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世界中推进高校思政工作实践
2020-12-07文美玉
文美玉
(湖南工业大学,湖南 株洲 412008)
高校思政工作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一定程度上来说,高校思政工作的成败决定着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成功与否。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回归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问题的追问,我们培养的必须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工作在实现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极其关键的,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认识到,高校思政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极其复杂。思政工作的实践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协同推进。既有思维认识方面的不断提升,教育内容方面的不断优化,教育体系方面的不断完善,也有具体方法方面的不断改进。纵观目前高校思政工作实践,我们认为尚有一个重要的方面需要注意,那就是注重在日常生活世界中,在思政工作的实践场域中推进高校思政工作。学界在此方面的关注尚有很大的研究推进空间。日常生活世界是学生成长的存在世界,也必然是学生思政工作实践的世界。
一、日常生活世界是学生成长的现实平台,是思政工作的实践场域
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1]这里指出,人的存在是第一前提,只有有了生命的存在,才有人类的历史,人类的活动,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那么这种主体又是以什么样的方式与这种世界联系在一起的呢?马克思同样指出,“现实中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2]可见,作为主体的人必然存在于世界中,而且受世界限制,主体的活动是在现实世界中活动,而且,由于主体的活动,使得这种世界呈现出生活世界的特征。一句话,人是生活在日常生活世界中的,这是唯一的成长现实平台。这里我们必须弄明白,这种生活世界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并且我们的生存和成长是如何可能的。日常生活世界至少具有如下几种特征:
现实性。日常生活的现实性在于,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可以被感知,被经验到的现实世界。这种现实性是由世界的物质性决定的,不是虚幻缥缈的。每一个人都能深刻感知这种日常生活的真实存在,不存在生活于非现实世界中的人。
经常性。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常”是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说这种生活世界是天天重复,日日发生,日复一日,不会因为你的主观愿望而停止,是具有一种不可改变的重复性,如日出日落,永不停息。这种日常生活如吃饭、睡觉,就是一种经常性。
基础性。每个人不能脱离日常生活而存在。这是基础性的保障人本身的存在的一种特征。每个人不能离开它而存在,这是一种生存性的前提。
变化性。变化性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人的生活改变着日常活动,在日常性的生活中,人虽然受制于日常生活的物质限定性,但另一方面也通过创造性的活动,人的主体性发挥将自己的主观意愿表达在日常生活中。因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本质上是一种对象性的活动,是一种具有变化的创造性活动。另一方面是指,在社会关系的生产中,人通过自己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同时也影响改变着他人的日常生活世界,也必然同时造成他人的改变,从而日常生活世界对于每个个体来说都是永远变化的。而这种日常生活的变化性正是每一个人成长变化的可能性和现实演练场。现实性、日常性和基础性是个人成长变化的现实基础。而在这种变化性中,我们能找到人才成长成才的依据,找到思政工作的依据和着力点。
二、在处理好日常生活与创造性生活之间关系中推进高校思政实践
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知道,日常生活世界的变化性是个人成才与发展的内在依据。人的成长与发展本质上就是改变日常生活世界中那种阻碍人成长的状况的现实活动,是在这种与外在日常世界的变动中展现人的本质力量,实现人的成长与发展。现实日常生活世界在当前来看,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来说,面临着极大的限制与阻碍,一定程度上来说,现实中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主要不是社会革命等宏观领域的问题,而是日常生活世界遭到严重侵蚀的问题。这集中表现在市场经济的商品交换原则较深地侵入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世界中。我们一方面应该看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深度改革推进,在提高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全面提升人们日常生活世界的整体水平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是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和继续前进的动力,毫无疑问在人类历史发展潮流中,凸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和先进性,增强了我们的发展自信。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市场经济所遵循的作为经济领域的等价交换原则也全面进入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这必然带来了日常生活世界的重大变化。最大的问题在于,这种等价交换原则造就了现实中个人的物质化、利益化,人生追求的平面化、单一化和同质化,个人交往的物质化、空虚化、感性化。也就是说,日常生活世界中的人出现了严重的日常生活问题。