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训练案的使用技巧
2020-12-07刘雪
刘雪
(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高级中学,辽宁 盘锦 124000)
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课案导学模式可以更为有效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一教学模式主宰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的学习,带动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练习巩固充分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达成学习目标的同时,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可以得到有效的发展。具体说来,课案导学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首先,这一教学模式使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具有较强的目标性,为学生规划了一条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其次,预习案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学习资料,探究案以问题引领学生开展对教学内容的有效探究,训练案通过切实可行的训练内容,保障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据此,本文对导学案中的训练案使用进行了探究,发表一些个人的见解。
一、确定内容,有效设计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导学案的应用一般以以下形式开展:在每节课学习新课之前,教师会为学生发放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导学案。一般来说,导学案由预习案,探究案,以及训练案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当中,预习案的内容不会占用学生的课上时间,探究案和训练案这两部分可以在课上完成。教师要想保障导学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有效作用,首先要做的一件事儿,就是确定导学案的内容,并结合教学需要对导学案进行有效设计。下面我们以训练案为例,简要说明一下导学案的设计过程。
其一,教师要对以前所讲授的教学内容进行回顾,将与当前教学内容相关的内容选择出来,然后做一个取舍,保留其中可以应用到当前教学中的相关内容。
其二,教师要注意选择训练案的呈现方式,可以以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呈现,也可以以知识树的方式进行呈现。而训练案最常见的呈现方式,应当是在对重点、难点、疑点进行点拨的基础上,精选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例题。例题只有题目,不给答案,目的是通过学生的合作研讨和教师的适当点拨,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形成解题思路,总结规律和技巧,达到解答的规范性,重在培养方法。对每个类型题,都应该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进行思路或知识上的归结。
二、完善能力,拓展思路
在为学生设计训练案时,需要教师自身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以备在训练案当中为学生提供更多新鲜的训练资源和训练方式。以上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能力,争取可以在更为宏观的角度上把握教材,切实帮助学生设计出有效的训练案。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拓展自己的教学思路,从训练案的内容选择方面,以及顺序的编排方面,和题量的多少方面做出相应判断。因此,教师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过程中,还要注意阅读参考书以外的其他书籍,一方面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另外一方面可以将书籍当中的相关知识用于完善自己的训练案设计。例如,在讲《红楼梦》时,教师将人物关系图放入学案中,以促进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作品中的人物关系,这就要考验教师的能力,能否用简短的语言生动地将大致情节讲给学生,进而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学生的知识水平应成正比例关系,以教促学、共同进步。
三、逐层递进,保障效果
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训练案的设计应当以问题为主,再经过前期的预习案以及探究案导学之后,学生会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有效的掌握,这时,教师需要通过训练案,为学生安排层层递进的训练内容。在问题的设计上,教师可以采用阅读理解的形式,通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阅读理解训练,借此来巩固学生对于相关教学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利用所学内容解决语文问题的能力。之所以要进行层层递进的设计,一方面是为了保障训练案做训练内容的全面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感受到学习过程当中所产生的成就感。
比如针对阅读篇目《渔夫》训练案可以这样设计课堂上探讨的问题:(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的形象?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来回答。(2)除了塑造屈原的形象外,还塑造了渔夫的形象,试着探讨塑造渔夫形象的意图。(3)写一段文字表明你对屈原之死的看法,不少于80 字。这样设计的问题是有层次的,每个问题解决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前两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深入文本阅读,也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最后一个问题的设置比较开放,能够考察学生的表达能力。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用课案导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一方面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训练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这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而言,不失为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模式。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可以将其作为一个研讨主题,开展更为深入的探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