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食品安全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中国的食品安全:过去、现在与未来》评述

2020-12-07陈永刚

食品与机械 2020年11期
关键词:食品政治思想

由任筑山,陈君石编著的《中国的食品安全:过去、现在与未来》一书,深入回顾了近十几年中国食品安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面临的风险、取得的重大成就及采取的相应策略等,并对中国的食品安全建设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思考。该书向广大读者展示了近几年中国政府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在食品安全建设方面做出的一系列努力及取得的成果,并对未来食品行业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和展望。该书可作为中国食品专业学生的指导用书,同时也可作为食品生产、制造及管理等领域工作人员的参考资料。

《中国的食品安全:过去、现在与未来》全书共14章。第1章阐明了食品安全的重大责任需要全体公民共同承担;第2章对中国的食品安全生产状况进行了总体概述;第3章着重分析了中国的食品安全教育、食品安全培训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第4章主要阐述了中国的食品工业建设;第5章着重介绍了由于食品安全监管不到位而引发的食源性疾病;第6章探讨了食源性疾病的致病细菌;第7章主要研究了发酵食品中酵母存在的安全问题及其合理利用;第8章主要是对食品真菌毒素污染暴露的回顾和展望;第9章阐述了食源性病毒;第10~12章依次介绍了食源性寄生虫病、食品添加剂、残留农药等;最后两章主要探讨了兽药残留、食品污染、食品重金属污染及促进食品安全的有效对策。

结合《中国的食品安全:过去、现在与未来》一书,广大读者可有效了解食品安全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首先,食品是保障人体正常运转和赖以生存的基础。无论从广义还是从狭义上理解,对食品的基本定义都是能够为人体提供一定的营养价值、保障人体正常发展需求且不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的物质。食品安全建设不仅应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需要,同时也要合理关注大众的未来发展需求;食品安全不仅应注重不能对人体健康造成近期危害,同时也应注意不能对人体造成长期忧患。

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都是党和国家的重点推进工程,也是促进中国社会矛盾解决和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其主要含义是社会群体利用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等对其他成员进行引导和约束,最终做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实践行动。思想政治教育对塑造人的人格具有一定指导作用。良好人格的建立离不开道德教化的作用,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向学生传授正确的理论指导,引导其建立完善的人格形态并向其灌输科学的哲学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定型、完善和成熟的显性人格。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不仅事关中国人民大众的身体健康,同时也影响社会的和谐建设与稳定发展。结合《中国的食品安全:过去、现在与未来》一书,广大读者可有效了解食品安全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融合的积极意义。首先,将思想政治教育与食品建设相融合,有利于促进中国食品领域的可持续发展。食品企业作为促进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其进行有机融合,有利于引导企业生产者和管理者增强安全意识、进行安全生产、实行安全监控并为食品企业营造良好生态环境,使食品建设和国民经建设朝着更加合理的方向运行。其次,两者的深入结合有利于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食品安全问题事关人的身体健康、生存发展、幸福指数、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下,食品生产员工的安全意识得到增强、食品管理企业者对安全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企业生产者和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且自觉行为不断增强。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和制约下,这些人员的行为基于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开始进行自我管控和自我建设,深入考虑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广大消费者能够购买到安全、健康和绿色等有质量保障的食品,以此实现改善社会民生的目的。再次,食品安全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对促进食品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意义重大。当前,中国食品安全建设领域出现了各种安全问题,追根溯源,主要是由于中国相关部门安全监管不到位、企业诚信缺失等因素影响。因此,在食品安全生产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一方面可使食品企业产品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和接受,树立食品企业品牌形象、扩大食品企业的外在声誉,提升企业在食品市场竞争中的实力;另一方面,消费者购买企业产品的实质是消费者对企业厂家的信任,将思想政治融入其中可促使企业获取消费者良好的满意度,促进食品企业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升。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和食品安全建设的有机融合可促进食品企业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变革生产流程。食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始终将消费者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注重人的全面成长和自由建设,注重企业诚信文化的完善,势必增强企业内部团结、扩大企业外在形象,降低企业交易成本、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通过《中国的食品安全:过去、现在与未来》一书,可明确食品安全问题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首先,关注民生。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人的需要主要包括生存需要、发展需要以及享受需要,只有在实现生存需要的基础上,人类的其他需求才能得到满足。食品是促进人类肌体正常发展和拥有健康身体素质的重要基础,只有加大安全食品的生产建设,才能满足人类完善自身和增强自由的需要。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只有实现充分的自由,其物质利益和民生问题才能实现保障,人才能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食品安全民生问题正是马克思主义关注的重要内容。其次,思想政治工作中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就是贯彻共产党人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并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食品安全建设关系到人民的身心健康状态、社会稳定及民生矛盾的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可引导广大民众改善思想意识、确立价值观念、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从而为民生问题的解决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再次,思想政治工作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将思想政治工作摆放在重要位置是贯彻实行其他工作的重要前提,重视食品安全这一民生问题已成为中国的社会热点问题。食品安全建设离不开中国思想政治的教育引导,民生问题事关中国国民安全建设和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食品问题影响中国的社会和谐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可为食品问题的解决提供重要的方向指引和思想基础。

该书可为思想政治教育和食品安全建设的有机融合提供基本优化策略:① 高校及教师应以马克思主义为引导,在食品专业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在高校开展食品安全教育过程中,专业教师不仅应向学生教授基本的食品安全知识和食品技术培养,同时应注重利用思政教育这一途径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引导学生树立全体公民意识。比如,讲解“食品卫生安全建设”内容时,教师可利用案例讲解、情境设置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其树立公民意识。② 高校及教师应利用食品企业的诚信问题加强对食品专业学生的诚信教育。诚信问题是企业立足社会的根本,诚信教育在高校整体教育体系中始终占据重要位置。近年来,食品行业出现的各种食品危机事件足以让全社会警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引导学生深刻反思食品企业的诚信缺失问题,从中树立诚信观念、培养成新的优良品质。③ 高校应结合中国的食品安全建设的现实情况,积极开发校内、校外两种教学资源。高校建设的重要目标是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此,高校深入挖掘校外教学资源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利用“校企合作”的形式使专业学生深刻感受企业的建设环境,并在不断的实践中获取经验和技能,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促进中国食品安全的建设是全体公民的重要责任,高校作为人才的摇篮更应加强对此问题的重视。在此形势下,食品安全教育也应成为高校食品专业必不可少的课程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和食品安全教育的深入结合,对引导学生树立食品安全意识、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具有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食品政治思想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263项食品及食品相关标准将要开始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