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媒体对舞蹈表演形式的影响
2020-12-07蒋瑾
蒋瑾
(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北京 100081)
一、新媒体出现的必要性
无论是在怎样的历史年代中,媒体在一个社会环境里面,始终起着导向作用,总是能将新讯息迅速地告知民众。新媒体的产生是因为新时代科学技术发展,这样的时代为舞蹈艺术创新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机会。我认为新媒体中的这个“新”字,是相对于我们如今社会上的报纸、广播、电视等这些旧媒体来说的。同时,与旧媒体相比,新媒体的特点是消解力量——消解报纸、广播、电视这些旧媒体之间的界限,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区与社区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的边界。新媒体将会更加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也就是交互性,就像舞蹈的呈现一样,观众不是去被动地接受艺术给他们的熏陶,而是主动选择的一方,艺术的展现也会因观众的不同而收到不同的反馈。但是,一个新事物的出现往往伴随着利弊,由于它出现的时间很短,大部分人还没有办法去深入领会新媒体带来快速、便利。
二、新媒体与舞蹈艺术的联系
艺术是我们人类生产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每一门艺术也会因为依赖的媒介不同而呈现出自己独特的特色。李四达从艺术载体的媒介质变化角度,将艺术各个门类进行了区分:“在艺术发展史上,艺术载体经历了以下媒介质的变化,如声音媒介(劳动号子、歌曲等)、视觉媒介(书法、绘画、雕塑、影视图像等)、动态视听媒介和综合感觉媒介(舞蹈、戏剧、电影、多媒体表演)等。”这是舞蹈艺术媒介质定义——动态视听媒介更准确。因此,在艺术方面,美术是视觉艺术,音乐是听觉艺术,而舞蹈是视听艺术,但是,舞蹈又更偏向于视觉上的传达和刺激。所以,现在也有无音乐伴奏的舞蹈存在,这同样能够给予人想象的空间,只是依赖身体动作的变换、空间方向的掌握、时间快慢的把控,我们便能够理解舞蹈动作的含义。现在,中国慢慢进入到这样一个“视觉时代”。在视觉信息泛滥的背景下,特别是在新媒体的语境下,研究如何通过对人们视觉刺激的创新,实现舞台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有效交流,并且为视觉审美提供正确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三、舞蹈艺术在社会历史上主要出现的场合和传承方式
在中国历史上,大多数民族会在祭祀、婚礼、葬礼、种植、收获和其他一些重要节日上进行舞蹈活动。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通过“口口相传,以身相授”的方式来进行舞蹈的学习、传承和交流。他们用身体的各种韵律来记住像劳动号子一样的生活经验、表达出自己的感情。因为前一种传承方式以人为主,活体传承,很多时候,一些老艺人老了以后,记忆力会有所衰退,腿脚也逐渐不灵便,很多舞蹈在传承的过程中都有所遗失。所以出现了“舞谱”,这时便是图画、壁画、图像记录舞蹈的阶段。像原始崖画中的舞蹈形象、出土文物中的陶俑、古格王朝的宣舞壁画、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各种画像等,这些都是通过图像来记录的。但是,舞蹈作为一种动态形象的艺术,仅仅靠静态的记录方式,它的局限性是非常明显的。虽然这个时期出现了,如拉班舞谱、敦煌舞谱、东巴舞谱等,以舞谱记录的舞蹈,但还是不够清楚明了。所以,如今的新媒介和新媒体的介入,会极大地改变着舞蹈的记录、存储、表演、教学方式。
四、新媒体出现后的变化
我们都知道,与《雀之灵》相比,杨丽萍在2012 年春晚上跳的《雀之恋》的舞台效果是非常美丽和有吸引力的。杨丽萍带着男舞蹈演员一同用身体演绎,雌雄孔雀在热带雨林中互相爱慕、亲近、嬉戏的场景,大量使用3D 投影和虚拟影像将热带雨林投在舞台背景上,合成了迷人的舞美效果。尤其在整个舞蹈的最后一刻,舞台的背景上出现了大大的孔雀开屏的景象,可以说是震惊了全场的观众。绚丽的灯光效果、舞美特效和宏大的舞台场面,使人顿时眼前一亮,带给人视觉上的震撼。所以灯光、3D 投影技术等舞美效果上,新媒体的运用,可以塑造艺术空间、营造艺术氛围、凸显艺术形象。舞美艺术家总是能运用其艺术想象来设定灯具的位置和数量,调整灯光的角度和颜色,并设计灯光的明暗变化。这成为舞蹈编导们需要考虑在舞蹈创作的运用媒介之一,他们可以通过对灯光的掌握和设计,创造出他们所编舞蹈作品所需要的舞蹈表演空间,同时也能扩大舞蹈演员的舞台表现力。
结语
每一门专业都有其独特的思考方式,所以作为学习舞蹈的学生,我们不能只是埋头苦干,只钻研舞蹈专业知识,而不接触其他专业的思想方式,那样只会使我们思想更加狭隘,不管是编导在创作新的舞蹈作品的过程中、还是舞蹈演员在演出时的内心情感,都是需要接触各种讯息和知识后,再进行自我解读和情感基奠的。舞蹈与新媒体的结合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舞蹈现在所结合的新媒体可能只是媒体中显现出来被大众熟知的一部分,还有很多新媒体其实与舞蹈都可以联系起来,使舞蹈表演形式的变化和发展空间更大。所以,新媒体对舞蹈表演形式的影响是具有研究价值和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