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胸腔镜微创手术方案治疗肺大疱的效果比较
2020-12-07董亚辉
董亚辉
(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胸外科,河南 南阳 473000)
肺大疱是临床常见的胸外科疾病,发病机制为小支气管出现炎症反应,其临床表现为伴有不同程度的胸闷、气短,一旦肺大疱破裂,则会导致出现自发性气胸,引发呼吸困难、发绀等严重症状[1]。临床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但传统的开胸手术具有创伤较大,康复时间较长等缺点。近几年胸腔镜微创手术在治疗肺大疱中已取得较大成果,但不同操作方法对肺大疱的治疗价值仍有争议[2-3]。鉴于此,本研究探讨单孔、双孔胸腔镜微创手术方案对肺大疱患者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肺大疱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操作孔情况将其分为单孔组(39例)和双孔组(39例)。其中单孔组男20例,女19例;年龄为20~60岁,平均(39.75±4.26)岁;左侧肺大疱17例,右侧22例;伴自发性气胸31例。双孔组男19例,女20例;年龄为22~60岁,平均(40.23±4.61)岁;左侧肺大疱19例,右侧20例;伴自发性气胸30例。(1)纳入标准:①经X线及CT检查确诊为肺大疱;②接受胸腔镜微创手术,且对手术可耐受;③临床资料完整。(2)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②合并肝、肾功能损伤;③合并严重胸膜粘连。两组上述性别、年龄、肺大疱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
1.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全身双腔气管内插管麻醉,健肢侧卧,患侧上肢抬高并固定在支架上。
1.2.1单孔组 接受胸腔镜单孔切除术。从腋前线、腋中线之间的第4或第5肋间间隙做2.0~2.5 cm切口作为观察孔,通过术前CT检查和常规胸腔探查,确定肺大疱的位置和大小。通过观察孔,将观察镜和分离钳送入,在显微镜下从组织中分离水疱,然后使用分离钳夹出肺大疱,并用直线切割缝合器将肺大疱切除,经注水试验确保无漏气后,再将生物蛋白胶喷洒上。术中采用电凝、烧灼治疗肺小疱,并套扎,将胸管置于切口处引流,切口按常规方法缝合。
1.2.2双孔组 接受胸腔镜双孔切除术。以患侧腋中线第7肋间隙做切口长1.0 cm的观察孔,以腋前线第4肋间隙做切口长2.0~2.5 cm的操作孔。其余操作方法与单孔组相同,均根据肺大疱的位置,选择合适的角度放置切割缝合器,切除肺大疱,探查胸腔,止血,放置引流管等。
1.3 评价指标
1.3.1围手术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胸管留置时间。
1.3.2疼痛情况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4]评估两组术前,术后6、12、24、72 h的疼痛程度,该量表分值为0~10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越疼痛。
1.3.3肺功能变化差值 采用肺功能测定仪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的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aximal voluntary ventilation,MVV),并计算出其变化差值。
1.3.4并发症发生率 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切口感染、漏气、肺不张及胸腔积液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2 结果
2.1 围手术期指标与双孔组相比,单孔组术中出血量较少,切口长度、胸管留置时间均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2.2 疼痛情况两组术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双孔组相比,单孔组术后6、12、24、72 h的VAS评分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分)
2.3 肺功能变化差值与双孔组相比,单孔组FVC、FEV1及MVV变化差值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肺功能变化差值比较
2.4 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随访6个月,单孔组发生1例切口感染、1例漏气,并发症发生率为5.13%(2/39)。双孔组发生1例切口感染、2例漏气,1例肺不张及1例胸腔积液,并发症发生率为12.82%(5/39)。单孔组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于双孔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28,P=0.235)。
3 讨论
肺大疱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肺泡腔内压力上升,肺泡壁破裂,破裂后的肺泡相互融合,在肺组织内形成大于1 cm直径的含气囊腔,伴有不同程度的胸闷和气短症状,一旦肺大疱破裂,会导致自发性气胸,引起呼吸困难、气急、发绀等[5]。手术是治疗肺大疱的有效方法,但传统的开胸手术具有切口大,术后康复时间长,耐受性较差等缺点。随着胸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胸腔镜微创手术在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减轻医源性损伤方面疗效显著[6]。
单孔法和双孔法是在三孔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微创技术,旨在减少操作孔,减轻手术创伤[7]。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双孔组相比,单孔组术中出血量较少,切口长度、胸管留置时间均较短,表明行胸腔镜单孔切除术治疗肺大疱较双孔切除术效果好,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切口长度、胸管留置时间。分析其原因在于,胸腔镜单孔切除术仅选取从腋前线、腋中线之间的第4或第5肋间间隙做2.0~2.5 cm的切口作为观察孔,减少手术中的打孔数,缩短术中止血和缝合时间,使麻醉和手术时间缩短。由于皮下神经血管、腋下后线区肌肉组织丰富,该方法可减轻手术创伤。研究显示,单孔手术可减少肋间神经的牵拉和干扰,减小手术切口,减轻手术创伤[8-9],与本研究结果相符。本研究结果显示,单孔组术后6、12、24、72 h的VAS评分均较双孔组低,单孔组FVC、FEV1及MVV变化差值较双孔组低,表明行胸腔镜单孔切除术治疗肺大疱较双孔切除术,疼痛程度较轻,单孔法对肺大疱患者肺功能负面影响较小[5]。分析其原因在于,双孔法增加了打孔数,增加了麻醉及手术操作时间,加重了手术创伤,增加了疼痛感[10],本研究通过肺功能监测发现单孔法对患者肺功能影响较小。本研究结果显示,单孔组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于双孔组,但差异不显著,表明采用胸腔镜单孔切除术治疗肺大疱较双孔切除术,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性更高。
综上所述,采用胸腔镜单孔切除术治疗肺大疱较双孔切除术效果好,可减轻机体创伤,疼痛程度较轻,且对肺功能水平影响较小,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