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领功用探究

2020-12-07唐海霞

魅力中国 2020年46期
关键词:功用文学政治

唐海霞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52)

中国传统文化在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中源远流长。然而,随着现代文明的疯狂扩张,辉煌的传统文化却在资本经济的膨胀中逐渐被遗忘,边缘化趋势明显。近两年,一些弘扬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再掀收视热潮,是“净化国人浮躁的文化盛宴[1]”。文以化人,传统文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领功用尤为值得考究,其“文以载道”的文化传统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旨归相契合。本文就将通过对文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在机理的研究,发掘文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用,探索文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途径。

一、文学与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愈来引发关注。习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就强调了青年思想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性,认为青年是标志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肩负着时代发展的重要使命,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整个社会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2]。传统文学作为一重要途径,能够有效助力大学生提升思想道德素养。

(一)立足人之本位

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强调不仅要关注学生外在的行为表现,更要充分考虑其内在因时间推移而产生的心理变化的特点。而就从人的出发点来看,文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不谋而合。文学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科,本质属性是人学,“文学的人学特性,决定了文学必须立足人、观察人、思考人、表现人[3]”。如此,文学的人学属性也就成为了其通往思想教育的一个契合点。

(二)激发学习动机

文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动机。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动机明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学习结果的发生状态[4]。现实中,学生往往更倾向于专业课程学习,对政治理论课往往是敷衍了事,这是由于政治理论内容具有抽象的特征,与现实发生存在着一定的断裂。文学的介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兴趣点。文学利用其自身独特的艺术表现走进学生的内心,凭借自身生动性、形象性、隐喻性、理想性等基本属性实现思想教育的功能。文学作品作为重要载体,文字的魅力能够吸引学生的目光,使之轻松掌握生涩理论所隐含的哲理命题。

(三)提升思想政治素养

文学素养可以助力思想教育,从而使得学生管理工作事半功倍。一方面,学生通过文学将抽象的哲理化繁为简,消化、吸收,最终内化为自身道德涵养。另一方面,教育者通过文学的接触也可以完成自我道德的升华,更好践履“立德树人”的教育要求。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饱读诗书能够使人增长学识、开拓眼界、丰富阅历,增强教育者的号召力与感染力。

二、文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用

文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文学的四大基本功能,即认识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来实现的。通常,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进行道德教化,而文学的思政教育功用则更为隐性,化柔为刚,内化于心,体现如下:

(一)自我反思与人格重塑

文学归根到底是一门研究人的学科,对于优秀的文学作品,我们不仅能够从它所构筑的文字王国中洞察到社会百态,更能够从中认识到人性,挖掘出人性的真善美,以此为镜,对照反观自省,更加清醒地认识自我,完成人格重塑。“文学在表现人的生命状态、存在意义的同时也深刻地展示出人的精神世界、心灵世界的智慧特征,特别是在智慧的广度与深度上,显示出人的精神、心灵的博大性与丰厚性以及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永恒性[5]”。当阅读《阿Q 正传》时,学生可以感受到阿Q 这个鲜活的形象,他狡黠圆滑、欺软怕硬、趋炎附势、软弱妥协、自轻自贱……这些正是人的劣根性表现,特别是当他遭遇不幸用来自我疗慰的“精神胜利法”,应当引发学生对于错误人生观的戒备。

(二)思想引领与理想树立

文学作品的价值不仅可以使读者获得对人性的考量,更能够给予青年正确的价值引领,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以小我成就大我。正如习总书记所言:虽时代斗转星移,然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6]。因此,正确的价值观不在于对外索取的快乐,也不在于自我升华的满足,而是从对社会的奉献中获得成就。优秀的文学作品正是通过对英雄人物的塑造来完成不朽的传承,激励广大青年自觉树立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重任。莫言笔下的余占鳌就具有这样英雄的特质:他嫉恶如仇,敢爱敢恨,是一个充满血性的男人。在爱情上,他不受世俗的束缚,敢爱敢恨;在事业上,他有着顽强的生存意识和反抗精神,带领着土匪帮和民间义军奋勇抵抗日军的侵犯,成为高密乡的“红色英雄”。余占鳌虽时而蛮横、无赖,但他在国家民族这样的大是大非面前所展现出的豪情壮志值得青年学习,透过他所展现出生命那种喷涌无尽的勃勃生机,那种自由、舒展应该被礼赞。

