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1+X"证书制度融合的探讨
2020-12-07黄平
黄平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1+x 证书制度是响应国家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方案提出来的,该类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其学习所必须地技能,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上大多数企业的要求,对推动学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高职教师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各种融合制度的重视,结合工程造价专业的专业证书要求对学生进行专业化培养,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一、1+x 证书制度对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的要求
(一)搭建科学人才培养发展体系
深入专业技术服务行业与企业进行调研,是搭建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的前提与基础,通过与行业从事人员、企业相关人员以及各大高校毕业生等进行细致的交流沟通,分析和调研行业整体情况,精准把握行业以及企业内的人才需求状况,要对工程造价专业面向的职位岗位有充分的认识,要了解相关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经验以及能力素质等,在此基础上形成专业人才需求调查报告[1]。
通过分析工程造价专业相关岗位的职责内容以及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结合学校设置的培养目标以及加强学生就业能力和全面发展能力的要求,学校要以培养可以从事工程造价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人才为己任,严格按照教育部的相关规定,遵循相关标准来制定科学规范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必修课以及各类拓展知识视野的选修课等等。此外课程体系的建设应当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不断提高专业课程理论的实用性,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基于课证融合背景设置课程
在1+X 证书制度中,1 的含义是指学生的学历证书,X 则指的是学生通过学习考取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 与X 需要利用学校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来实现相互融合。课程是教育教学最重要的载体,因此1 与X 的融合的首要之处在于如何在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上践行课证融合的理念。与之前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不同,1+X 证书制度背景下,工程造价专业在课程体系调整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职业方面各项能力的重视[2]。学校在设计规划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以及确定教学内容与方法时,应当先对学生可能会考取的职业证书种类以及涵盖的相关职业技能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并且通过研究《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了解学生应当储备哪些专业技能知识,将其应用到课程体系设计与教学内容规划之中,实现1+X 的深度融合。
二、学生培养方式调整措施
(一)确定相关培养标准
构建课证融合的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首先需要明确人才的培养标准,例如对知识以及能力的标准要求。要根据前期进行的人才需求调查以及相关的工程造价专业的就业标准来明确学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方案时对于知识和能力的标准要求。例如知识要求,首先应当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工程造价专业作为与建筑相关的专业,因此应当对建筑行业的有关知识形成全面的了解,如常用的建筑材料的名称、规格性能、检验方法以及保管使用等方面知识,同时还要了解建筑识图、建筑结构施工工艺等内容,此外还需要掌握相关等的CAD、BIM建模以及基于BIM 确定工程造价、工程造价原理、招投标等基本知识。除此之外,相关的文化课知识也应当全面学习,例如思想政治课、法律法规课等。作为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离开学校走向岗位的时候应当具备编制建筑工程预算、工程量清单等报表的能力以及工程造价管理和控制能力,可以与团队合作完成工程投标报价的各项工作,同时可以处理因为工程变更、价格调整等一系列原因引发的工程造价变化工作,可以熟练地运用一种或者是几种工程造价软件[3]。
(二)打造高水平的教师团队
为保证1+X 课证融合理念真正实现,需要建立一支专业的双师型高质量的教师团队。教师需要有过硬的教学能力,可以按照1+X 证书制度改革的要求,不断推动教学课程和教育方式方法积极创新,同时还要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和培训能力,作为专业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其内容基本上是根据行业内岗位职责的真实需要制定的,因此要求专业教师首先必须要有强悍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学到实践技术。
(三)深化校企合作
实现课证融合的教学理念,要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作用,建立相关校企合作机制,深化学校与企业的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对推动课证融合理念的实践有很大的意义。同时,企业也可以深入参与学校课程体系的制定,例如在课程体系规划和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可以将企业的特殊需求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内容,将课堂引入企业开发的真实建设项目,共同安排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学生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为企业做好人才储备,最终打造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的教学机制。
结语
“1+X”证书制度更多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操能力,学校和教师都应当加强对证书制度下对学生培养模式调整工作的重视,除了推进工程造价课程改革之外,也要结合国家要求和相关规定等对教师教学模式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等进行改善,帮助学生快速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