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实施与探讨

2020-12-07白静

魅力中国 2020年46期
关键词:生理学丝路思政

白静

(廊坊卫生职业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1)

随着新课改的日渐深入,各个高校对思政工作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为了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发展需求,高校积极改革,特别是对“课程思政”教改工作给予了高度关注。《生理学》作为护理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是其他各专业课程的基础。我们立足于对《生理学》教学改革的需要,从一线教学出发,结合护理专业《生理学》的学科特点,将“思政”融于2019级高职护理专业《生理学》教学实践中,探索 “课程思政”教学。由4 名具有多年生理学教学经验的专职教师实施教学。

一、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生理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课程内容较为深奥,因此,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不断尝试新的方法,在此建议实践中应该适当利用案例法、情景法、问题驱动法等。并依据所学知识的特点,选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针对抽象内容,可采用假设法,使繁杂机制清晰化,例如学习血压的形成条件时,可提出假设“如果没有…,对血压有什么影响?”,借助问题的引导,使学生结合问题,展开思考与探究,并最终解决问题;此外,为了降低教学难度,教师要充分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将课本中枯燥、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学生感兴趣、具体的事物,此为类比法,例如将打气筒打气过程与心脏泵血过程进行类比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心脏泵血的具体过程;或通过播放视频或动画,使抽象内容具体化,例如播放心室肌动作电位形成机制的视频,可直观呈现离子转移过程。

针对相互联系的知识点,可通过比较法进行学习,例如:在讲解气体交换相关内容过程中,可以将“肺换气”“组织换气”等内容进行对比讲解,使学生对二者有更为清晰与深入的认知。同时,教师也可以尝试“由已知推未知”的方法,例如:让学生交流关于“动脉血压的形成条件”,经过研讨后,总结,此时,可以推到出“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在此过程中,不仅削弱了学生学习难度,也锻炼了其推理能力。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制作思维导图展开教学,如:通过制作呼吸运动神经调节的思维导图,使学生明确与此内容有关的知识点,借助清晰的图片内容,便于学生掌握相关内容,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

针对学生可直接感受的内容,可引导学生模拟感知,例如引导学生胸式、腹式呼吸,找出不同呼吸模式的特点,探究其形成原理。针对具备一定基础知识的内容,采用讨论法。例如“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在学习通平台进行分组讨论,探讨影响因素。

二、精心进行教学设计

本次课题总共选取了9 个章节的内容,包括绪论、血液、血液循环、呼吸、消化和吸收、能量代谢与体温、肾脏的排泄功能、感觉器官的功能、神经系统。将其进行了划分,具体为:探索创新篇、生命丝路篇、健康中国行篇,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共24 个设计内容。

探索创新篇针对第一章绪论进行了一个教学设计,课前向学生推送有关生理学发展简史、重大事记、代表人物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魅力,提高学习动力;课中通过视频内容引导出生理学的概念及研究任务,让学生领悟到生理学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拓展的,因此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同时学习生理学家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乐于奉献的精神,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行与主动性。

生命丝路篇针对第三章血液和第四章血液循环共进行了十个教学设计。“丝路”贯穿古今,联通世界,互通有无,“丝路”的发展推进国家间的合作和交流,为实现世界和平发展打下基础。我们的体内,也有一条“丝路”,它为每个组织细胞送去氧气及营养物质,带走代谢产物,实现细胞的物质交换,维持整个机体的健康,构成这条生命“丝路”的就是血液及其不断的循环。借助“丝路”,使学生感受其中深刻的内涵,如: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同时,教学中要充分借助实验,锻炼学生的动作操作能力,利用不同的案例及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如:勤劳、奉献、严谨、救死扶伤、珍爱生命等,树立健康宣教意识、垃圾分类意识。

健康中国篇共涉及13 项内容。健康意识和生活方式,与很多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联系。在我国,健康知识缺乏、生活方式不健康等现象普遍存在,常见的不合理行为有吸烟、酗酒,不注重锻炼、不关注饮食等[1]。为了扭转这一不良局面,使人们拥有健康的饮食、规律的作息、科学的运动,我国相关部门实施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其中主要分为6 项内容,具体为健康知识普及、合理膳食、全民健身、控烟、心理、环境,将其融入教学实践,利于改变学生的不良生活习惯,使其逐渐拥有健康的行为,并且利于增强健康宣教意识,履行健康宣教医务。

三、根据教学设计实施教学

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为:主要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课前预习——课中学习新知——课后拓展,以实现生理学“全程”育人。

课前预热:教师应借助不同的推进,如:QQ 群、微信群等,向学生推送适合的教学资源,如:文字资料、时频等,辅助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为课中的“思政融入”做好铺垫。如在开展动物实验之前通过教学平台向学生推送“3R”等动物伦理学的相关资源,增强学生动物伦理知识,培养关爱、维护实验动物意识[2]。

课中实施:是实施生理学“课程思政”的主渠道。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找准切入点,通过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情感色彩,配以生动丰富的影像资料、动画、图片,自然渗入思政内容,最后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评论、参与活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切记不可生搬硬套、直接灌输。如在讲授动脉血压正常值时,设定安静、运动、情绪激动、孕妇、老年人、不同性别等不同场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人体动脉血压生理性波动因素有哪些,在活跃学习氛围的同时培养学生关爱病人的责任感及医患沟通能力。

课后拓展:结合课上所学,布置相关内容的健康宣教活动或学习“大家”精神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

教师坚持育德于教,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寻找合适的思政内容切入点,灵活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使育人贯穿于整个教学,以实现生理学“全程”育人的目标。

猜你喜欢

生理学丝路思政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稿约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PBL在《动物生理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丝路梦
丝路
梦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