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高中体育特长生伤病的发生
2020-12-07罗晶旭
罗晶旭
(河北省博野中学,河北 博野 071300)
前言
高中体育特长生是千千万万高考大军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专业与文化成绩并举的升学模式决定了他们必须在相对简陋的条件下进行大强度的运动训练。学生自身防范意识不强、教练员相关专业知识匮乏、经验主义教学、教学训练条件不足等原因使高中体育特长生的运动损伤现象非常普遍。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方法
通过对河北省博野中学体育特长生的问卷调查,了解高中体育特长生运动损伤的现状,查阅相关医学资料对主要伤病成因进行分析,以求提出可观、科学、合理的改善措施。高中体育特长生的训练、管理与教育,是一个涉及千家万户的社会问题,影响高中学校的升学率和高校体育院系的生源质量,事关我国体育人才培养和体育事业发展水平。了解掌握高中体育特长生的训练中的伤病现状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其现存问题,对提高体育院校及高校体育院系办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问卷发放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90 份,回收90 份,有效问卷90 份。数据分析根据调查发现,在高中运动训练过程中,有过受伤经历的学生占84%,其中自身原因造成损伤的仅占48%,因教练员原因造成的损伤占16.1%,学校硬件设施不足造成的损伤占16.1%,调查还发现学生认为学校医务监督情况良好的不足6.5%。
(一)学生自身原因
1.学生自身防范意识不强。调查发现,在高中体育特长生中,由文化课学生转为体育特长生的竟占71%。学生初次接触运动训练,短时间内难以形成良好的训练习惯,对运动损伤的后果缺少必要的认识,对预防运动损伤的意义认识不足,这是导致高中体育特长生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
2.运动训练水平不高。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参加运动训练时间达到三年的仅占22.6%,一年的占19.4%,不足一年的占19.4%。高中体育特长生中,训练年限普遍较短,身体素质水平不高,专项技术动作没有形成较好动力定型2,这些因素导致他们在训练强度或量增加时更容易受伤。
(二)教练员原因
1.急于求成,忽视训练原则。目前,高校对体育特长生的录取普遍采用“双过线”标准,即专业成绩与文化成绩双过线,而且只有专业成绩过线才享有文化成绩降低录取的资格,这种体制很大程度上将升学压力倾斜到教练员身上,在这种压力下,多数教练员会对没有接受过系统训练的学生采用成人甚至专业负荷的训练手段,一味地在训练量与强度上找突破口,而忽视高中体育特长生基本身体素质较差、耐受能力低等特点,急于求成,拔苗助长,这是导致高中体育特长生运动损伤的一个重要客观原因。
2.思想认识不够,盲目训练部分教练员对预防运动员损伤不够重视,过度追求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预防伤病的相关教育,致使学生对运动损伤的相关知识严重缺乏,甚至出现伤病自己都不知道,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高中体育特长生的运动损伤范围。
缺乏运动损伤相关知识部分教练员对运动损伤相关知识知之甚少,而又缺少系统的监督诊断条件,当学生出现伤病时只凭主观臆断,想当然地进行指导,以致学生的伤病情况加剧,这也是调查中造成运动损伤的一个原因。
3.教练员知识陈旧,训练过于依赖经验。调查中发现多数从事高中体育训练的教练员近三年未参加过任何培训和交流,在知识的更新速度和更新程度上存在断层,教练员无法接受到最新的训练体系及知识,训练过渡依赖经验,加之对训练成绩的片面追求,导致学生的伤病几率增大。
(三)学校条件因素
1.教学环境与训练条件简陋.调查中发现,认为学校条件能满足训练需要的不足百分之42%,认为不能满足需要的竟超过35%。恶劣的教学环境和简陋的训练条件成为造成学生有运动损伤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2.学习压力过大,心理负担过重。被调查学生中的97.5%会因为各方面的压力感觉压抑,而心理咨询等能够舒缓学生心理压力、减轻他们精神负担。大部分学生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进行学习、训练。在负荷量与强度较大的训练过程中,心理负担成为导致他们受伤的一个“无形杀手”。
三、预防高中体育特长生伤病对策
1.加强思想教育,预防为主,增强防范意识针对高中体育特长生组成主体的变化,定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看到运动损伤后果的严重性,充分认识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意义。要做到“练前提醒,练后叮咛”,保证准备活动科学、合理、充分,训练后的放松活动保质保量。教练员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训练中贯彻实施,使运动损伤防患于未然。
2.广泛开展运动损伤相关知识教育结合学生的生理卫生课,加强学生的运动损伤知识教育,保证学生在受伤的第一时间能准确判断,最低降低运动损伤的伤害。
3.优化教学环境,合理安排教学、训练、比赛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充分预见可能造成学生损伤的训练环境,灵活变换训练手段和形式,尽量避免环境因素造成的伤害。加强教练员的培训学习,不断提升教练员的专业水平,保证学生的教学、训练、比赛安排科学、合理。结合升学目标,建立合理的监督体系,防止教练员盲目追求成绩,过度训练。
4.加强对教练员的培训,注重对教练员知识的更新,加强对教练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使教练员的训练知识与医务监督知识得到强化,适应最新的运动训练需求。
5.强化医务监督工作充分利用学校条件,加强体育特长生的医务监督工作,建立体育特长生的身体状况监督制度,使教练员掌握学生身体状况第一手资料,更好地做好伤病的预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