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话语标记“X 了”的让步功能
——以“行了、算了、得了、好了”为例

2020-12-07

魅力中国 2020年17期
关键词:语料言语话语

(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 扬州 225100)

话语标记也称话语联系语,是指序列上划分言语单位的依附成分。话语标记不对命题意义的真值产生影响,基本不具有概念语义,它作为话语单位之间的连接成分,指示前后话语之间的关系。[1]

本文考察的“X 了”即符合以上理论,与前后词语没有句法结构关系,专做话语标记的“X 了”例如:

(一)行了,我也累了,你自己看着办吧。(冯小刚《非常勿扰》)

(二)算了,你不打给我,我也不打给你。(吴强《红日》)

李慧敏(2012)说到,话语标记作为言语系统中一类重要的语言表达形式,常独立于句法之外,虽和句法功能没什么联系,但却能够表达某些特殊的语用功能。纵观学界,前人对“X 了”的研究成果颇多,刘红妮指出“算了”原本并非并非句法结构,后来发生语法化,成为语气助词,并进一步语法化而产生话语标记功能,并指出作为话语标记的“算了”具有劝阻对方、终止话题、自我安慰的功能;赵聪(2006)分析应答词了“行”和“好”,并指出“行了”和“好了”都有劝阻功能。但这些研究大都停留在对“X 了”语言事实以及劝阻功能的描写上,对“X 了”的其他语用功能基本没有提及。陈家眷(2018)提到,话语标记作为形式与功能的配对体,在言语系统中的存在理据和重要地位与其语用功能密切相关。本文主要以“X 了”常在口语中出现的四个话语标记形式“行了”、“算了”、“得了”、“好了”为研究对象,经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梳理,以及对现有语料的分析发现,“X 了”在日常交际中主要有三种语用功能,一是劝阻功能,如“行了,行了,你别干这个,干这个伤身子骨(张贤亮《绿化树》)”;二是建议功能,如“我是坚决不走的,你一定要走,咱们离了算了(青年文摘)”;三是让步功能,如“算了,我认了,反正孩子迟早得有(六六《双面胶》)”。本文着重讨论的是“X 了”的让步功能,并分析如何区分“X 了”的让步功能和劝阻功能中的阻己功能。

“好了”和“行了”这类“X 了”类话语标记是具有鲜明口语特色的话语表达式。因此本文语料主要选取了剧本、日常生活中会出现的对话以及口语色彩浓厚的小说,这些语料均来自BCC 和CCL 语料库。

一、“X 了”让步功能与阻己功能的区分

让步即交际主体之间发生意见不合以及矛盾冲突时,说话的某一方放弃自己原来的观点和理念,对另一方的言语行为表示被动、消极的认同或接受。

劝阻可以分为劝阻他人和劝阻自己,劝阻他人如“行了,行了,你别说了”,劝阻自己如“行了,我还是不去了”。表让步的“X 了”和表阻己的“X 了”很容易混淆,这是因为“让步”和“阻己”都是说话人通过放弃自己最初的观点、看法、意见,来试图阻止或终止某种言语行为,二者在目的和结果上具有相似性。

我们认为,区分“X 了”的让步功能与阻己功能,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

(一)言语双方交际时的背景、前提

让步行为是以交际双方的矛盾和冲突为前提发生的,如果双方意见、看法都一致,就不用一方对另一方让步和妥协了,而阻己行为的发生并不以矛盾双方的冲突为主要前提。例如:

1.娜塔莎:“您来了,我真高兴!”她说,带着皮埃尔在她身上久已不见的活泼神态。“您知道,尼古拉得了圣乔治十字勋章了,我真为他高兴。”

皮埃尔:“当然知道,命令是我送来的。好了,我不打扰您了。”他补充道,要往客厅走。(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译本)

2.许三多:我不觉得。

成 才:你当然不觉得,你那么温顺。好了,我不是多好,可也不是你想象的那种坏人。可以走了吧?(《士兵突击》)

其中例1 中的”好了“在上下文语境中体现的就是阻己功能,在交际过程中双方并未发生任何矛盾冲突,而例2中两位主人公在意见上显然不合,最后成才选择“让步”,承认自己不是多好,但也不是坏人。

(二)说话人的认知倾向

在让步应答中,说话人处于消极认同或接受的状态,表面上放弃了原有观点、意见、看法,但在实际的认知层面仍坚持自我,认知倾向从未发生变化;而在阻己行为中,说话人的认知倾向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在言语或行动上放弃了自己原有的意见看法。例如:

