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心理素质研究现状与展望
2020-12-07蒋斌翁睿
蒋斌 翁睿
(陆军工程大学通信士官学校,重庆 400035)
军人心理素质是心理能力和心理品质的综合体现。外军紧贴实战研究心理素质教育训练,并广泛开展模拟演练,将训练模式细化为不同作战任务、不同作战环境、不同军兵种。通过深入分析当今外军关于军人心理素质教育训练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对于我们深刻把握信息化战争对军人心理素质的现实需求,科学规范地构建具有我军特色的心理素质教育训练模式,加强新型军事人才能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军人心理素质教育训练理念特点研究
(一)外军心理素质教育训练理念特点研究
外军对心理素质的研究多选取“心理品质”“心理弹性”等角度,通过锻造磨砺心理品质或心理弹性达到提升作战能力的目标。作为军事心理学较权威的国际学会组织,国际军事测量学会从上世纪80 年代至今,发表了3000 多篇会议论文,“教育与训练”是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外军对心理素质开展研究的理念是在战争中起源和发展成熟的。一战期间,“炮弹休克”“战壕热”和心脏功能紊乱等心理创伤导致了大规模的战斗失能,军事精神医学由此发端。二战期间,开始借助心理学和精神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对“战场疲劳”“战斗枯竭”“作业疲劳”等心理创伤做出诊断和区分,从身体、心理、精神三维进行表述和界定,心理教育训练更成为外军军事训练学研究的重点。上世纪70 年代以来,开展军人心理素质教育训练已成为外军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为适应信息化战争要求,外军对训练机构、体制、内容、方法做了相应的调整和完善,从而使教育训练体系日趋系统规范。
特点研究方面:紧贴实战、注重实用、讲究实效,凸显科学性、针对性和应用价值是外军军事心理素质研究的主要遵循。近年来,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的特点:一是认为信息化条件下,心理素质教育训练目标要紧贴作战任务,战场要求,才能保证其针对性、实用性;二是基于心理素质教育训练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和灵活多样的形式,才能达到强化教育训练效果的目标;三是为充分彰显心理素质教育训练的有效性,健全和完善了相关教育训练机制。
(二)我军心理素质教育训练理论特点研究
我军将军人心理素质教育训练作为军事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视为保障心理能力,形成优良心理素质,增强部队凝聚力,保护和生成战斗力的重要途径。2009 年出台的《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军队心理服务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开展心理服务工作必须着眼提高官兵心理素质,并把组织心理训练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在理论研究方面:一是对适应信息作战的军人心理素质的概念、内涵、结构进行了准确界定;二是从不同军兵种职责使命出发,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建构了不同岗位军人心理素质的量表、常模和评价标准;三是通过大量调研数据分析,揭示了军人心理素质人口学变量和教育程度特点;四是通过教育训练实证研究,总结了军人心理素质教育训练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形成优良的个性品质、完美人格等。
特点研究方面:一是将“心理素质训练”纳入了“军事训练”体系,不断加强领导机构的建设、制度的健全、机制的完善等工作;二是成立全军军事心理训练中心,拓宽专业人才培养渠道;三是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开展了大规模、全方位、长时间的心理服务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二、军人心理素质教育训练实践研究
(一)外军关于军人心理素质教育训练实践研究
外军在理论研究基础上,科学系统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素质教育训练。一是研发计算机仿真模拟训练系统、智能教学系统、辅助训练系统等,增强心理素质教育训练的效果。二是与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发新型课程体系。三是在模拟的实战环境中,依据作战任务的需要,制定相应的教育训练指南,并实施演练。四是利用军事人员智能评价与训练的大规模计算机系统加强心理训练和干预能力。五是建立专业化训练基地,依托训练模块进行基地化训练。六是采用访谈、问卷调查、军事绩效考核、战地调查等方法实施效果评估。
