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商文化下财经商贸类专业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2020-12-07刘艳杰

魅力中国 2020年51期
关键词:儒商儒家文化工匠

刘艳杰

(山东外事职业大学,山东 威海 264504)

2019 年9 月,我国选手在世界技能大赛取得佳绩,总书记指示:“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高等院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并进行相关学科建设,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能够激发学生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相关概念简述

(一)鲁商与儒商

提到鲁商,从字面上看分为两部分,由“鲁”和“儒”组成。“鲁商”的“鲁”是山东省的简称,也是春秋时国名,鲁国的都城在今曲阜,而曲阜是孔子的故乡。“鲁商”的“商”,显然指的是商人,“商人”一词的起源与商朝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商部落的人善于经商,其他部落的人便把做生意的人通称为“商人”。随着发展商部落到了商汤时期建立了商朝,从此“商人”一词一直沿袭至今。

戢斗勇先生在其论文《“儒商”及其特点》中介绍了“儒商”的四大特点:第一,办营利企业,“儒商”也是商人,大到跨国公司小到个体经营,他们必然要从上生产经营活动;第二,有知识能力,从古到今“儒商”都是具有知识文化的,这些知识可以是书本上的,可以是从学校获得的,也可以是从实践中获得的。特别是现代的“儒商”,不仅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而且具备文化气质;第三,讲经济道德,儒商不仅将道德与经营理念相结合,更将企业发展与社会责任相结合;第四,崇儒家文化,狭义的“儒商”用孔子倡导的儒家思想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与活动,广义的“儒商”是将其扩展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更广阔的范围。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是儒商自产生之时就有的经营观念,“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即便是做生意,也要讲究“仁”。比如子贡,儒商的代表人物,“端木生涯,陶朱事业”中的“端木”就是指的子贡,“端木遗风”指的就是子贡遗留下来的经商风气,特别是指诚信经商。子贡,孔子弟子,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商人,既传承了儒家文化,又体现了商人精神,既以儒学名扬天下,又以财货显赫于世,是历代儒商的典范。纵观子贡的一生,做人、经商、从政,他的人生经历向后人展示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与抱负。

(二)鲁商文化

提到鲁商文化,首先要介绍儒商文化。“儒”指儒家思想,也就是孔孟之道。“儒商”是谁提出来的,现在无法考证了,但普遍认为儒商初步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儒商文化也随儒商的出现而出现,历经汉唐宋朝代逐渐发展起来,到明清时期儒商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主流商业文化,到了民国时期逐渐向海外发展,除了海外华人,中国周边国家如日本、韩国、东南亚各国也受到了儒商文化的影响。鲁商文化与其他商业文化不同,它源于儒家文化,逐渐把传统儒家文化与商品经营理念相融合,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鲁商文化。

儒家文化是一种“以仁为本”的文化,在《论语.颜渊》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而孟子也说:“仁者爱人”。而“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互助、有爱,这种精神无论是从学,还是从商都是必不可少的人格素养,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信是儒家文化重要的道德要求,“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等等。交朋友需要诚信,做生意亦然,讲诚信才能获得他人的信任,才能获得生意伙伴,才能获得社会声誉。我国有很多百年老字号品牌,提到这些老字号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它们的产品质量与经营信誉,诚信对于商人来说,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现代有些商人在利益的驱使下制假、做假、售价,各种消费事故和侵权事件层出不穷,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如何继承诚信变得引人注目。

儒商与其他商人的一个重要区别是“经世济民”,他们把经济同政治相关,是为了实现“国富民强”,虽然在商场逐利,但心怀天下,所以儒商在事业上取得一些成绩后,就会把人生理想与追求社会价值结合起来,这也是儒商独特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工匠精神

对“工匠精神”的理解没有固定的定义,但普遍认同的是解析是,从事不同工作的人员在职业生涯中潜移默化形成的价值导向与工作操守,特别是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

中国古代工匠一般是指掌握专门手艺的手工业劳动者,也被称为“百工”。“工匠”一词最早出自于《庄子》:“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这里的工匠指的是做家具工人。《庄子》中讲到庖丁解牛,“道也,进乎技矣”,也指手艺做到了神乎其技、游刃有余。《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映的就是古代工匠在切割、打磨、雕刻玉器等时精益求精、反复琢磨的工作态度。而工匠精神也是墨子的思想遗产之一。可见工匠精神就是把事情做好,做到精益求精。宋代李戒所著的《营造法式》,对建筑设计、施工有详细的规范和标准,标志着古代对工匠的工艺精细化的要求。

中国“工匠精神”产生于早起的手工制造业中,直到第一次工业革命前,“工匠精神”都在手工业中继承与发扬。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的到来,中国以手工业为主的匠人们受到极大地冲击,但并没有消失,他们以精湛的技艺水平和良好的信誉保障创造了许多百年老字号品牌,这些“老字号”是中国工匠精神的传承者和见证者。伴随着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机械代替手工,大批量流水线的生产模式,使“匠人”被时代“淘汰”了,老一批“匠人”的精益求精、持之以恒被急功近利、投机取巧所“替代”。而“工匠精神”的提出,让我们重新开始审视丢失的诚信、耐心、创新、爱岗敬业这些品质,各行各业都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匠人”。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新时代工匠精神更加追求“德艺双馨”。

二、鲁商文化下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研究

参考相关文件,对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加强文化基础教育,要重视人文学科的作用,将人文学科内容与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相融合,重视学生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其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求各类学校开设有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可以结合地域特点开设特色文化课程,可以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选修课程,比如:《经典诵读》《中华传统文化概论》《中华礼仪》等等。

最后,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充分利用每一个实训的机会,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创新务实的职业精神,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岗位责任心、服务群众、贡献社会的职业使命感。

具体实践中,各个学校可以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从以下几点进行建设:

(一)开设鲁商文化专业课程,开设校本课程

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方面,主要集中在通识课上,比如:中国政法大学的通识必修课程“中华文明通论”,面向全校所有大一学生;山东大学的国学通识教育“四书五经”已纳入必修课;而更多的学校是按照一门必修课程“商务礼仪”+任意两门选修课程来进行。

(二)制定“工匠”的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没有统一的“工匠型”人才培养方案,很多学校还是按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来执行的,所以需要制定专门针对“工匠型”人才的培养方案,可以参考《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编制技术规程(2018 年版)》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评价标准。

(三)设计培育“工匠精神”的课程体系

除了通过文化课程潜移默化的来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更应该有侧重点的开设课程,形成课程体系。在理论学习上可以结合专业特色,开设符合本专业特点的课程,通过职业素质课程渗透“工匠精神”教育;在实践环节,主动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重视顶岗实习的机会,在企业实习的时候除了磨练技术技能,也要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企业文化和“工匠精神”。

除此以外,各类学院也需要培养能够传承鲁商文化的师资队伍,并且注意创设具有“鲁商文化”和“工匠精神”特点的校园环境,通过成立“鲁商文化”社团、在创新创业课程中融入“工匠精神”等方式,切实提高人才素质。

三、结束语

优秀鲁商文化无论在财经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还是在“工匠精神”培育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学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但是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猜你喜欢

儒商儒家文化工匠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二)
清前期扬州儒商的文化投资与文化场的形成探究——以小玲珑山馆主人马曰琯为例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汉服形制研究
工匠神形
儒一儒商—儒商文化的精神
工匠赞
孔子文化节连接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