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腰大池引流联合开颅夹闭术治疗急性破裂期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分析
2020-12-07张飞
张飞
(睢县人民医院 神经外一科,河南 商丘 476900)
急性破裂期颅内动脉瘤属于临床严重疾病,多因脑动脉管壁先天性缺陷或血管腔内压力异常增高所致,给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带来不利影响[1]。开颅夹闭术属于治疗急性破裂期颅内动脉瘤常用术式,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神经功能,但单纯应用的临床效果不理想。于开颅夹闭术术后实施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是近年来逐步发展的一种新型治疗方式。本研究选取77例急性破裂期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持续腰大池引流联合开颅夹闭术治疗急性破裂期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2月睢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7例急性破裂期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n=38)与试验组(n=39)。对照组:男24例,女14例;年龄43~76岁,平均(59.13±4.96)岁;发病时间0.5~2.8 h,平均(1.84±0.23)h;瘤体大小4.8~12.3 cm,平均(8.29±1.35)cm;瘤体位置为10例大脑前动脉,8例大脑中动脉,9例大脑后动脉,4例颈内动脉床突上段,7例椎基底动脉。试验组:男23例,女16例;年龄42~74岁,平均(58.64±5.28)岁;发病时间0.6~2.9 h,平均(1.86±0.25)h;瘤体大小4.7~12.5 cm,平均(7.96±1.27)cm;瘤体位置为12例大脑前动脉,9例大脑中动脉,10例大脑后动脉,5例颈内动脉床突上段,3例椎基底动脉。两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瘤体大小、瘤体位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睢县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选取标准(1)纳入标准:①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证实为急性破裂期颅内动脉瘤;②发病时间<3 h;③首次发作;④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凝血功能障碍或近期具有出血倾向;②合并肾、肝、肺、心等器官严重病变;③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或终末期疾病;④合并烟雾病等脑血管畸形疾病;⑤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⑥腰室与腰池不相通、中线移位>1.0 cm、枕骨大孔疝等;⑦临床资料不全,无法判定疗效及依从性差。
1.3 手术方法
1.3.1对照组 接受开颅夹闭术治疗。麻醉处理后,固定患者头部,于翼点实施穿刺入路,采用剥离器剥离皮瓣,除去骨瓣和大部分蝶骨嵴,充分显露颅底;切开硬脑膜,采取相应降低颅内压操作;沿颈内动脉向上寻至动脉瘤病灶,以血流阻断夹夹闭其供血血管,松开血流阻断夹,复位骨瓣,缝合硬脑膜和头皮。
1.3.2试验组 接受持续腰大池引流联合开颅夹闭术治疗。开颅夹闭术方法同对照组。于开颅夹闭术术后第2天实施持续腰大池引流,方法如下:将Medtronic腰大池引流仪一端置入腰椎L3~L4间隙,留置腰大池内长度约为12 cm,且进行缝合固定,中间连接三通阀。另一端连接脑室引流器,高度距外耳道上方约10 cm,依据颅内压、引流量变化适时调整引流器高度,引流速度维持在0.1~0.2 mL·min-1,每天引流量控制在200~300 mL。术后第2天留取新鲜脑脊液实施生化检查,更换引流袋。
1.4 观察指标
1.4.1神经功能 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价患者神经功能,主要评估内容为构音障碍、远端肢体功能、凝视、运动情况、共济运动、忽视证、语言表达能力、感觉、面瘫、视野及意识11个条目,分为正常或近乎正常(0~1分)、轻度(2~4分)、中度(5~15分)、中重度(16~20分)、重度(21~42分)。
1.4.2临床疗效 疗效标准:NIHSS降低<19%为未改善;NIHSS评分降低19%~49%为改善;NIHSS评分降低>49%为显著改善。将改善、显著改善计入总有效。
1.4.3脑脊液压力和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 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上海帕斯医疗器材贸易有限公司,型号Vivid S6)检测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 7 d脑脊液压力(cerebrospinal fluid pressure,CSFP)、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middle cerebral arterial velocity,VMCA)。
1.4.4并发症 记录并发症(包括脑积水、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发生情况。
2 结果
2.1 NIHSS评分术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NIHSS评分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前后NIHSS评分比较分)
2.2 临床疗效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3 CSFP、VMCA术前,两组CSFP、VMC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CSFP、VMCA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手术前后CSFP、VMCA比较
2.4 并发症试验组发生脑血管痉挛1例,对照组发生脑积水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试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2.56%(1/38)]与对照组[7.89%(3/3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91,P=0.589)。
3 讨论
急性破裂期颅内动脉瘤属于一种多发颅内肿瘤,动脉瘤一旦破损出血,则危及生命安全,且存活者中大多会遗留偏瘫、失语、共济失调、偏盲、感觉障碍等神经功能障碍。另由疾病本身所致的脑组织缺血、低氧及代谢紊乱,可进一步加剧脑细胞功能损害,继而严重影响其预后水平[2]。
急性破裂期颅内动脉瘤病灶多位于颈内大血管交叉处及动脉分支等较深部位,且上述部位及周边解剖结构较为复杂,使治疗难度增大[3]。研究指出,尽早纠正脑组织缺血、低氧及代谢紊乱,改善神经功能,是治疗急性破裂期颅内动脉瘤的关键[4-5]。开颅夹闭术属于目前临床上治疗急性破裂期颅内动脉瘤的常用术式,可在不影响脑部正常血液循环前提下夹闭动脉瘤,以缓解脑组织缺血、缺氧,纠正脑细胞代谢紊乱[6]。开颅夹闭术虽可获得一定治疗效果,但整体疗效欠佳。持续腰大池引流不仅创伤小,引流量多,成功率高,感染率低,且操作方便,近年来逐渐应用于临床治疗。持续腰大池引流能降低颅内压,使大脑获得松弛,继而减少脑血管侵扰及脑组织牵拉,且术中能通过适时调整引流高度,维持脑脊液引流速度与脑脊液生理分泌量之间的平衡关系,确保引流液流速缓慢且均匀,从而避免因过度引流而致颅内血肿、脑疝的发生[7-8]。本研究表明,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术后7 d CSFP、VMCA低于对照组,术后1个月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可见急性破裂期颅内动脉瘤患者接受持续腰大池引流联合开颅夹闭术治疗,能提升疗效,调节脑脊液循环,改善神经功能。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说明对急性破裂期颅内动脉瘤患者接受持续腰大池引流联合开颅夹闭术治疗,具有安全性。
综上,对急性破裂期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持续腰大池引流联合开颅夹闭术治疗,能提升疗效,调节脑脊液循环,改善神经功能,且具有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