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联合脐疗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临床研究
2020-12-07张盼
张 盼
(北京市门头沟区中医医院针灸科,北京 102300)
原发性痛经一般指在卵巢和子宫等器官未发生器质性病变的情况下,发生于月经来潮前或月经期内的周期性腰骶痛或小腹坠痛[1],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甚至脸色苍白、手脚冰凉、剧烈疼痛和昏厥等,属中医学“经行腹痛”范畴,临床以寒凝血瘀型较为多见。子宫收缩异常、内分泌、免疫及神经和神经递质等因素均可能导致原发性痛经的发生[2],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原发性痛经的发生率约占痛经患者的60%,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女性的正常生活[3]。非甾体抗炎药是目前临床上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常用药物,但此类药物对人体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部分患者难以耐受,且治疗后复发率较高,疗效不甚理想[4]。我们采用穴位埋线联合脐疗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疗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11—2018-11月就诊于北京市门头沟区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经妇科及B超检查无盆腔器质性病变的痛经患者86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妇产科学》第8版中原发性痛经相关诊断标准[5]及《中医妇科学》中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相关诊断标准[6]。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中途剔除6例,其中观察组失访2例,1例患者由于艾灸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烟雾导致气道高反应而退出;对照组失访1例,2例患者由于针刺导致局部皮肤组织发生瘙痒症状而退出,最后实际纳入80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年龄(20.5±2.8)岁,身体质量指数(19.7±2.0)kg/m2,初潮年龄(14.1±1.5)岁,平均病程(5.6±1.6)年;观察组年龄(20.7±2.5)岁,身体质量指数(19.5±2.1)kg/m2,初潮年龄(14.5±1.2)岁,平均病程(5.4±1.9)年。2组患者年龄、月经初潮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病程长短等基础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②除原发性痛经外,未患有其他内科或者外科疾病。排除标准:①对非甾体类抗炎药不耐受者;②不按本研究方案进行治疗,同时接受本研究方案外其他疗法导致无法准确判定疗效者;③治疗穴位处皮肤存在溃破或感染者;④精神病患者或有肝、肾、心脑血管及造血系统等疾病者。脱落与剔除标准:①违反治疗方案者;②主动提出中止参与研究者;③与研究中心失去联系者;④生理上发生特殊变化或者不能坚持整个疗程者,如果患者治疗进程已超2/3,可将其治疗效果纳入统计学分析范畴。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学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每日口服3次布洛芬咀嚼片(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70202,规格:0.2g×10片),每次0.2g,从月经前3天起开始服药,连续服用5 d至经期第2天停用,此为1个治疗周期,连续治疗3个月。
1.2.2 观察组 脐疗:取神阙穴行隔姜灸,方法:直径2~3 cm,厚度0.2~0.3 cm的新鲜生姜薄片置于神阙穴上,选用3年艾柱(济南欧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规格:20 mm×28 mm,纯度:40∶1)插入艾灸盖中约1 cm,艾柱点燃并盖上灸盒(浙江恒弛实业有限公司,规格:92×85×85 mm),神阙穴施灸,每次灸一壮,施灸过程中可根据患者皮肤情况调整艾柱高度。休息10 min后行穴位埋线。
穴位埋线选穴:三阴交(双)、地机(双)、血海(双)、关元,方法:患者取平卧位,暴露选用穴位处皮肤,常规消毒,剪去2寸毫针针头作针芯,7号注射针头作套管,将毫针穿入针尾制成简易埋线针。羊肠线和镊子消毒,用镊子夹取1~1.5 cm羊肠线从针头尖端放入注射针中,羊肠线长度以不超出针头为宜。右手持针并将针刺入到指定深度,待针感出现后,右手外退针管,左手里推针芯,在穴位处肌层或皮下组织内埋置预先置于针内的羊肠线,完成埋置操作后将埋线针拔出并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片刻。随后在针孔处无菌敷料外敷,医用胶布固定24 h。每2周治疗1次,连续治疗3个月。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标准
观察指标:治疗前和治疗3、6个月后评定患者痛经程度:采用中华医学会疼痛学会监制的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7]评分,<30分为有能够忍受的轻微疼痛;30~70分为疼痛已经影响到睡眠,但尚在能够忍受的范围;71~100分为疼痛难忍且感受逐渐强烈。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8]对患者痛经症状进行评分,≤8分为轻度,9~13分为中度,14~16分为重度。
疗效评价标准[8]:痊愈:疼痛完全消失,并且连续3个月经周期未复发或相关症候积分减少95%以上;显效:疼痛明显减轻且患者能够正常工作,但不能维持3个月经周期以上或相关症候积分减少70%以上;有效:疼痛有所减轻,但仍影响学习和工作,且不能维持3个月经周期以上或相关症候积分减少30%以上;无效:疼痛没有改善或相关症候积分减少在30%以下。痊愈+显效+有效=总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VAS评分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3、6个月后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VAS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分,
2.2 痛经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痛经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3、6个月后痛经症状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痛经症状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痛经症状评分比较(分,
2.3 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3、6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观察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 n(%)
3 讨 论
原发性痛经属中医学“行经腹痛”、“室女痛经”范畴,寒凝血瘀型为最常见和多发的症型,病位在冲任、胞宫,主要是冲任二脉及胞宫感受寒邪,气血运行不畅,经血滞于胞中所致[9]。患者大多素体不足,畏寒肢冷,与人体阳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有关,故补益阳气、调整机体功能是本症的治疗原则。《灵枢·官能》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艾灸可调节脏腑机能、促进机体新陈代谢、提髙机体免疫力[10]。神阙穴是任督脉经络汇合点,既是人体任脉要穴,又与督脉命门穴相对应,中医将神阙穴视为先天本源,是气血运行的重要通道[11-12]。采用隔姜灸神阙穴的方法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结合了腧穴调整、艾灸温通及生姜温散的作用。穴位埋线是在特定穴位,通过专用针具在穴位皮下组织肌肉层植入羊肠线,羊肠线在体内发生软化、分解、液化及吸收等一系列生化反应,产生对人体有刺激作用的各种能量和信息,并经由经络传至全身,进而达到止痛、舒筋活络及调和气血的作用,最终实现治疗疾病的目的[13]。
有研究表明内分泌失调、子宫痉挛性收缩及缺血是原发性痛经的重要发病原因。子宫细胞舒张和收缩的过程与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PG)直接相关,当子宫内膜细胞产生过量的PGF2α时,引起子宫平滑肌痉挛性收缩,导致痛经,特定穴位埋线和脐疗能够有效降低PGF2α的含量,调节PGF2α的分泌,达到解除子宫痉挛和止痛的效果[14-15]。同时埋线和脐疗可以调整催产素分泌,通过神经中枢和外周神经等多种机制达到镇痛效果[16]。
综上,穴位埋线联合脐疗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优于单纯布洛芬咀嚼片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