(三)精神荒原与心灵救赎

浮躁的社会风干了饱满的灵魂,浮沉出一片片的“精神荒原”。关于精神荒原的解读,爱尔兰作家乔伊斯在他的意识流文学作品《尤利西斯》中进行了阐释:他通过对于现代人思想幻灭与精神疏离的形象刻画,深刻的展现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现代社会异化出的精神荒原带给人们思想意识形态上的精神创伤与戕害,为平庸琐碎的现代生活奏之一抹淡淡的悲情曲调[7]。大学生作为时代的生力军,他们既朝气蓬勃,又纯真稚嫩,易被社会浮躁的病症所感染,甚至诱发严重的心理问题。面临就业时的迷茫无措、人际关系不和谐时的自卑、失利受挫时的自怨自艾、感情失败后的敏感多疑,等等,都是大学生成长中的常见病症。文学是一剂良药,能够拯救他们的精神荒原。文学能够强韧人的内心,开阔眼界,有效地降低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概率。

三、发挥文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用途径

文学通过语言的艺术吸引读者,增强学习动机;通过内涵的传达激励大学生日间三省其身,以小我成就大我,自觉树立远大的理想。那么,如何将文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切实融入进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中,发挥文以化人的教育功用,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一)习惯养成百日计划

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命运。好习惯的养成可以成就不平凡的人生。目前,各高校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纷纷组织开展好习惯养成百日行动计划活动。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特点为自己设立一个小目标,坚持一百天,就可以养成一个好习惯。品一茗茶,读一卷书,在嘈杂的社会中依然独留一分内心的宁静与恬淡。学生可以为自己制定一个专属的读书计划,择一个静谧的午后,坐在图书馆中,静下心来品读几段文字,还可以将自己喜欢的文章段落进行摘抄,并将自己当下的理解、感悟记录下来。百日的坚持过后,学生在日积月累的阅读体验中,可以不断修缮自我性格的缺陷,健全人格;从文学作品所勾勒出的社会文化症候中,寻找病源症结,树立大局意识,以小我成就大我,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去,实现人生价值。

(二)经典文学选段摘抄

经典之所以千古流芳,被传承与颂扬,不因辞藻之华丽,而归根于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生哲理,能够给予世人思想启迪。《三字经》的“人之初,性本善”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也是处于成长阶段的孩童所必须背诵的经典选段,近年来,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归,《三字经》也被重新给予了关注:著名歌手王力宏、周笔畅等纷纷引其原文选段谱成歌词,受到歌迷青睐。以三字为奏点,语言朴实无华,哲理意味深长。《诗经》亦如此,“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语言优美,情义延绵,使人读罢便深深印入脑海,久久回响。高校可组织开展经典文学选段摘抄活动,一是可以让他们放松紧绷的神经,保持轻松的状态,释放心绪,以更加积极饱满的精神状态去面对未知的挑战;二是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思想境界的提升与升华。浮华的社会,吞噬着人的灵魂,回归文学,能够真正意义上做到净洗铅华,不断地进行自我革新,遇见更好的自己。

(三)从《诗词大会》到《朗读者》

近年来,央视自主原创的两档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在鱼龙混杂的各类综艺节目中一枝独秀,受到观众广泛好评。节目的热播,再度掀起一股诗词热潮,引发全民热议。节目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重新进行审视,没有流量明星,没有俗套剧情,也没有华丽的包装,单纯凭借着节目本身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就足以撼动人心。学生工作者应该根据现实的发生语境及常态变化,实时更新自己的工作思路、方法,不断创新活动体系。组织开展校园版《诗词大会》和《朗读者》,通过活动学生既能够获得知识的沉淀,同时又能够得到心灵的净化。教师也可以积极参与其中,在拉近与学生距离的同时,也是对自我的一次充电。此外,活动可搭载新媒体平台,创新形式,利用微信公众号、直播与学生共赴一场精神视听的盛宴,并通过点赞、转发数量及评论内容等大数据得到及时的信息反馈,利于后续活动的进步和完善。

四、结语

文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引领功用。立足人之本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习得动机,提升思想道德素养。一方面,文学摄入,可以净化心灵,利于学生在浮躁的生活状态中稳定心绪,平和心态,以积极阳光的心境去迎接未知的挑战。另一方面,学生可从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塑造对照自我进行灵魂拷问,发掘人性闪光点,割除阴暗面,自我革新,完美自我。习惯养成百日计划、经典文学选段摘抄、《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活动的组织开展为文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效途径。相信未来,以文学为重要构成的中国传统文化必将蓬勃发展,助力思政教育迈向新台阶。

猜你喜欢

功用文学政治
清明节气的形成及农时功用
我们需要文学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古诗文用典功用略谈
风药之功用辨析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