(二)我军关于军人心理素质教育训练实践研究
教育训练体系研究方面:首先,研发了多种具有我军特色的心理量表、心理测评系统、心理管理系统,完善了军人心理测评选拔和档案管理。其次,对不同军兵种的心理素质教育训练理念、方法、内容、程序、评价系统等进行了发展完善,加强了实践指导。再次,健全了心理管理系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等,加强了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
教育训练实践研究方面:目前,我军已编写完成《军人心理教育训练》系列教材,构建了完善的军人心理素质教育训练模式,并先后在不同军兵种中开展教育训练,对于维护心理健康、发展个性及完善应对方式等都具有积极影响,为部队开展心理素质教育训练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三、展望
(一)科学确立军人心理素质培养理念
理念是军人心理素质培塑的方向性和基础性问题,决定培养的价值和功能。当前,打造与高精尖武器装备体系建设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高能力军事人才队伍,其心理素质建设要遵循以下“1234”培养理念:
一种取向:基本价值取向是面向实战,能打仗、打胜仗。要从信息化时代战争的特点规律着手,从信息化时代军队的职能使命出发,面向实战进行培养,在实战的环境下围绕实战展开。
两个重点:分别是“人”和“岗位”。心理素质建设要把提高“人”的能力和提高“岗位”任职能力作为重点。在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同时,坚持军事职业性和岗位指向性,提高岗位任职能力。
三个维度: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一是改变“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应用”的倾向,促进心理素质建设的健康、协调发展。二是重视长远发展的需要,体现自主学习的观念,在职业生涯的初级阶段享受素质培养过程,实现从一般到特殊的转变。三是关注情感健康和价值生成,用丰富的情感体验代替静态的理性分析,用自发的价值判断代替空洞的政治说教。
四个观念:坚持体系的观念、联合的观念、综合的观念、创新的观念。体系观念强调心理素质的培养要着眼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型,围绕军队信息化建设全局,抓好统筹布局。联合观念要求要在联合作战信息作战的大视野下,适应内部一体化和外部一体化的联合。综合观念要求必须突破传统单一思维定式的束缚,以综合思维方式来思考和谋划心理素质建设这一重大问题。创新观念是将提高心理素质置于战略高度,用战略的眼光分析和把握素质生成,大力推进培养理念和模式创新。
(二)加快构建军人心理素质培养体系
加快构建和实现军队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军事职业教育的“三位一体”培养体系,充分运用心理素质指标体系和测评方法,在培养思路和提升能力中搭建好桥梁。
一是以院校为主阵地。院校要调整军人心理素质培养方案,突出全面素质和重点素质,重点补齐部队反映的薄弱环节。要加强新形势下军人心理教育训练的学科和专业建设这个核心问题,完善以知识、技能、素质和人格培养为主体的课程建设,同时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培养模式方法创新,紧贴部队、紧贴实战,紧贴人才自身建设和组织需要加以培养。
二是以部队为重要基地。部队作为军事人才成长的重要基地,是军事人才发挥作用的主要舞台。军事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军事人才是实践性很强的人才。因此要紧贴岗位需求,密切关注心理素质和能力的契合度,采用按岗培训、按需培训和逐级培训的模式和方法,加快素质的生成和转变,满足部队需求。
三是要加强军事职业教育。军事职业教育主要依靠军校、科研院所和部队的教育培训资源,是军事人才成长进步的重要渠道。依托其差别化、个性化、因材施教的特征,促进心理素质建设的快速发展。
(三)合理设置军人心理素质培养内容
科学设置培养内容,特别注重心理素质的全面性和重点性,重点在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
第一,高新技术运用是现代战争的突出特点,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战场环境复杂多变,指挥手段多元,武器装备技术密集,信息来源渠道更多,传输速度更快,为准确掌握战场动态,更好地驾驭新型装备,培养过硬的心理素质,核心的是培养驾驭信息技术的素质能力。
第二,我军在向信息化军队的跨越式发展历程中,将成为作战指挥联合一体,组织结构扁平,编制多元,知识技术密集,装备复杂的综合系统。同时,随着军人学历层次越来越高,文化程度高、价值取向多元、战斗精神较差、吃苦耐劳准备不足等因素客观上需要全新的管理方式,也对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