毫无疑问,当前大学生也必然面对这一出现严重日常生活问题的日常世界。要想成长发展,实现人的成才与全面发展,我们知道不可能脱离这个日常世界,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去通过深刻认识日常生活世界的变化性、通过发挥人的主观创造性从而最终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去改变这个日常生活世界,创造真正能适应自己成长的日常生活世界。这是一个严肃的话题,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话题。问题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展现人的本质力量,积极开展创造性的生活,在改变日常生活世界和创造性生活的双重变奏中实现人的成长发展。这是可能的途径,也是唯一的途径。高校思政工作在加强学生创造性生活的指导方面必须要高度重视和全力推进。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强化价值观教育,正确认识市场交换原则
在高校思政工作中,价值观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也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市场经济等价交换的原则已经广泛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这就需要合理引导大学生全面认识市场经济原则,认识这种等价交换原则的域限。让学生深刻领会等价交换原则价值观的全面渗入生活给我们带来的一些迷茫与困惑。必须明白,生活中不是所有的事物都需遵循这一原则,都以这一原则进行衡量。生活中人的本质的丰富性决定了人的需求的丰富性,因此正确的价值导向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要在日常学习中、日常生活中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市场经济原则的正确认识,通过透彻说理,恰当例证,生活验证等多方面的途径和方法加强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
(二)解构生活偶像,加强创造性生活实践,培养个性发展
人类日常生活世界一方面是一种重复性的、平淡无奇的,但另一方面又充满了无限的可能与创新。人们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总是不满足于需求和欲望,总是有超越自己的欲望和冲动,而这正是人的伟大,是人的本质的力量呈现。这种本质力量就是对生活的创新,就是创造性的生活。人的本质力量的呈现也正是在这种创造性活动中得以完成。日常生活世界的变化性最终体现着人的创新生活的变化性,也正是这种创造性成就了人的个性发展,成就了人的成长与成才,成就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站在这个角度上来说,生活中没有偶像,只有人自己成为自身的偶像。现实生活中的偶像只不过是特定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呈现,并且,由于不正常的价值观的渗入,所形成的偶像也可能不具备创造性生活偶像的本真。个性的成长只能通过创造性的生活实践达成。思政工作所能做的也就是积极指导学生去创造性的生活。
(三)强化知识创新教育,在创新性知识学习中丰富日常生活
作为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创造性知识学习成为日常创造性生活的重要内容,甚至是人生特定阶段最重要的内容。大学生群体是系统接收知识的重要阶段,是知识创新的重要阶段。一方面,学习知识是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知识学习活动是大学生的主要日常生活世界。我们可以通过集中的知识学习增强创造性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知识的学习更是一种创造性的日常生活。创造性知识学习改变了知识学习的日常生活,成就了大学生的成才。站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说,创造性的知识学习活动是创造性生活的本质,知识的学习与创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呈现,也必然是创造性生活的呈现,也必然凸显了日常生活的创造性意义。简单来说,就是,大学生创造性的知识学习就是日常生活呈现的本真,是必然的呈现,没有创造性的知识学习生活也不能凸显出大学日常生活的特殊性。高校思政工作必须在推进这种创造性的日常知识学习中推进人的成长与成才。
三、在处理好日常生活与思政课程之间关系中推进高校思政实践
首先,我们必须必须认识到,高校思政课程的全面有效实施是推进思政工作的有效抓手,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政课程承担着巩固主流意识形态,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是大学生必须完成的学习活动,也必然构成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课程由于本身的主流意识形态性,在内容的安排上就必须慎重安排,科学合理。国家在近些年不断调整教材体系、调整教材内容就充分反映了这方面的要求。思政课程除了在内容的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方面需要严格把关之外,更为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将课程内容有效传达到学生。既要让学生愿意听、听明白,更要让学生乐于听、想清楚,还要让学生入脑入心、见于行,真正树立起“四个自信”,树立起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树立起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真正成为有用之才、有德之人,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里,思政课程的开展就必须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场景中去,从一种生活场景的氛围中开展思政教育。首先我们必须要注意思政教育的话语表达方式的转换。一般来说,思政教育有大致三种话语表达形式。一种是纯粹的政治话语形式。这主要表现为国家系列大政方针政策、重要讲话、重要决议等内容,这些由于政治的严肃性和广泛适用性,在话语上就必须标准、严格,不容许有其他的形式出现。另外一种就是对政治话语进行解释说明、研究论证的学术性的话语。