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中自我呈现的需求分析

2020-12-07周亚萍

魅力中国 2020年42期
关键词:个体群体社交

周亚萍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大学生群体的成长环境从小就伴随着网络社交,网络社交对这一群体的影响尤为深入,大学生作为互联网中的主要群体,在微信这一网络空间中的自我呈现特征对自身、朋友圈乃至整个微信场域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关注青年网络社交心理需求、行为,将自我呈现理论从关照日常生活迁移到社交网络中,探讨新型网络环境进行自我呈现中存在的问题是网络化生态发展亟需关注的问题。经过访谈调研,大学生在使用微信朋友圈进行自我呈现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动机,也伴随着一定的需求,现将大学生自我呈现需求分类如下:

一、满足信息资讯的获取需求。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有强烈的探索求知的欲望和对新鲜潮流事物的猎奇心,通过网络对社会信息进行认知是该群体主要的信息需求渠道,微信是一个即时传播的社交平台。另外,对于固定信息的需求,不同信息类别微信公众号会的定时投送服务,一方面可以保障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另一方面微信的碎片化的推送模式使用户不必花费太多的时间就能够了解其内容。这种方式也符合年轻人快餐式的信息掌控的需求。

二、满足个性化交友的需求。

在社会交往的过程是彼此传递信息,思想交流的过程,沟通方式呈多样化的特点。微信的诞生,把现代多种沟通功能融合于一身,声音图像的传递,语言文字的传递,还有颜表情的应用等多种综合功能构建了庞大的社交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沟通的速度和方式得以自由发挥,正是青年人喜欢的交往模式,简单,快捷,个性化。更重要的是平台对自我呈现的可塑造性,既可以展现个性化的自我,又可以设计预期的个人形象吸引交往群体的关注。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表达或缺乏交友技能的大学生在平台交流中都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交友需求。

三、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的需求。

为了避免群体压力,舆论的孤立而被边缘化,使自己更加符合群体主流趋势个体会做出从众选择。从舆论传播影响的角度来看,大学生群体在自我呈现的过程中,会通过对周边事物的做出观察,衡量大众对某些事物的喜爱和倾向程度,通过衡量和筛选,个体会呈现符合群体价值观念的自我形象,来寻求认同和归属,通常大学生的从众行为可以使个体在群体中获得匿名的安全感和归属的满足感。但在这其中也会因为从众而迷失自我,丧失原则,带来缺乏理性思考的盲目从众行为。

四、获得自我同一性的需求。

在微信这个虚拟平台,出于关注的需求,在平台中个体没有了身份和地位的限制,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从多角度全方位呈现自我。每个人都可能获得他人关注和认同。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指出,人的自我认识是在社会互动当中逐步形成的,凭借外界人群对自己的认识、评价和看法观点等来不断的在社会活动中调整自我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完成对自我的认同和升华。大学生正是寻求自我同一性的心理发展阶段,在微信的朋友圈中,来自他人的不断关注和认同,弥补了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关注的观点或者生活事件,而在微信平台上就有可能得到众多的人的拥戴,使个体获得强大的自信和自我效能感。

五、满足消遣娱乐的需求。

大学生从小的成长伴随着网络娱乐,网络娱乐和消遣是该群体熟悉的娱乐方式之一,微信作为庞大的社交平台之外,还提供小游戏,信息咨询的日记功能,在调查数据的结果显示,微信为其用户带来娱乐享受的同时,其消遣性还体现了在微信端所做的内容的可分享性,大学生喜欢将自己所见所闻奇闻趣事,通过微信方式发布,分享给自己相熟的人,让朋友圈里面的熟人同样的获得相同或者类似的感观的享受、思想的升华,对分享个体来说,收获的在线评论、点赞、红包的过程也是获得自我认同感和快乐的过程。

六、满足印象管理的需求。

由于微信的可编辑性和延时性,大学生在使用微信朋友圈进行印象管理时更倾向于在微信朋友圈中发布比较积极、健康、向上的内容,所以发布的图片内容都是经过精心筛选和粉饰过的,从而进行自我形象管理。大学生们使用防御性印象管理策略来尽可能地隐藏自身的不足,避免给他人留下消极的自我形象。在访谈中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微信中呈现的个人形象是一个体现学生校园生活满意度的重要指标,因为在校园里存在着各种社会交往的需要和人际关系的维护需要,个体的正面形象有助于提升在校园的心理舒适度和自我的良好认同感。

七、结语

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中自我呈现的需求从心理层面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心理需要:基本生活资讯的需要,对群体归属和安全的需要,自我概念和自我同一性的探索和需要。研究大学生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的需求,对于高校管理者来说关注现实层面和心理层面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呈现的需求是研究微信对大学生社交影响,自我意识的影响的基础,思政教育工作也可从这几方面寻找契合点进行学生的引导和教育工作,也可在这几个心理层面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相关研究。

猜你喜欢

个体群体社交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社交距离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不容忽视的校园“小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