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浅析
2020-12-07刘继勇
刘继勇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臧村镇詹庄小学,河北 保定 071000)
一、前言
现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要求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应服从学生的认知特点,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应试教育已经不适合了,那种把学生按在符号堆里,整天做数学题的做法,不但会使学生不知数学与生活有什么联系,更会阻碍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
(一)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比如,在新课标数学教材中就有诸如鸡兔同笼、市场营销发票、银行贷款利息、水电费发票、出租车费、统筹运输等问题。
(二)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要求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小学生对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模仿能力强,对抽象事物的认知理解能力差。这就要求教师从他们的生活入手,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我在教学一年级第二册数学“统计”一课时,本来“统计”知识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讲是很抽象的,我从小学生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下各种图形的个数。课中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统计文具盒里各种文具的个数,统计收集来的一个月的天气情况,每一项统计活动学生都积极地投入,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统计任务。经过小组汇报交流,又使得统计中对数据的整理与归类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强化。这样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
二、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意义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通过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激发起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应用的广泛性。而且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养成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习惯,并逐步学会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表示为数学问题,进而推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这正是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意义所在。
三、小学数学生活化的几个案例与心得体会
(一)培养学生合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利用数学思想、数学概念来改造我们的现实生活。在学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的时候,我们的小学课本就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购物引入的。例如,芳芳带了15 元钱,买了一个球拍用了9 元,那么芳芳应该怎样付款?她还剩多少钱?学生有过类似的经验,他们大都会说芳芳先付10元,售货员找回1 元,她还剩(5+1)元,然后将上述生活问题进行数学化,即15-10+1,学生就掌握得牢固了。这样就把数学规律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相结合,学生很容易对规律进行理解和运用。
例如,在首次教学四则运算时,可以这样进行:展示生活情境,出示一个标价为2元的自动笔和标价为8元的故事书,询问总价,然后加1本故事书,标价也是8元,问:“现在这些物品多少钱?”学生列式有的是5+8+8,有的是5+8×2。那么我就要求学生讨论“5+8×2”怎样算?有的学生说先算加法,有的说先算乘法。此时教师应立即追问为什么先这样算,请根据具体的事例说明。在具体事例中让学生抽象概括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这与有的教师直接把“先做乘法再做加法”运算顺序告诉学生,再让学生做题的效果就大不一样。
(二)善于开发“生活素材”,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年月日”一课时,我就用谜语引入创设情境,“有两个宝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天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这是什么呢?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了,争先猜出了谜底(同时出示自制的两种年历),这时候,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在求知欲的驱使下,兴趣盎然地学习新课程,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在教会学生学会自制年历后,就连成年人都认为抽象难解的日期计算问题,孩子们会因翻阅年历这一有趣的事而变得相对容易,甚至有些学生都会自己总结日期计算规律了,这样老师教起来容易,学生学得有兴致,教学效果也就更好了。
(三)让数学回归生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教学如能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加以演练,会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有的老师只是用模拟超市购物这一生活实践活动一带而过,或是让学生在课下自己活动,没有达到数学与学生生活相结合的目的。而我却把“模拟超市购物”作为重点环节来看待,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买卖东西”。通过识别商品、看标价、付钱、找钱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识别假币,懂得要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的道理,从而也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
又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有的老师在黑板上画教学示意图、有的老师自制教具和多媒体教学课件,而我直接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去实践,结果这比其他老师的教学效果还要好。在这种模拟生活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懂得了数学的真正价值,提高他们真正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几年来的教学经历使我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小学数学生活化这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是多么的具有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