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岛湾南岸公园设计施工浅析
2020-12-07徐雪竹
徐雪竹
(西南交通大学,四川 成都 611756)
一、公园概况
唐岛湾南岸公园,总占地面积约有30 万平方米,景观绿化约占15 万平方米,有“海上西湖”的美称。公园所处的地域属于温和的海洋性气候,常年降水充沛,温度适中,空气湿润,四季分明,适合居民到这里游玩休息。公园设计为滨海带状公园,延绵3.9 公里,沿线设有阳光草坪观演广场、观海廊架、海草房等景点。与本土文化充分结合,展示了本地民族文化及传统居民的生活习俗,继承和发扬了传统海岛文化。这里有蜿蜒狭长的天然滩涂海岸线,还有难得的湿地景观,致力打造的“一轴一带两翼四区”景观架构更为其增添了不少独特魅力。
二、公园设计思路浅析
唐岛湾南岸公园的设计是以低碳、生态、环保为核心来进行的,在景观工程中植入本土化、以人为本的特色,着力体现荒滩变公园的构想。除以上两点外,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没有边界,通过绿化手段弱化与周边地区的界限,整体基调以高品质“绿化”为主,形成了一道独特风景。
以“一轴一带两翼四区”为基本构架,其中“一轴”,指的是延伸城市主轴,体现城市文化;“一带”则是独具风情的海湾滨水观光带,同时设有步行和骑行的通道;南北两端,一端延续生态休闲,一端连接城市生活,这就是“两翼”的内涵;“四区”,包括码头游乐区,文化活动区,滩涂风景区和湿地体验区,分别贯彻“自然,休闲,浪漫,文化”的理念,为人们提供休闲场所。
以运动休闲为主的码头娱乐区,是市民聚集的主要场所。文化活动区,则洋溢着以渔网廊架、剪纸艺术等本土文化的气息。滩涂风景区贯彻“自然”的理念,保留了狭长的自然滩涂岸线。湿地体验区将原有水系进行整合,打造湿地生态景观,栽植睡莲、水葱等水生植物,建设了观海平台、临水步道、茶室木屋等景点,深化亲水观城,自然休闲的主题。
施工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除全程贯通着电瓶车道、自行车道外,还布置了足够的停留空间和休闲场所。独树一帜的渔网廊架、剪纸艺术,充分展现传统居民文化的海草房,可纵览全湾的滨海栈道等,本土化特色的设计将青岛独具风情的一面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由于海雾、海风较大,植物不易存活,选用了适应性强、耐盐碱的黑松、银杏、法桐、白蜡等低维护、生命力强的本地植物,适当扩大树穴,加大移栽土球,极大提高了植物的成活率,为景区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公园的美好还不止于此:漫步在长约760 米的海岸线,微风吹拂,你可以远眺夕阳,也可以仰首凝望身前金黄的银杏;驻足在文化活动区,你可以体会“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的美妙意境,亦可以感受“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的纷繁世界;畅游在码头游乐区,你可以骑车环行,也可以徒步慢行,或者是露营野餐……
三、公园施工技术简介
公园的施工本着绿色环保的原则,着力打造低碳、凝聚科技的文化展示空间。其绿化工程的生态性体现在各个方面,如中水的利用、透水地坪、LED 光源的有效利用、屋顶花园的营造、面积盐碱滩涂的改造等等,成功地在最大限度上减少人为干预,节约成本。
公园的建成,达到了“荒滩变公园”的目的。工程的两大难点,一是呈流塑、软塑状的地质,二是盐碱度高。为此,施工时选择了以下两种方案。
由于在唐岛湾湾底选址,为滨海常见的淤泥质滩涂地质,力学强度极低,施工时采取抛石挤淤的方法增强土力学性质。为降低淤泥的含水量,通过附近的排水沟进行开槽排水,并将排出的水分通入大海。从项目边缘开始,进行回填开山石,并用压路机同步碾压,形成了以淤泥和块石为基础的复合地基,减少了工程耗资,基本解决了淤泥开挖的难题。
对于盐碱度高这一问题,工程采取铺设排盐碱管的方法处理。排盐碱管间距控制在5 米,用纱布将其包裹,以防止泥土淤积堵塞,及时将多余水分和盐分通过渗水孔收集到排碱管内排走,将地下水位控制在临界深度以下,成功达到防止土地脱盐和次生盐碱化的目的。
湿地保护方面是施工的一大重点。公园西侧地势较低、水系多、盐分高,工程设计时对原有水系进行整合,打造出总占地面积为5.2 万平方米的天然湿地生态景观,利用了场地资源,减少了成本支出。在湿地景观中建造有亲水平台、茶室木屋、临水步道等景点,巧妙地利用现有条件,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增加了观赏性。由于距离污水处理厂仅有500 米,且处理厂具有中水加工设备常年产生中水。以节约淡水资源为目的,有效合理使用中水,管线贯穿全线,湿地补水及绿化灌溉全部使用中水,全年可节约10 万余方自来水。
除此之外,本工程采用干铺做法,以碎石作为基础,覆以透水地坪、透水砖等强透水性材料,有效补充地下水,减少对水资源的需求。在场地内广泛使用LED 光源的亮化灯,成功节能70%以上。公园的公厕、综合服务建筑均采用屋顶花园处理手法,有效组织收集雨水,汇入湿地水体,结合种植土回填及微地形设计,使节约型园林理念成功体现。
四、总结与展望
总体来说,唐岛湾南岸公园是一个节约型风景园林的成功案例,公园的设计核心为可持续发展,有效保留自然风景,对自然环境采取低干预政策,在减少成本支出的同时,也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景区的原貌,避免打破原有的稳定的生态格局,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改良,做到公园垃圾处理不出园,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