。
领军人物:张朝阳
46岁,中共党员,北京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曾获北京市乃至全国电力行业QC小组活动优秀推进者,全国电力行业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三等奖等多项荣誉。
张朝阳创新工作室
聚焦高效清洁供热 打造技术尖兵队伍
立足构建清洁低碳用能模式、推进能源科技创新的张朝阳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3年,是一支在电厂设备安全、机组经济运行、科技创新与环境保护领域,以创新技术与管理方法为目标成立的电厂技术团队。
为使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同频共振,工作室紧贴企业生产实际,开展群众性技术攻关、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活动。截至目前,工作室集体攻关科技活动共有17项,为企业节约资金约5500万元。其中,工作室提出的在严重雾霾或多柳絮等恶劣天气情况下稳定运行措施,解决了燃机在恶劣天气下空滤器入口压差升高的问题,年度减少经济损失约840万元,保证了冬季的居民供暖质量。近年来,创新工作室与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高校进行合作,共同开发了多个科技项目并取得一定成果,同时每年定期请师生到公司进行参观交流,传播热电领域先进技术与知识。
领军人物:陈蕾
49岁,中共党员,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四奖章获得者。
陈蕾职工创新工作室
建筑行业固废的精益管理
绿色施工,作为建筑全寿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实现建筑领域资源节约和节能减排的关键环节。中建一局是全国最早提出绿色施工理念和编写绿色施工企业标准的企业,而陈蕾职工创新工作室则致力于通过示范工程的研发与实践,实现固废减排目标并推广应用。
工作室依托“十三五”国家课题,系统开展施工现场固废减排技术研究工作,并首次提出了以节材设计、减废工艺等内容为核心形成具备国际领先水平的固废源头减量化方法框架,同时,自主研制了在施工现场的复杂环境,可自由搭配功能模块、适应狭小场地条件的施工现场固废资源化处置设备。这一研究成果预计实现现场废弃物减量70%,每年减少良田破坏约10.5万亩。这个由14人组成的工作室,在短短的四年时间里,已取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科技成果,最近又在公共建筑改造、智慧建造等领域,斩获多项国家授权专利、工法、论文等成果。
领军人物:周彦君
58岁,中共党员,高级工艺美术师、北京工艺美术大师,享受北京市政府特殊津贴高级技师。2017年获“国企楷模·北京榜样”优秀人物称号,2018年获“优秀企业家”称号。
周彦君创新工作室
坚持工美创新 打造时代精品
“我们要创造时代的符号,不是简单的继承,不是把一个东西做大做小或做工深入一点而已。我们要创新,在概念、工艺技艺、效果等各个方面都要创新。”对于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趋势,周彦君认为,一定要摒除“拿来主义”和单一的模仿,要结合时代做出创新和改变。
成立于2014年的周彦君创新工作室,始终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致力于贵金属产品、国务政务礼品、国家级表彰类产品的设计与研发。工作室勇于创新,突破常规,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工艺紧密结合,大胆尝试新思路、新方法和新工艺。经过不懈努力,工作室以创新性的工作完成了APCE国家领导人礼品设计、国礼设计、“‘庆祝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元首请柬设计”、时尚星座黄金饰品等数十项重要项目设计,为国家赢得了荣誉。工作室成立后设计的产品创造价值上千万,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设计人才,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领军人物:侯本祥
54岁,中共党员,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主任和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副秘书长,科技研究部部长,北京口腔医学会常务理事。
显微根管治疗创新工作室
全力保住患者每一颗天然牙
牙体牙髓病是口腔临床最常见的疾病,口腔病患者中牙体牙髓病患者约占70%,老百姓常说的补牙、杀神经,都是牙体牙髓病的治疗。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主任侯本祥看来,他的使命就是要全力保住患者每一颗天然牙。
一直以来,牙体牙髓病医生做的就是“牙疼止疼、有洞补洞”的工作,“杀过神经”的牙再出问题,只有拔除。2011年,以侯本祥教授为领军人的显微根管治疗创新工作室成立。工作室以显微根管治疗为突破口,通过微创和精准治疗,提高了根管治疗术的质量和天然牙的保存率。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创新工作室在根管器械折断的取出、根管侧穿修补、显微超声根管外科等方面广泛开展基础和临床研究,先后获得国家自然基金14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连续16年举办国家级显微根管治疗技术学习班,将显微根管治疗技术和理念向全国推广,培养了大批口腔专科医师,使我国牙体牙髓病治疗方法和技术达到了国际水平。
领军人物:顾军农
55岁,中共党员,正高级工程师,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技术研究院党支部书记、院长。曾两次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2009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顾军农创新工作室
用科研为优质供水服务护航
超滤膜污染控制技术措施,每年节约清洗成本约50万元;污泥沉降比自动检测装置,拟人眼读取机械加速澄清池的“沉降比”参数,能够完全替代传统的人工读取方式,每年仅一个水厂即可节省人力成本约15~30万元……这些成果都是顾军农创新工作室取得的。
成立于2016年的顾军农工作室,始终围绕首都优质供水、安全供水开展科学研究。课题研究机制是创新工艺的重要前提,《多水源水厂深度处理和超滤组合工艺》和《机加池排泥系统精准控制原理与自动排泥可行性研究》研究创新成果不仅为确保优质供水提供了技术保障,也在节能降耗、创收创效上获得显著成效。尤其是以南水北调水对北京市饮用水水质带来的安全风险作为研究基点,工作室开发出技术超前、经济实用、集成度高的净水技术,建立了涵盖水源、生产工艺和管网配送的全方位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和工程体系。
领军人物:黄海荣
48岁,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诊断试剂评审专家,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基础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结核病临床新技术转化与应用职工创新工作室
以基因测序法鉴定分枝杆菌菌种
我国非结核分枝杆菌(NTM)感染的问题曾经长期困扰着患者。由于不同种NTM感染在治疗用药选择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如何正确诊治、何种菌种鉴定技术更准确便摆在了结核病研究人员的面前。
结核病临床新技术转化与应用职工创新工作室在国内较早关注了NTM感染,并首次报道了我国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情况、菌种组成和临床相关性。随着不断地积累,工作室更是在国内首次建立了结核分枝杆菌利福布汀药物敏感性试验,首次实现以基因测序法进行分枝杆菌菌种鉴定,开发了国内首个用于分枝杆菌菌种鉴定的平台。
如今,工作室开发的分枝杆菌研究数据管理平台已向国内多家机构推广。通过这款平台的使用,结核病实验室能够将结核病患者的临床数据、各种检验结果、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等科研数据进行全面的收集、管理,对于提高资源的利用价值,扩大科研产出有重要的推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