这种话语是政治性话语表达的必要补充和必要阐释,有利于对政治话语内容的合法性进行说明。还有一种就是日常生活话语形式,这种话语形式主要在日常生活中呈现出来,融入百姓生活。思政课程由于是完整的知识体系,又是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阐述和传达,就必须主要是政治话语和学术话语的形式来呈现。但是,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广泛运用日常生活话语作为补偿,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话题进行切入,用日常话语进行切入,再引入到政治话语的学习中去。要合理把握好三种话语的有机切换,要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将政治意识形态内容转化到日常的生活中,从而最终完成思政教育的目的。国家推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思政教育工作协同推进思路,也典型地反映了这方面的要求。思政课程不是简单的课程教学,课程思政的思路就是将思政教育全方位融入到大学生的课程知识学习中去,融入到大学生的知识学习的全部活动中去。日常生活中推进思政课程,还包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社会实践来完成课程的目的。课程思政的全方位推进也必然内含了日常生活世界思政教育的多路径多方法的协同推进的思考。总之,大学生思政课程的推进必须融入到日常生活世界。
四、在处理好日常生活与美好生活追求之间关系中推进高校思政实践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成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日常话语。“美好生活”是对生活的一种期许,一种追寻。大学生群体是祖国建设的重要生力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既是美好生活的建设者也是美好生活的生活者。每个人都将融入到这种“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去,那么,日常生活与美好生活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
我们应该认识到,美好生活首先是一个经济学意义上的概念,国家提出美好生活需要的时候,是建立在我们国家已经具备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基础之上而言的,美好生活必然有着物质基础前提。但必须清楚的是,美好生活并不单纯指经济条件的发展,人的美好生活除了物质条件的充足,尚有其他很多重要的内容,一个好的社会能提供的美好生活必然要有类似思想、制度、文化等等这些内容方面的满足。可见,美好生活又必然是一个社会政治意义上的概念。还需进一步理解,美好生活除了这种外在社会提供的需要满足之外,还有更为重要的个体发展的需要,个人自由发展方面的满足,这使得美好生活又必然是一个伦理意义上的概念。可见,我们在认识美好生活的时候必须弄清楚是在何种范围内、何种意义上去思考美好生活的。思政工作在这个问题上必须要让大学生弄明白。还有更为重要的是,美好生活的达成必然是现实生活的达成,必须建立在日常的现实生活中。作为大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然是在现实日常生活场景中的向往,只能通过我们日常的生活才能去感触、去实践、去追寻。而现实日常生活有很多地方并不美好,这就需要如何去理解美好生活,去创造条件改善,去创造美好生活。将大学生对美好生活追求融于日常生活的践行,是高校思政工作树立大学生积极向上人生态度、追求健全人格发展的重要路径和场域。高校思政工作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去促使美好生活的实现。辨析日常生活中对于生活理解的偏差,鼓励学生脚踏实地,在日常创造性的学习生活中去锻炼本领,为美好生活的实现锤炼才干,通过日常生活实践去追求美好生活,这是高校思政工作应该重视的问题和较好的切入点。
五、日常生活世界中高校思政工作的展开
日常生活世界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平台,日常生活世界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平台。高校思政工作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重要环节。在日常生活世界中去推进高校思政教育实践是思政工作的现实路径、基础依据和根本途径。上面我们已经指出,日常生活世界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性和场域性。创造性是生活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呈现。必须深刻认识到创造性学习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在日常中实现创造,在创造中成就日常,这就是大学生创造性生活的本质内容。高校思政工作必须在一种创造性的氛围中去成就这种日常生活,这才能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最根本的教育支持。
思政课程作为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作为实现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思政工作中,思政课程的实施需要注意综合运用三种不同的话语形态,既兼顾思政理论本身的政治话语形态,也必须重视从日常话语的角度,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讲清意识形态大道理,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收思政教育的内容,完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和健全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们孜孜不倦的追求,社会主义美好生活的实现必须是在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实现。积极引导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世界中去创造性的生活、去追寻美好生活、去完成人的全面发展。高校思政工作在美好生活的教育中需要从日常生活中做起,鼓励指导大学生去正确认识美好生活,脚踏实地在成就创造性生活、实践国家社会生活的奋斗中成就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