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策略
2020-12-07左淑红
左淑红
(河北省廊坊市大厂回族自治县夏垫镇北坞回民小学,河北 廊坊 065301)
小学阶段的学生想象力比较丰富,而且通过想象力的培养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可以有自己的见解和理解。想象力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培养,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发挥学生的创造优势,让学生可以有良好的实践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等环节,都可以实现想象力的培养,而且想象力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想象力培养的重要性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大部分教师都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方式,由过去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转变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主要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导性,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小学语文课程中涵盖的都是一些基础性的语文知识,给学生提供了想象和创造的空间,也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创造了条件[1]。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学生要想学好语文知识,就要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离不开想象力的培养,想象不仅是阅读的基础,还是理解的基础,创造的基础。因此,加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文章内容,也能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创作出更好的文章,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力比较差,也缺乏一定的创新精神,难以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而通过想象力的培养,可以解决这一教学难题,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
二、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策略
学生只有学会思考才能发挥想象力,因此,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思考,并且要让学生主动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才能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关于想象力的培养,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发挥语言魅力
语文课程是一门集语言和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教师可以发挥语文科学的语言魅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小学语文课程中,教师可以采取诵读或者造句等形式让学生学习汉语言的文字,在朗读和遣词造句的过程中,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同时,还能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拥有良好的逻辑分析能力。在通过造句培养想象力时,教师可以给学生预留充足的想象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想象。比如,在学习《彩虹》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彩虹造句,可以问学生什么时间的彩虹?然后再向学生提问出现彩虹的地点。以这种引导的方式,一步一步让学生学会造句,而且这一过程学生还能发挥想象力,通过自己的想象,描绘出心里的彩虹。再比如,《找春天》这篇课文,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学习文章中好的句子,借鉴文章中描写春天的句子,通过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春天[2]。
(二)创建学习情境
小学语文课程虽然是对学生进行的基础语文知识教学,但是里边也涵盖着一些古诗词、古文,以及寓言故事等比较难以理解的内容。对于这些语文知识,如果理解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学习起来会有困难,这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创建相关的学习情境,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对于一些晦涩难懂的谚语故事,教师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强化学生的理解。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场景编排,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而对于一些古诗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样可以给学生设置更加直观的教学情境,学习理解起来也就比较容易。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语文课本中的一些插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比如,在小学一年级就要学习的《人之初》这篇文章,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课文中的图片,通过图片揣摩文章想要表达的思想。然后在把图片和文字相结合,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还让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记忆更加深刻。
(三)进行知识拓展
在小学阶段,给学生准备的固定教材中,包含的语文知识毕竟是有限的,但是学生的想象力是无止境的。而且不应该把学生的想象力限制在课本中,要使学生的想象力更加丰富,思维也更活跃。因此,教师要把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以此来打破教材的限制,也打破学生的思维束缚。比如,像《赵州桥》这篇课本,这篇文章中以简短的内容介绍了赵州桥,但是赵州桥的历史远不止于此。教师可以搜集相关素材,对文章中的内容进行拓展,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历史,以及建造原理等。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描述出自己眼中的赵州桥,这样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沉浸到语文学习氛围中,从而达到训练以及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目的。此外,小学语文课本中还有大量节选的文章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篇阅读文章内容,这样更加便于学生学习课本知识,也是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的,但是也不是凭空出现的,需要教师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学习,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教学氛围是比较枯燥的,学生学习的兴致也就比较缺乏,想象力更加难以提高和培养。所以教师的教学方式很重要,教师要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为想象力的培养创造条件,也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推动学生全面发展。