1.1983年,城市改革的步伐激动了哥儿俩的心。他们整整合计了一天一夜,写了自办偏瘫康复医院的报告。人多嘴杂,说啥的都有。有人说他们图多挣钱。他们轻蔑地说:“活见鬼,图钱我们去开饭店。算了,嘴是圆的,舌头是扁的,谁愿啥让他说去。”(《人民日报》)

2.李井泉将信将疑,提议还是割一亩田试试。几个社员正要去扛打谷机、拿镰刀,旁边有人轻声地提醒副委员长:“晚稻还没有完全成熟,现在割浪费大。”他听了,忙制止道:“算了,算了。既然会浪费,那就不要割了。”(《人民日报》)

“让步”的例子如例1,其中说话人并不是真的想“算了”,任由别人说闲言闲语,只是他们管不住人多嘴杂,只能退一步,被动接受;“阻己”的例子如例2,干部李井泉虚心听取群众意见,由之前想割些晚稻试一试,转变为害怕浪费而放弃收割水稻,前后做法完全不同,说明说话人的认知倾向产生了变化。

二、“X 了”的让步功能

“让步”是日常言语交际中常用的一种策略,说话人在做出让步的同时,实际上也阻止了另一方的继续发话。“X 了”的让步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明示说话人认知与行为的不一致,二是凸显拦截话语,终止话题的意图。

(一)明示说话人认知与行为的不一致

为了将“让步”明示出来,说话人往往采用一些语用策略,“X 了”的使用便是其中一种。试比较下列句子:

1.甲:我觉得你那个办法不太好,不利于我们公司现阶段的发展,招标投资的事儿,还是按我以前说的来吧。

乙a:你说了算。

乙b:得了,得了,你说了算。

2.甲:你说那都不对,这怎么可能是钱的问题,主要是他太过分了,前两天还......你说这能是钱的问题吗?

乙a:不是钱的问题。

乙b:行了,行了,不是钱的问题。

特定的话语形式可以表达特定的话语功能。首先我们看例1,乙a 究竟是真的被甲说服而同意一切由甲做主,还是只是迫不得已出于其他目的而消极接受甲的提议,单从他的话语,我们很难判断,而乙b 用了“得了,得了”,明确表明他不想在这个问题上再纠结下去,一切都由甲说了算,话语中带有明显的“让步”意味。例8 中的情况也是相同的,以上例子都很好证明了“X 了”在让步表达中具有突出的效果。

(二)凸显拦截话语、终止话题的意图

在言语上做出让步,在行动上做出退步,这些都跟说话人的交际意图有关。说话人希望通过让步,拦截对方话语,并向对方表明,“我已经退让一步并且同意你的观点了,我们就别再说下去了。”这些都是说话人为了维持交际双方的关系,终止即将发生或正在发生的言语冲突而做的努力。

但说话人拦截话语、终止话题的意图能否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听话人的合作意愿。话语标记是说话人为了引导听话人正确理解话语而选择的语言标记。“X 了”具有明显表示“让步”的语用功能,在对话交谈中,很容易被听话人识别,当听话人接收到说话人违心的说法,有时候会对其提出异议,并进行修正,在这种情况下,话题没有终结,反而继续进行。例如:

1.妈妈:儿子,去把碗刷了吧。

儿子:我待会儿要和同学去买东西,没时间。

妈妈:每次让你干点儿活都要推三阻四。

儿子:好了好了,我去刷还不行吗?

妈妈:你看看你,再看看人家明明,明明经常在家做家务。

儿子:哎呀。

从例1 可以看出,“X 了”虽然能够突显拦截话语,结束话题的作用,但话题是否能够真正结束,还取决于听话人。

三、结语

本文主要通过考察话语标记“X 了”在口语中常出现的四个形成“行了”、“算了”、“得了”、“好了”,得出其在言语交际中的让步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明示说话人认知与行为的不同,二是凸显拦截话语、终止话题的意图。“X 了”让步功能与阻己功能的不同主要是由交际双方说话时的前提、背景以及说话人的认知倾向造成的,通过语篇分析发现,“X 了”虽属话语标记的一种,和前后词语在句法结构上没有关系,但后续话语对其让步性功能的发挥有很大帮助。

猜你喜欢

语料言语话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面向低资源神经机器翻译的回译方法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濒危语言与汉语平行语料库动态构建技术研究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关于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